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祥 柳金宏
摘要:本文通過對比已有的中美教育上的差異,從文化的最根本處著手,切換不同視角,分別從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家庭環境以及科研環境進行探討,提出中美教育差異對于人才培養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中美差異 創新人才 教育反思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185-02
一、影響創造力培養的文化因素
中美兩種文化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正是這種不同,使得兩國對于創新這個概念的理解產生了一定的偏差。
(一)思想中的求穩與善變
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現存的未出現任何文化斷層的文明古國,擁有5000年的深厚文化沉淀。區別于西方在短短幾百年中以爆發姿態迅速膨大起來的文化,東方的這種獨特文化更多的是一股淡薄與沉穩。這種海納百川的沉穩,雖是我們文化的基石,卻又在無形之中限制與制約著文化。“穩”這個字深深刻在每個中國人的靈魂里,卻也限制了中國人的想象力。而西方人總是變化著的,他們渴望接觸新鮮的事物,就像他們當初因為渴望證明地球是圓的,便揚起風帆駛向未知海洋的先驅一樣。西方思想的這種特質賦予了這種文化獨特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二)思維方式的由小及大與由大及小
現代科學為何首先在西方而不是在擁有悠久歷史的東方古國萌芽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學者。然而仔細研究后就會發現,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完全相反的:東方文化向來是由大及小的整體思維,而西方文化則是由小及大的邏輯思維。中國自古以來探討的都是宇宙與人的關系。先是宇宙,后是人,講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中國人在各個方面都體現著整體至上的思想。中國人的眼光似乎總是落在問題的根源上,而非從結果著手倒推原因的西方思想。這一點雖然使得中國古代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偉大哲學家,思想家,但由于這種冥冥之中的對世界的思考頓悟無法用文字忠實記載下來,后人無法完全繼承前人的思想,不要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過只言片語掛靠在巨人肩膀上就已經可以稱為一代人杰了。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的西方哲學則是從細微之處入手。后人得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理論系統,使得理論越發完善和進步。
二、影響創造力培養的制度因素
中國與美國不但在政體上完全不同,在對于人才的教學目標與選拔方式上也存在著差異,這種制度因素會直接反映到人才的創新能力上。
(一)教學目標
相比較西方人將學位作為自身知識層次的證明,東方人則將高學位作為找工作的敲門磚,無形中使得中國一部分高端人才的視野變得功利與狹隘。這種結果的產生主要源于教學目標。中國應試教育下的孩子相比較于西方的孩子,雖然基礎更加扎實,但是由于長期局限于課本,思想要稍顯僵化,對于學習持有消極被動的態度。受父母老師的影響,他們所關心的也只有考試成績單上的數字。在家庭與學校的雙重壓力下,學生無暇將過多的精力用于獨自思考,更不用說創新了。
(二)選拔方式
雖然大多數人都知曉我們的選拔方式存在弊病,但是改革方面的進展卻一直不顯著。我們國家是人口大國,教育資源卻極為有限。為了維持教育資源的公平分布,這就需要我國教育擁有世界上最嚴格的選拔制度。高難度的試題起到的作用只是將學生分層。但應對高難度試題的手段就是熟練掌握解題的套路,因此,現在的教育就陷入了“多學多練,多記多考”的考試怪圈。對于這一點,西方教育的評判基準相較來說更加全面。老師學生對于一個人是否是個好學生的定義也更加寬泛。在升學過程中,你的興趣、社會實踐、體育或藝術上的特長甚至是人品,都會納入考察的范圍。不同于中國學習好的孩子受人歡迎,學習不好的孩子受人欺負那樣,這種從各方面審查人才素質的方式,對于各專業人才的篩選無疑更具有優勢。
三、家庭教育
在長期的封建社會統治下,等級觀念已經滲入到了中國人的骨髓。受此影響,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發展束縛更大。父母將自己對于成功的渴望強加在了孩子身上,強行為孩子規劃好了人生道路。這樣一來孩子便只能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極易產生對于所有事都得過且過的心態,因此做不到精益求精。這種環境下要催生出新事物無疑是不可能的。而另一部分家長,對于孩子過于溺愛,無論什么難題都一手包辦,然而長期處于被保護之下,使得現在的中國孩子對父母具有強烈的依賴性,且不說學習方面,就連日常起居都成為問題。與此不同的美國父母,則是早早地讓孩子參與社會實踐,讓孩子幫著家里作農活家務,一切問題都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無疑擁有更強的獨立性,面對困難時則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科研環境
中國是一個尊師重道的國家,對于老師擁有一種盲目的崇拜,學生很少質疑老師,大多只是一味地全盤接受,而沒有自己的創新意識。很多人都認為老資格、老資歷的人一定想得比自己全面得多,因此導致一些創新的火星直接被熄滅。其實不然。資歷老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更多的知識與經驗基礎,然而當知識與經驗過多時,則會使人產生慣性思維,限制人的創新思維。所以才有這么一個現象,偉大的發明與發現大都是在這個科學家中年甚至是青年才出現的。國外很多的科學家,即便是諾貝爾獎得主,也會在成名后退居幕后,一方面將舞臺留給年輕人,一方面在背后默默付出,即使是聯合署名的論文,這些老科學家也不會將自己的名字留在著作人一欄里。他們只是退居幕后,指導那些科學界的新興力量。在中國則還存在一個導師帶著數個學生的情況,甚至十數個學生,與其說他們是合作關系,不如說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一旦學生有了某項發現,極大部分功勞也會被導師占有。這就導致中國的青年科學家很難出頭。而缺少晉升空間導致的后果便是很多人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混資格”。之后便形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從如今的諾獎得主來看,合作創新的趨勢越發明顯。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時期,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已經無法提供給我們足夠的創新源泉了。這就要求我們擁有一個良好的合作創新的環境。但是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雖然大是大非能看得很清楚,但一旦涉及個人利益與蛋糕的分攤問題,則又變得狹隘短見,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國科學家之間的合作,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創新。
參考文獻:
[1]劉麗群.從文化傳統看中美教育的差異[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5(5).
[2]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劉愛慈.淺析中西方教育的差異[J].教育論壇,2007(8).
[4]孫瓊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與啟示[J].教書育人,2002(7).
[5]胡靈敏.中國教育的困惑與中美教育差異比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2):119-122.
[6]黎仰安.中美教育觀念差異的比較與思考[J].高等函授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1(14):5-8.
[7]黃痊愈.素質教育在美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關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