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諾
摘要:“場”是現代漢語常用動量詞之一,通常用于稱量有場地類的活動。文章對“場”的字本義進行了整理,并對動量詞“場”從出現伊始到現代漢語中用法的發展進行了梳理。
關鍵詞:動量詞 歷時演變 梳理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088-02
一、研究現狀
“場”作為動量詞在歷時演變中的語料相當豐富,從斷代的角度,金桂桃(2007)梳理了宋、元、明、清四個時期動量詞“場”的語義和用法,并逐朝代地分析了“場”較之前朝的發展和變化,語料相當豐富。此外,歷史文獻中關于“場”的研究較多,先后有幾十篇相關文獻,其中王紹新(2000)所做關于唐代“場”的研究為后來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領頭作用。本文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梳理動量詞“場”的歷時演變。
二、動量詞“場”的歷時演變
《說文·土部》,“場,祭神道也”。“場”最早被用來表示祭神用的平地。而后發展成為泛指進行某種活動的場所,這也是“場”動量詞用法的來源。
“場”作為動量詞最早出現在唐五代時期,出現伊始便迅速發展并穩定下來,這也是動量詞發展中較為少見的,這一時期“場”的用法主要有三類:
(一)有場景類
例(1):千場花下醉,一片夢中游。(貫休《和韋相公話婺州陳事》)
例(1)中的“場”用于稱量“醉”,是這一時期較為常見的用法,還可稱量“飲”,如“洪飲花間數十場”,這是因為“飲”和“醉”都表示喝酒的活動,而喝酒需有場地,屬有場景類的行為或活動,因此用“場”稱量。除此之外,這一時期還可見稱量戰爭的用法,如“大戰曾經數十場”,由于戰爭需有戰場,因此也屬有場景類的活動。有場景類活動或行為因與“場”本義最為接近,因而也是“場”出現伊始較為常見的用法。
(二)心理類
例(2):子細推尋著,茫然一場愁。(寒山《寒山詩》)
“場”在發展出稱量有場景類活動用法的同時,也發展出了稱量心理類活動的用法。例(2)的“一場愁”是心理活動。“陣”稱量心理活動用法的出現是有據可循的,如若將人類心理活動的空間也視為場景,則心理活動發生在虛擬場景內。以上例句中“一場夢”“一場愁”“一場惆悵”都可認為是在心理場景內發生的活動。
(三)無場景類
例(3):十恩德,說一場,人聞爭不傷悲。(《敦煌曲子詞》)
除以上兩種跟場景或虛擬場景有關的活動外,“場”也迅速發展出稱量無場景類活動的用法。例(3)中的動作“說”不是一定要伴隨場景而發生的動作,我們認為,“場”發展出稱量無場景類活動用法是由于其已有凸顯動作發生的場景發展出突出動作發生的過程,這是動量詞“場”的一大發展。例(3)強調了動作“說”的完整性。
觀察唐五代時期動量詞“場”的產生和發展可知,“場”從出現伊始就有名、動量詞兩種用法,且同時發展,但因“場”所稱量的事物多與動作相關,因此關于“場”動量詞和名量詞的界定較為復雜。且“場”出現就迅速發展,數量較多,使用廣泛,這與唐朝時期文風興盛、詩歌盛行有關,文人在寫文章或詩歌時由于修辭或行文的需要,會較為隨意地使用詞匯,“場”因原本有場景義,因而用它來描述動作或活動會賦予讀者一種有場景的實感,更為生動,因而“場”出現便迅速發展并演變出多種用法,穩固下來。這一時期“場”發展出的用法多延續到了現代漢語中。也正因如此,宋元時期的“場”并未有太大變化,僅在原有用法基礎上小有發展,如:
例(4):這一場歡會,早危如累卵。(《夷堅志》)
例(5):被臨雞喚起,一場寂寥,無眠向曉,空有半窗殘月。(柳永《小鎮西》)
例(6):你這里坐著,點的你媳婦來罵我這一場。(關漢卿《救風塵》)
從以上例句看,宋元時期“場”的用法基本繼承自前朝。這一時期“場”的應用更廣泛,可與更多的詞進行搭配使用。由于篇幅有限,僅能列舉以上幾例語料。觀察以上語料,除例(4)仍表有場景的活動外,其余幾例中動作的發生都與場景無關。可見較之前朝,宋元時期的“場”與有場景類活動搭配的數量逐漸減少,更多地開始與表無明顯場景類活動搭配使用,尤其是稱量表心理類和言說類活動的用法大量增加。上文也提到過,稱量無明顯場景類活動時,“場”更突出表現動作過程和時間的完整性。因此,可說是從宋元時期開始,“場”稱量動作的空間性漸漸減弱而時間性逐漸增強。
明代的“場”仍延續前朝的用法,但稱量有場景類活動的用法更少了,稱量心理類和言說類活動的用法卻增多。這時,“場”開始更加強調所稱量動作行為的過程,并凸顯該過程的完整性,如:
例(7):自從奪了休,病了一場,做不得經紀,投遠親不著。(馮夢龍《警世通言》)
例(8):若教我穿得一日兒,就死也閉眼,也是我來陽世為僧一場!(吳承恩《西游記》)
例(9):因這場大雪,救了林沖的性命。(施耐庵《水滸傳》)
例(7)中的“病了一場”并無明顯伴隨事件發生的場景,僅表現出“病”的過程,強調從開始生病到痊愈的完整的過程。例(8)中“為僧一場”的意思是在人世間做了一世僧人,更是與場景沒有關聯,“為僧一場”表示在人世間作為僧人從開始到結束這一完整的過程。例(9)中稱量“雪”類自然現象的用法是“場”在明朝新發展出的用法,我們認為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自然現象的發生如“雨”“雪”等的發生也是需要一定的場景或范圍的,因此用“場”來稱量,另一方面,“場”稱量自然現象也是凸顯了自然現象的完整性,這與“陣”稱量自然現象的用法不同,“陣”指過程中的一個段落,而“場”指整個“降雪”“降雨”或“刮風”的過程。明代動量詞已發展得相對完善,動量詞已有各自分工,在稱量自然現象方面,“場”和“陣”分別凸顯了其過程的不同特征。
清朝文獻的語料顯示,這時“場”的用法已與現代漢語中基本一致,也由于動量詞的發展日趨成熟,每個動量詞有各自承擔的部分,因此“場”的使用也稍有變化,如稱量言說類動作的用法較前朝少了一些,因為清朝時期出現了可稱量大部分言說類動作的動量詞“頓”,除此之外,其他用法也基本與前朝一致,如:
例(10):眾水怪聽說落一場雨,受了御封,便可成仙。(《施公案》)
例(11):林黛玉近日聞得寶玉如此形景,未免又添些病癥,多哭幾場。(曹雪芹《紅樓夢》)
例(10)中“一場雨”已與現代漢語中用法一樣,繼承前朝稱量自然現象的用法。例(11)中“哭幾場”中動作“哭”的發生雖與場景無關聯,但凸顯了“哭”動作的完整性,且通過用“場”來營造畫面感,使得讀者能感受到“哭”動作的發生。
綜上,動量詞“場”的發展脈絡較為清晰,從唐五代時期開始出現,通常稱量有場景的活動,同一時期發展出稱量心理類活動和無場景類活動的用法。“場”的發展較為迅速且穩固,經過宋、元、明、清幾代的發展,“場”的用法無太大變化,但呈現出由空間性向時間性的轉換,由強調動作發生的場景轉變為強調動作發生過程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1]金桂桃.宋元明清動量詞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王紹新.隋唐五代的動量詞,課余叢稿[G].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3]孫強.現代漢語多音字研究[D].四川大學,2007.
[4]李建平.唐五代動量詞初探[J].勝利油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12):5-7+20.
[5]王遠明.《五燈會元》量詞研究[D].貴州大學,2006.
[6]朱彥.《水滸全傳》動量詞考察及近代漢語動量詞發展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4.
[7]孫欣.明代四大傳奇量詞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
責任編輯:劉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