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志
摘 要:漢代儒學大師董仲舒在傳統儒家學說的基礎上融合諸子百家思想,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三綱五常”教化思想,其教化思想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借助“三綱五常”中潛含的文化內涵及集體意識,對教化思想進行系統的剖析,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并進一步挖掘董仲舒思想中蘊含的當代德育內涵。
關鍵詞:董仲舒;教化思想;思想道德教育
董仲舒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其教化思想在兩千多年前就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今天的中華文化是由古代、近代演變而來,今后還要繼續發展。發展昨天的舊文化創造明天的新文化,吸收傳統文化中的有益部分,取其精華,并將其運用到當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特別是當代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以求社會更快向前發展,是研究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目的所在。
一、董仲舒的教化思想
作為影響巨大的思想家,其教化理論的最終價值要在社會實際中體現出來。董仲舒教化理論是從現實出發,針對漢初實際問題,同時順應當時政治需求提出的。對教化理論進行分析歸納,不難發現其吸收了大量先秦儒家的思想,同時主要圍繞提高人性修養展開的。
(一)人性修養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注重對人性的培養,認為人性修養是最根本的教化,同時每位思想家對人性修養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孔子最早提出了人性有“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剛”之分,也就是說人性各有其特點。只有通過人性修養才能使各自的特性融入正常的倫理道德規范。孟子提出“性善論”,這一思想是孟子自己一生的教化思想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認為善并非后天發展的,而是人從一出生就具有的本能。他對“性”有這樣的闡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任、義、禮、智,非有外爍我也,我固有之也”,在孟子的教化思想中,他認為是非“四心”也先天具有的,如果在這個層面出現漏洞或不具備這一層面,那么他就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人。荀子在“性”的認識與其他兩位思想家有天壤之別,他認為好利、物欲是人的本性,指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如果人們順應了自己的本性,必將導致社會的暴亂,只有通過人性修養和禮法教化,對人的本性進行干涉和后天改造,才能使人自覺融入到以儒家倫理道德為內容的生活模式之中。董仲舒是儒家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他認為,只有合乎儒家道德規范的生活才是具有真正意義的生活,才是人類的理想生活,在這一思想下,提高人性的道德修養就成為實施教化的前提之一。
(二)三綱五常
在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部分,他曾提出的“導之以德,齊之以禮”,主要強調了道德教育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重要意義。董仲舒結合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眾多倫理思想,通過自己的消化與推到,他對教化理論進行了再創造,之所以說是具有創造性,是因為他提出了“三綱五常”的倫理觀。這一觀念通對綱常道德教化原則進行系統歸納,并將其稱之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準則,借此來教化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這樣來實現教化目的,進一步達到保持社會的穩定的常態,最終用于維護漢王朝及其宗族的專制統治。“三綱五常”的發展是董仲舒對儒家傳統倫理的一個系統總結,同時又提出了規范標準,這為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三綱”一詞并非憑空產生,首見于《春秋繁露》,是董仲舒在儒家傳統思想基礎上提煉而成。“三綱”講君臣、夫婦、父子關系,這三對關系是最為基礎的社會關系。一切社會關系都肇始于這三種關系,所以說“三綱”是社會的根本,決定著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孔子曾經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在這一正名思想之下,要求首先是君、夫、父內求自省,只有內求自省,方可修己并安人,之后對再臣、妻、子的義務也進行了有效規定,規則之下,孟子指出:“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董仲舒借助法家理論強調彼此相互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關系,同時強調了上對下的絕對主導地方和權威性。“三綱”的道德教育灌輸著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對當時處于上升期的封建社會要求統一的中央集權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五常”這一個詞出自董仲舒的《三人三策》,當時,孔子將“智仁勇”稱之為“三達德”,通過具體的實踐教育,又把“仁義禮”提升為一個準則,這里的仁,以愛人為其本質;義,以尊重賢良為本質,禮,將仁和義相結合,進行了具體規定。“智”是孟子的“仁義禮”的增值部分,這樣“仁義禮智”就構成四德。在這四德基本穩固之后,董仲舒又加入“信”,這樣,仁義禮智信就成了一種人倫相處的基本規則,構成了“五常”。董仲舒在不違背孔孟思想的基礎上,將仁義禮智信與五行相匹配,為仁義禮智信提供了哲學依據。其對“五常”思想尤為重視,這并非僅僅是因為“五常”是構成人的品質與修養的基本素質,更重的是可以通過“五常”之間的相互作用,達到的相互滲透、相互鞏固的目的,從而成為“三綱”這一倫理的最高綱領。
通過分析董仲舒的“三綱五常”的學說理論,借助五行的天地、陰陽、聯姻等,逐漸成為了君臣、夫婦、父子之間相互遵循的法則,一種相互制約的準則,從而為“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倫理的發展提供了其存在于天地之間的哲學依據,使之既具有神圣性,又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董仲舒認為,形成崇高道德品質的主要力量來源是其所倡導的倫理道德規范,調和封建社會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主要力量也是社會道德規范,即“三綱五常”。 “三綱五常”在董仲舒的思想意識中已經可以稱之為一種社會倫理道德規范,這種道德規范固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他認為這也是提高人性修養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人們只有通過三綱五常來規范自己的思想,并將其變成身體本質的一部分,從而從根本上控制人們的利欲心,使人性由惡變善,達到維護社會穩定的局面。
二、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對當代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南,同時,古代教化思想對當代德育教育的啟示也漸漸被諸多學者所關注,這樣,當代思想道德教育急需在古代教化思想中汲取營養。我們當前所說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經歷過長期的實踐,并結合我國的國情所建立一套教育體系。從根本上講,我國的德育教育思潮一直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從中國五千年文明中不斷發展,不斷充實,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螺旋式進步,如今已體現出中國特有的模式,所以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包含著古代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合理內容。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形成于西漢時期,這也是極具代表性的教化思想,其目的是為西漢培養具有封建道德的賢良之才,以維護封建統治,其自身不免帶有階級的局限性。但他的思想在當代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例如,“五常”思想是傳統儒家教化思想的基礎,蘊涵著豐富的道德意義,也是人格慢慢形成的最為基本的條件之一,同時也蘊含著處理人際關系某些原則,隨著社會的進步,思想的開化,但其基本的意義未變,所包含的人與人之間處理問題的廣泛性和適用性不容小覷,它對研究當代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一)“五常”思想是當代倫理思想發展的直接核心內容
倫理道德的意義在于通過規范人們的行為和關系,從而維護有序的社會秩序。董仲舒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經過歷史的傳承與長期推廣,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思想要求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以“仁”“義”為指導,對待他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苛求他人。同時要求人們在待人接物要以“禮”相待,從而提升我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董仲舒“五常”思想中能夠為研究當代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直接內容,從而內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思想提供思想源泉。
(二)“五常”思想是當代思想道德教育最為有效的動力之一
當前社會,人們的思想道德狀況總體良好,但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受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許多人道德破產,信念缺失,從而出現老人跌倒不扶,小孩落水不救的事件,甚至發生惡性傷亡、群死群傷事件等。這些最終導致新時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現實動力。“五常”思想作為歷史留下來的傳統美德,要求人們養成良好的道德素質,樹立厚德載物的精神,從而延續我們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這為研究新時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方向。吸取“五常”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并加以創新,有利于形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風氣,從而激發社會活力,為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提供動力
(三)“五常”思想也是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認同基礎
在漢代,董仲舒的“三綱五常”教育思想促進了當時社會的繁榮和民族的凝聚,人們的文明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從而社會穩定,國家富強。西漢時期,“三綱五常”的教化思想對當時社會文明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通過這一教化思想的普遍推廣,漢代全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同時也達到促進社會進步的目的。“五常”思想作為儒家教化思想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精華部分,由于其長期的認同感而易于被人們接受,內化入心,從而達到維護政治、社會穩定的效果。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對其進行批判分析,吸取有益部分,通過現代轉化并運用到當代思想道德教育之中,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幫助和服務。所以其也為研究當代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認同基礎。
總之,董仲舒的教化思想與當代思想道德教育之間是兼容的,其中的合理部分對當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和發展具有很多方面的啟示。全面分析董仲舒的教化思想,其中的許多經驗已經融入到當代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之中,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的時效性,并為當代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提供一些理論支撐,同時也為當代德育研究提供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魏文華.董仲舒傳[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2]劉國民.董仲舒的經學詮釋及天的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馬勇.帝國設計師[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5.
[4]鄧紅.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學[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
[5]康喆清 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3.
[6]楊伯峻.儒家道德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D].鄭州:鄭州大學.2016.
[7]鄧艷蘭.董仲舒德育思想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05.
[8]趙玉玲.董仲舒“三綱五常”倫理觀的時代價值[J].《學理論》2016.03.
[9]魏慶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述評[J].《衡水學院學報》2017.02.
[10]韋喬元.董仲舒教育思想對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12.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