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波
摘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大的短板還在農村,最大的短腿還是農業,最突出的問題還是農民,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補齊農村發展的短板,既是農民的期盼,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全局需要。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228-02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農業又是“三農”發展的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一、農業現代化實施原因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在農村。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迅速,與此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當前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產,農業現代化的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壓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農業資源環境亮起“紅燈”,農業現代化在“四化”的發展過程中依舊是短板,要想實現“四化”同步發展,必須補齊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短板。
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舉措
為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必須找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走出一條生產技術先進、經營規模適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1)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科技部黨組的堅持領導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的出路在于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激發活力,促進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提升小麥生產、水稻機械栽插、玉米以及馬鈴薯機械化收割水平,提高田間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推進信息化與農業深度融合,加快實施“互聯網+農業”加強物聯網、智能裝備的推廣應用。
(2)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繼續堅持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引導農戶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解決農村土地細碎化問題,提高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實踐證明,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才能不斷提高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生產效率,從根本上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隨著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農業規模經營越來越成為農業發展過程中的主力,截至2017年10月,總量已達到280萬家,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已超過40%。
(3)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推進農業現代化,關鍵在人。強化人力資源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支撐作用,把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放在首要位置,造就更多的本土人才,服務于農業現代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打造一支新型農業農民隊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就是要培育規模化經營和服務主體,提高現代農業組織化程度。建立全面的職業農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體系。鼓勵農民通過彈性學制參加中國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創新培訓機制,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輸送更多的人才。
(4)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是三農發展歷史經驗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村發展,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為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機械化水平,其中一個必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關于農村土地“細碎化”“分散化”的問題。為解決農村土地“細碎化”“分散化”的問題,深化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并行的“三權分置”,將土地集中起來,進行大規模的機械化耕種,以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三權分置”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現階段著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優化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為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發展開辟新的發展路徑。
三、實施農業現代化的意義
立足我國基本國情,遵循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規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更具有重要意義。
(1)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農業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糧食產量逐年增長。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十二連增”,2017年實現“十四連豐”。201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33億斤,增長0.3%。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屬歷史上第二高產年。
(2)農民增收。促進農民增收是改善農民生活、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基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石。中國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農情,遵循現代化規律,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的效果顯著增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農業現代化取得顯著成就。2014年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89元,2015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22元,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63元。自2012年以來年均實際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速快于城鎮居民1.5個百分點。2017年我國農民可支配收入預計將超過13000元,實現2012年以來“六連增”。
(3)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基礎。十八大以來,我們取得了一份滿意的“三農”成績單,我國城鎮化率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這是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個極大促進,但是無論城鎮化怎么發展,比如2030—2035年,農村將近還有4億人口,因此提出鄉村振興,鄉村從來都不處于從屬地位,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它應該和城市處于同等地位。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全面建設社會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是不完整的。
(4)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決不能夠離開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勝利[EB/OL].2017-10-18.
[2]韓長賦: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N].人民日報,2017-12-11.
[3]習近平在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EB/OL].2016-04-28.
責任編輯:劉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