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至軒
摘 要: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孝文化屬于一重要組成部分,它內涵豐富,既有文化的基本底蘊,又有孝的基因,同時還具有民族特色。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孝文化的民族特色內涵,以便更好的學習孝文化,傳承孝文化。
關鍵詞:孝文化;民族特色;內涵
中國歷史悠久,其可以說是文化發展史以及文化思想史,正如梁漱溟認為:“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這表明中國文化特色核心表現為“孝文化”,這是中華民族主體所擁有的特殊文化精髓,成為構建傳統中國文化的文化標記,進而成為中國民族特色文化載體工具。孝文化代表著中國民族傳統先進文化,主要表達為濃縮中華文化精華。
一、孝文化的民族特色主體性內涵
(一)民族精神來源
中華民族在主體要素方面的突出特征是“民族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不自覺的自然形成,屬于無法直接感知發生過程的風俗結果。例如,民族習慣的特殊性在于民族性,即具有自我特色。風俗習慣產生于日常生活過程,既是民族精神的來源途徑,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路徑,為孝文化民族特色提供精神資源;既成為識別民族主體的工具手段,又是區分辨別個人的重要突破窗口和豐富道德高尚品質與發展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既與民族時代精神緊密相連,又緊密關聯個體道德品格,還深化發展民族文化特色,為孝文化民族特色準備民族精神要件,并依托孝文化主體性要素在形成民族精神過程中突出民族特色。
(二)孝文化的財富主體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社會,文化內容多樣繁雜,孝文化顯現民族特色必須依托于特定的物質主體,即要求擁有相同或類似文化因素的主體在長期日常生活中共同形成通用性的普遍規則,各個社會成員共同主動遵守形成民族特色內涵的文化規則即“孝文化”。孝文化民族特色來源于族群內部,體現族群成員相互之問“孝”于彼此,體現對族群成員的社會心理、文化內容和道德善良評價,對后來的“孝”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屬于在歲月長河中逐漸形成的文化財富,甚至還升級為優秀成果精髓,最為顯眼的民族特色是孝文化。所以,孝文化既影響中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又在主體要素方面重點強調中華民族的主體性,還提供主體享(擁)有者,為民族特色增加必要的文化素材,將明確孝文化財富的法定主體。
二、孝文化民族特色的特有文化內涵
孝文化的民族特性是客觀存在,既來源于文化基因,又定位于民族文化,還有豐富的文化背景。其中,“民族”發揮核心效用,既形成孝文化的民族特色,又比較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殊性,還體現孝文化的民族固有特征,合力打造民族特色的文化要素,共同鑄就傳統孝文化的文化內涵,重點定位特有的文化位置。
(一)文化多樣性的事實根據內涵
文化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來源于物質世界的多樣性,既相連于自然,又緊密關聯國家社會,還依托于傳統文化的客觀事實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之一,是不止一個“民族”共存在一個國家中。文化緊密相連群體,是群體人類的精神創新物,在日常生活習慣中逐漸形成通用性意蘊,即現在所稱的“文化”。孝文化根源在于文化的多樣性,實質上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效用,包涵民族因素并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多樣性為民族文化準備了事實多樣性,文化提供一般性前提,即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取決于文化存在的事實,沒有文化的客觀存在,民族文化難有生存空問。另外,民族文化既要有文化傳統,又要有文化根據,還要密切配合文化發展,文化多樣性為民族文化準備了“文化”普通要素和“民族”特殊要素,原因在于:民族傳統的反思和人類當代意識的追尋是建設現代文明的兩大依據,是新文化生長的兩個相反而又相成的必要條件。現代文明來源于復雜的社會背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特色的民族文化,既準備文化的一般前提要素,又繼續發展傳統文化,還為民族文化提供直接根據;既要反思民族文化傳統,又要契合當代意識,還要促進現代新文化發展,為孝文化民族化發展準備物質要素,為孝文化民族特色增量文化基因要素,重點突出孝文化多樣性的事實根據內涵。
(二)文化的儒家倫理內涵
民族文化與孝文化既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彼此有相互滲透的因素,它們都定位于文化大范疇。孝文化是中國特色文化,代表著傳統中國的文化形象,宣傳著中國的文化內涵,發展著中國的文化方向。中國法律傳統是儒家思想,儒家倫理是核心精髓,主導著歷代土朝的法律傳統,更形象地說,它指引著中國法律的發展方向。
中國法律的思想精髓為儒家倫理,繼續向儒家化方向發展,既成為中國法律文化的通用特征,又成為孝文化的特殊核心特征,形成有儒家特色的法律文化。孝道是孝文化的思想核心和體現民族特色的重要載體形式,緊密相關民族文化,為民族特色提供孝文化根源,發揮特色鮮明的傳統文化效用。
孝文化的文化內涵既依托于文化范疇,又高于文化的原始內涵,更要形成獨特的民族特色,這取決于民族文化的發展程度。孝文化來源于傳統文化基礎,建立于通用性文化前提,存在于文化通用性載體,成熟于民族特色,進而體現特定的民族特色。其事實前提在于文化多樣性,文化根源在于儒家倫理,共同增量豐富孝文化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
三、孝文化民族特色的工具內涵
孝文化依托于文化的抽象范疇載體,構建傳統文化的主旋律,能夠在特殊環境下發展工具內涵,其中起關鍵效用的組織是“家庭”。家庭既是繁衍生命的場所,又是生命的物質載體,還是孝文化傳播的組織體系,即表明孝文化的特色之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的特殊效用。家庭是孝文化保持民族特色的生物性基礎和社會性紐帶,生物性載體是孝文化的白然基礎,工具性手段是孝文化的“生產工具”,社會性精神紐帶為孝文化提供思維指引。
(一)孝的家族本位內涵
家庭是孝文化傳承的工具或場所,孝文化以宗法倫理為核心構建家庭,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本位觀念,這既是中國歷史傳統的繼續發展,又是家庭向家族發展的必然趨勢,還是家庭核心的繼續運用。家庭是人口再生產的生產工具和生產場所,從物質基礎方面構建孝文化的經濟組織,成為孝文化傳承的生物載體。孝文化通過家庭制造生命、運行生命和享有生命,家庭宗法性倫理展現家庭運行的思想靈魂,家庭法律重點突出孝特征,孝的家族本位統領家庭。所以,孝文化民族特色依托于傳統文化,突出于民族文化,來源于傳統家庭組織,家庭成為構成孝文化的工具性內涵。
(二)家庭宗法性倫理內涵(孝為先)
中國家庭文化以宗法倫理為核心特征,家庭由宗法主導,以家庭倫理為核心,遵循倫理規范導致國家法律家庭化。例如,北宋以來的家法族規,都是以封建的綱常名教為指導思想,以國法和宗法習慣為基礎。可見,中國社會以宗法為基礎形成家庭法規,封建倫理為“家法”精髓,為國家法律構建家庭基礎,體現家庭色彩的宗法性特征。
四、結語
中國文化以孝文化為核心,孝文化民族特色是中國區別于他國的突出特征孝文化形成于中華大地,成熟于中國古代,發揮效用于當代,既區別于其他民族,又相異于其他國家,還特殊于其他文化;既有文化的基本底蘊,又有“孝”的基因,在中國環境中成就民族特色,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特色內涵。
[參考文獻]
[1]王僅.對當代孝文化缺失的一點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2).
[2]郭遠;郭坦.傳統孝文化的實現模式探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6).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蕪市第一中學,山東 萊蕪 2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