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曉流
對聯是一種言短意明具有一定文彩的文體。其歷史悠久,長盛不衰,是我國傳統文化元素之一,是我國城鄉各界人士喜聞樂道,廣為傳播的民俗文化,其影響力不可小視。
一、對聯史與定位
對聯(含楹聯、門聯、挽聯、喜慶聯、景觀聯等)文化歷史悠久。據記載,五代后蜀主(934-965年)孟昶自題桃符板于寢門云:“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后演為春聯,改書于紙,是春聯之始。如從楹聯、銘聯角度看,則要往前推幾百年。查《辭海》“楹聯”條說,《晏子春秋》作者晏嬰(齊,前?——前500年)將死,謂其妻曰:“楹語也,子壯而示之。”到了北齊(550-577年)鄭述祖書天柱山銘“敢慕楹書;仰宣庭誨”,近似挽聯或碑志。楹,指庭堂前房屋架構立柱。這種建筑,在秦漢時期,多為官府、貴族及神廟(含佛道教)所有,刻在楹上的對句文字叫楹聯。從字義上看,楹聯似比楹書早,這有待史家考古學家去發現印證。規范的對聯,與南朝齊梁時沉約(441-513)等人有關,他們給漢字定“四聲”,——平(陰平,陽平)上去入[現改為一、二(平)三、四(仄)]。用“四聲”朗讀詩文,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美感,成為后來詩、詞、韻文(含對聯)的格式,形成一代之風。即便在當今朗讀語言中仍起作用。但現代詩歌、對聯中已不那么強調,唯對聯上下聯句末字,仍遵循仄起平落(也有特殊的)。
對仗(對偶)句式,在古詩、賦中早已存在,如《詩經·周南》:“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淑女,不可求思。”《離騷》中有“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它對后來的對聯文體有著深刻影響。只是對聯文體表現獨特,以張貼(懸掛)為展示特征的。
對聯在明清時代較盛行,為傳承這一文化,(明)司守謙著《訓蒙駢句》,(清)李漁著《笠翁對韻》,作為蒙童啟蒙教材之一,對開發兒童智力和初步使用掌握文字(造句)、傳承對聯文體有幫助。可惜在現代學校里卻被忽略了,以致新生代中,了解對聯寫作要求和對聯創作的人大為減少,有后繼乏人之感。
二、對聯文體的地位與作用
對聯語言簡練、言之有物,時空性強,富于情感,有極強的概括力和表現力,其內容是全方位的:上至神靈祖先,下至田園勝景、社會經濟文化、人間喜怒衰樂無不入聯。故不論文人武士、領袖平民均喜聞樂見,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生命力。對聯的作者,遍及各階層人士,雖作品有差距,但和者眾多,出了許多佳作,卻沒聽說誰是對聯專家,協會組織中,也查不到作者的名字,大概也因如此,傳抄對聯不存在版權問題。
對聯公認有較高的文學、文字、書法價值,但沒有人給它恰當定位。它不是詩,但有詩的韻律;它不是散文,但散文中有它的話語;說是應用文,卻不具有書信等各類應用文書的作用。然而在許多嚴肅場所,卻能大書特書,占據醒目位置。為此,筆者想給它歸類為:民族民俗文化。
對聯的作用十分明顯。它的內容具有宣導性、抒情性、時效性、包融性、觀賞性等社會學、人文學因素,其作用從對聯類別中可以看到。
賀慶類(賀歲、婚事、人壽、祝福等):如春聯“春種滿園皆碧玉;秋收遍野盡黃金”(農村)、“莫道人生無百歲;須知草木有重春”(賀百歲壽)。
追思類(挽聯、憶史聯等):“青山含悲聲聲淚聲聲呼總理;碧水長歌字字血字字哭忠魂。”(挽周恩來總理)又:“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董必武:題隆中武侯祠)。
勵志類(勉勵,座右銘,贈友等):如,“思考乃登書山之路;毅力為渡學海之舟。”
諷調類(譏諷,調侃等):如,馮玉祥諷國民黨機關作風聯:“—桌子點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間疾苦;兩點鐘開會,四點鐘到齊,豈是革命精神。”在民間流傳某塾師給學童出—上聯讓答下聯。該生不會,求教母親,引來—段趣事。
其一:
六尺綾羅三尺系腰三尺摔;(塾師)
八幅錦被半邊蓋人半邊閑。(母代答)
其二:
竹本無心皮外另生枝節;(塾師)
藕雖有孔內中不染污泥。(母代答)
這應該算對聯,但不會有人將它將它貼在自家門上,也不會在大庭廣眾中出現,是茶余飯后調侃之作。
此外還有應節類、勝景類、燈謎類等等。上述幾例,可以看出,對聯簡明的文字語言,現實地、直接地表達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與情感,在人際間交流中起到勸慰、效仿、激勵、共勉、益智作用。我們應該傳承對聯文化,使其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三、傳承創新為社會服務
對聯是一種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群眾文化,其內容非常豐富。黨的方針政策、人文典故、自然勝景、民風民俗皆可入聯。它不僅是應景裝飾之物,也是宣傳教育有效手段之一。為此建議做好下面幾項工作。
首先,鎖定對聯是民族民俗文化加以保護。各種對聯是以張貼為主要形式的文化,它自由書寫、公開揭示人們對時政、紀律、道德、人際關系等的看法、評價,同時兼有文學、書法內含,起到啟示、教育、觀賞作用。多讀多受益,甚至影響人生之路。如“欲除煩惱須無我;想求康樂莫貪心”、“橫眉泠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等等。對聯雖為群眾喜聞樂見,普遍接受,但要獲得自已稱心的作品,也不容易。原因之—是缺少高人提供便利,隨意性、自發性大,內容格式上,不能量體裁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響力。這就要求有識之士進一步關心對聯文化,和群眾—起擔當傳承、發展任務,讓這一民俗之花盛開。
其次,組織培育隊伍。對聯文化是一種入戶文化,具有面廣、個性化特點。投入財力不大,較易普及,但需要一支熱心的“志愿者”隊伍作支撐。辦法有二:一是組織現有的有寫作對聯能力的人,就近為群眾書寫對聯,同時對有志趣的人傳授切磋相關知識,實行“傳、幫、帶”;二是著力培養青少年對對聯文化、書法的興趣和技能。有利條件是存在的。我國國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了,具備讀寫能力的人多了,許多家長、學生接受了全面發展教育觀,較重視學生在寫作、書法、繪畫等方面的實踐能力;許多文化館站、社會人士利用學生節假日舉辦書畫培訓班,如有目的地引入對聯寫作內容,對擴展他們知識面,提高其學習興趣,解決后繼有人問題,是大有助益的,也是可行的。
第三,提倡寫作新聯。創新是發展對聯文化的必然途徑。對聯有極強的時效性、針對性等特色,創作新聯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保持對聯生命力的需要。這不是說拋棄優秀傳統對聯,但決不能不分時間、對象地套用。工廠式生產的格式對聯,雖有一定市場,但購買者卻有限。有的“不合時宜”,缺少個性,久之失去其應有的影響力。上述挽周總理聯,讀來催人淚下,就在于應時應景,直抒胸臆。因此,對聯的創作,必須與時俱進。
雅俗共賞,是受眾對對聯的創作要求。在我國大地上,許多古建筑中的樓臺亭榭楹聯,不少都有生動的體現。如北京門頭溝潭柘寺、洛陽白馬寺題彌勒佛(俗稱大肚羅漢)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是雅俗共賞的實例。
第四,用多種形式擴大對聯影響力。對聯文化簡便易行,不受時空限制,庭堂館所、居家會場,都有它的位置,如果我們留心的話,幾乎有人居的地方都能看到。像市場飲茶吃飯,可見到開業賀聯;到某景點旅游,可見到樓臺楹聯;到了春節,更是出門見紅(對聯)。可見其影響面之廣。這里有些事情應努力去做:一是對某些古建筑立柱楹聯注意保護,該油漆的要油漆、有損壞的要及時維修。有的還應留下影像資料保存;對新建的文化設施和有紀念性的建筑物,有必要為聯的,最好公開征集楹聯,提高文化品質。在民俗文化普查中,將民間對聯列入內容之一;二是在重大節日來臨前,組織對聯作者、書法好手,現場獻藝,評選優秀作品,激勵群眾參與活動,讓對聯這一民俗文化,健康有序持久地發展下去。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襄陽 4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