何鑫 王麗華 彭甫梅 周浩
摘 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需要大量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應將“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的每一個環節中,提升技能型人才的職業素養。本文以高職院校機械加工制造類專業的學生為例,分析影響學生“工匠精神”形成的因素,結合專業特點提出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途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機械加工制造類;學生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在《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提“工匠精神”,明確提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中國制造2025”提出“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亟需提升產品質量和國家品牌形象。由此可見,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中國制造戰略布局中的重要根本。高職院校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搖籃,對塑造和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應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為中國制造業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
1.“工匠精神”內涵及行業需求
“工匠”指有工藝專長的匠人,主要體現在職業知識或者專業技能方面,而“精神”著重體現于個人意識、價值觀、品質等方面。從個人層面來說,工匠精神是指專注于某一領域或專業,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融入到每一個細節和環節,對產品精雕細琢、力求完美。“工匠精神”的內涵是一種專注、執著、精益求精和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是從業者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態度的體現。
工業制造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我國制造業在規模上已居于世界首位,但與制造強國相比仍有差距。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李守鎮分析,由于產業工人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不高,中國勞動生產率水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中國制造業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亟須大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中國制造2025》提出“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由此可見人才是中國制造戰略布局中的根本。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從高職院校層面來講,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同時,更要將“工匠精神”的價值取向滲透到學生的培養過程中,使其明確并實踐“工匠精神”內涵,為機械制造行業輸送優秀人才,以適應中國制造戰略轉型的需要。
2.機械加工制造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現狀分析
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多借鑒于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教學模式,職業教育發展至今,許多問題逐漸凸顯出來,片面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訓練,忽視人文素養、職業精神等素質教育。由于傳統認識誤區、教育模式、專業特點及社會認知等因素的影響,造成機械加工制造類學生對專業和行業的了解認識不夠充分,盲目學習知識和技能而缺乏職業精神,走向工作崗位后,整體表現出專業認同度低,職業認同意識不強,缺乏“工匠精神”,對本專業乃至行業失去興趣。僅有技術而缺乏底蘊的職業會讓他們產生“物化”“工具化”“生產機器”的認知,不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工匠精神的缺失,將阻礙他們職業素養的提高和職業生涯的發展,也不利于我國制造行業發展轉型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3.機械加工制造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
實現“中國制造2025”,需要大量具有良好職業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如何培養蘊含“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已成為高職院校機械加工制造類專業的重要命題。
3.1增強學生專業認同意識
激發學生對機械加工制造專業的興趣,興趣是個體探索某種事物的傾向,在學生的的學習過程發揮重要作用。機械加工制造類專業課程基礎廣泛,大量的國家標準、圖紙表格、規范、公式推導、原理結構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繁冗的理論知識讓學生感到晦澀難懂,使得部分學生產生恐懼和厭學心理,不知道自己在學什么,學了以后干什么。高職院校機械加工制造類專業應該準確定位,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培養的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所需的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并成為制造強國的根本。通過課程、選修課程或第二課堂的形式,滲透“工匠精神”教育。學習《大國工匠》《大國重器》等紀錄片,學習制造技術發達國家或者國內外的先進制造企業;開設企業專家交流、學者講座,讓學生認清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在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同時,對制造業乃至人類社會作出的巨大貢獻,讓學生提升對機械加工制造類的學習興趣,增強對專業的認同感,明確“工匠精神”的實質和內涵。
3.2優化項目教學設計
機械加工制造類專業各門專業課程之間均有聯系交叉,很多專業課程需要用到前面的知識,實踐性和綜合性強,公式多,結果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部分學生在邏輯思維、綜合應用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方面較弱,主觀認為各門課程之間沒有關聯,無法將專業知識聯系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盲目學習。而“項目教學法”包含多門專業課程知識,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和技能,其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在各個高職院校機械加工制造專業應用較為廣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去尋求完成項目的途徑、得出結果并自我展示評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及時把控學生的動態,調動學生追求知識和真理的主動性,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體驗解決問題的艱辛與樂趣,培養學生一絲不茍、追求完善、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和職業精神。項目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針對當前的項目教學設計,申報組建專業教學團隊,對現有實施的單一學科或較少學科的項目教學進行總結優化,以教學團隊的力量實現多學科或者跨學科的項目教學設計,將綜合素質教育融入到項目教學當中,在項目教學設計中體現“工匠精神”的內涵和本質,讓學生能夠在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及職業精神等方面綜合發展。
3.3教師應具備“工匠精神”
教師“工匠精神”體現在對每堂課、每種教學方法、每門課程的精益求精和精雕細琢,讓學生知識內化于心,技能外化于行。要讓“工匠精神”在課堂、學校扎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首要保障,只有具備足夠數量“工匠精神”的教師才能為實現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奠定基礎。首先高職院校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組織教師到企業學習實踐,參與行業交流和學術交流。了解專業領域的前沿發展,學習新觀念新技術,讓技術革新促進高職院校師資培養,提升師資力量。教師不但能了解到企業文化、學科前沿、行業需求及用人標準,更能切身體驗企業“工匠精神”的實質,為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提供參考依據。同時教師還必須要具備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如何有效的將知識傳遞給學生,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職業素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組織教師到其他高校進行學習和交流,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更新教學理念,培養教師的職業精神。教師對于學生的關系,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教師不但要在專業上有所造詣,更要具備堅持不懈、兢兢業業的敬業精神,克服職業倦怠,向學生傳遞一種執著、專注的精神。梅貽琦曾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育者除了以言傳的形式傳授知識,其自身的人格修養、道德情操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教育者。教師工匠精神的形成不但要建立在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上,每位教師更應該從自身做起,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教育事業之中。
3.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模式已然成為當今職業教育無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企業人才需求和教育資源緊張的矛盾,是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之前最為重要的實踐環節,更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直觀感受到企業文化、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企業優秀員工所具備的“工匠精神”,審視自己是否達到企業的要求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
校企合作模式的形式多樣,包括學生頂崗實習、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等多種模式。然而備受政策環境、運行機制、文化理念和責任利益等因素的制約,大多數校企合作僅停留在淺層次的合作,流于形式。長此以往,不利于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不利于機械制造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機械加工制造類專業應立足區域經濟,以市場為導向,與當地企業展開深入合作,校企雙方互利共贏,共建共管,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到真實有效的生產制造環境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也能通過生產實踐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為機械加工制造行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羅忠實.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2(7):93-94.
[2]胡冰,李小魯.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對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5):85-86.
[3]孫標.論高職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5-7.
[4]楊雪翠,劉福才.“從游”教育傳統下的古代書院師生關系及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7(03):27-32.
[5]王新宇.“中國制造”視域下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6(2):14-17.
[6]李夢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養:訴求、價值與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6(11):66-71.
[7]李雪蓮.加強高職校企文化融合,培育工匠精神[J].經濟研究導刊,2016(25):114-116.
(作者單位: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江油 62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