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乃馨
摘 要:人類發展指數(HDI)是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的國民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HDI指數的高低,能直觀地體現出國別之間的國民發展程度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HDI指數一直高居世界前列,其經驗作法值得我國借鑒。
關鍵詞:人類發展;經濟發展;資源均衡
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民生福祉。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恰巧,國際上就有個專門的指標——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簡稱HDI)能夠大致地反映出一個國家居民的綜合發展水平。
一、人類發展指數的緣起及內涵
人類發展指數(DHI)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于1990年創立的綜合指標,即以“預期壽命、教育水準和國民收入”三項基礎變量,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用以衡量聯合國各成員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并在當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發布。
《1990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人類發展是一個不斷擴大人們選擇權的過程。而擁有健康長壽、良好教育和體面生活的權利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方面,并在報告中使用人類發展指數(HDI)來衡量各個國家人類發展水平。自1990年以來至今,《年度人類發展報告》已連續發布了27年,人類發展指標已在指導發展中國家制定相應發展戰略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中日兩國人類發展指數對比
《2014年人類發展報告》給出了187個國家或地區的人類發展指數值。當年的全球人類發展指數值為0.702,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在繼續增長。其中,日本2013年的HDI數值為0.890,排名第17位;中國2013年的HDI數值為0.719,排名第91位。
2013年,針對141個國家在不同人類發展水平組別之間的變化情況進行跟蹤研究,發現在1990年處于低人類發展水平組別的47個國家當中,有16個現已躋身中等人類發展水平組別,還有1個(中國)已躋身高人類發展水平組別。
通過2013年與2015年的數據對比可以發現,(1)世界各國的HDI值都在變化,總體上是不斷進步的,包括中國和日本;(2)在HDI指數的各項指標上,相對于中國,日本都有全面的優勢;(3)中國的HDI值雖然進步很快,然而日本的HDI值也進步較快,中日兩國排名差距依然很大,位次相差約73名左右。
三、日本人類發展指數的成功經驗
人類發展指數是個綜合指標,與中國相比,日本具有明顯的優勢。我國可以從多個層面學習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比如預期壽命領域、教育均等化、國民收入調節領域等方面。
1、預期壽命領域的日本經驗
日本是全球最長壽的國家之一,除了高度發達的經濟基礎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日本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全民統一、城鄉一體的高水平的國民社會保障體系,包括先進的醫療和全民體檢、以及養老保障、老人護理等機制。
(1)日本的社會保險制度能夠實現全覆蓋
日本的全民醫療保險制度開始于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社會保險制度,包括三大部分:1)基本的國民健康保險;2)勞災保險;3)老人醫療保險制度。國民健康保險相當于中國的醫療保險,而勞災保險相當于中國的工作單位繳納的保險。這兩個保險基本上已經能涵蓋全民了。日本的老人醫療保險制度的主要受益對象為70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65歲以上70歲以下的殘疾人士。
除了險種完善之外,覆蓋人群也是非常廣泛的。日本建立了均等化的國民社會保障體系,偏僻地區的農民與繁華都市的居民和退休官員一樣,享受同樣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護理保險。在日本,幾乎百分之百的人都參加了保險,包括在日本留學、工作、生活的外國人。
(2)便利的就醫條件和高額度的公費報銷
日本1.26億人口,人均所擁有的病床數量高居世界第一。不同于中國,日本病人入住普通病房不需要繳納住院費。只要持有醫療保險證,在日本任何地方的醫療機構都可以隨時接受治療,這保證了日本人在生病或是受傷的情況下,可以較頻繁且不用顧慮費用問題,能夠及時接受治療。同時,日本國民醫療費總額中公費負擔的比例高達80%,這一點從世界范圍來看,僅有丹麥、瑞典等北歐福利國家以及英國等國能達到這個水準。
(3)世界前列的醫療技術和福利
日本的醫療水平一直都處于世界前列。2015年日本在世界衛生組織全球醫療水平評比中排名第一。先進的醫療技術為疑難病癥的治療提供了保障。根據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公布的數據,日本所有經過治療的癌癥患者5年生存率平均達到64%,東京更是高達74%。這說明大部分癌癥患者經科學治療可以存活下來。
另有,日本孩子的醫療是全免費的。平常孩子小到發燒感冒,或者包扎小傷口,大到手術等,去醫院拿藥都不花錢。日本的各級地方政府都在以各種方式提供著兒童醫療補助。
2、教育水準領域的日本經驗
日本不僅是個高度重視教育的國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教育水平均等化、教育公平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對全國公立義務教育不分城市和農村,實行一體化的教育政策和財政體制,實現了財政資源、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三方面的均等化。
(1)師資力量的均等化
近些年,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比較測試中,日本的學生不僅平均成績,而且學生成績的均衡度,都表現出色。日本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間師資力量比較均衡,日本是通過教師定期流動實現的師資均衡配置。與此同時,日本將教師納入公務員隊伍,通過立法規定教師輪崗和設施均等化制度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均等化,且形成了詳盡的規定,保證了制度的可行性。
(2)財政經費的均等化
在資源配置上,日本政府以提供大體均等的公共服務為目標,在全國城鄉實行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即公立義務教育經費全部由政府承擔。以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的演變為例,日本經歷了由農村基層地方政府負擔幾乎全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到逐步由中央和高層級地方政府與基層地方政府共同分擔的過程,最后結果是中央和高層級地方政府越來越多地介入農村的義務教育投資,并逐漸成為投資主體。
3、國民收入領域的日本經驗
在戰后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日本逐漸形成了總體構成穩定、貧富差距較小、涵蓋絕大多數人口的中產階層,成為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也為其贏來了“一億總中流”的聲譽。
(1)制定“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調整經濟發展的目標
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在日本經濟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日本把經濟發展的目標,確定在全民的收入增長上,并把這一核心要點作為這場新經濟運動的名稱、口號和旗幟高高舉起。
上世紀60年代初,政府提出“十年收入倍增計劃”,在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增加的同時,使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在15年時間幾乎增加了2倍。得益于計劃的實施,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奠定了日本社會中產階層的財富基礎。即使上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導致居民收入大幅下降,絕大多數居民的生活水平并未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
(2)行業和地區間收入差距小,基尼系數長期維持低水平
在日本,行業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并不懸殊,社會總體收入水平較為平均,少有“暴富”階層,其基尼系數也長期保持在0.25左右。例如,名牌國立大學教授年收入大約在1200萬日元左右(約合80萬元人民幣),而同樣年齡的公司職員收入大約可以達到其2/3,消防員的年收入也能達到600萬~700萬日元。日本的工資制度更重視公平,兼顧效率。
(3)建立相對穩定和良性互動的勞資關系
日本企業的勞資雙方之間有較為暢通的互動關系,企業與工會之間能夠在薪資水平、福利待遇甚至企業發展方向方面進行協商。每年2、3月份是日本例行的“春斗”時間。這一活動由全國性工會組織,由勞方提出提高工資或改善待遇要求,然后企業依據全國性企業組織和政府厚生省公布的工資、物價變化等數據,按照自身經營情況調整工資。工會與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并稱為日本企業三大神器。工會,實際上已成為一種勞資雙方協調工資關系的固定渠道和緩沖器,不僅可以緩解勞資關系,還能使工薪階層的收入增長在“及時”和“適度”之間取得平衡。
四、日本人類發展指數對我國的啟示
充分借鑒日本在收入、教育、健康、政治和社會參與等領域的成功經驗,對于提高中國的人類發展水平有重要啟發。
啟示一:公共服務領域的國民無差別、城鄉無差別和資源配置均等化。日本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在國家發展中積極落實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理念,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在公共服務、公共資源領域,比如醫療、教育等,較好地實現了均等化,不僅避免了國內各階層的沖突,也為國家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盡的后勁。比照中國,當今很多社會熱點和痼疾都與公共服務領域的非均等化配置有莫大關系。因此,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啟示二:大力發展中產階層,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調節國民財富合理分配。日本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與其他國家不同,日本并不曾出現了先貧富差距過大再調整收入分配的問題,而是自近現代化以來一直保持著較低的貧富差距,不斷地培育和壯大中產階層,實現國民財富的合理化分配。橄欖型的社會結構更穩定,社會矛盾更少,國民也更具有安全感。比照中國,我國的國民財富總量并不少,但貧富差距卻較失衡。2015年,占比0.5%的家庭卻擁有40%以上的社會財富。貧富差距越大,社會各階層的安全感都越差。因此,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
啟示三:中國不僅要提高人類發展指數的總水平,更要著力于提高人類發展指數的質量。人類發展指數是目前國際上用于比較各國國民發展水平指標中最權威的指標之一,但仍有其局限性。一是,過于壓低了國民收入的權重。預期壽命和教育年限占優的國家,往往排名靠前。而事實上,預期壽命和教育年限都是以國民收入為基礎。二是,沒有考慮到國家內的不均衡發展程度。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國內不均衡程度是明顯甚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采用平均數,意味著大多數國民“被平均”了。從這點來看,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排名是“被拔高”的。與日本相比,我國更應當重視提高人類發展指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2]貢森、葛延風.《福利體制和社會政策的國際比較》.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2:15.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日語系,福建 漳州 3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