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蘭西
摘要:20世紀以來,日常生活進入哲學研究的視野。日常生活理論是對人類生存狀況的一種反思和擔憂,從研究個體和社會的關系入手探尋日常生活的內涵,是一種微觀的分析視角,并且這一話題引起了許多哲學家的關注。赫勒作為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對日常生活問題引發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諸如自在的類本質、自為的類本質、人道化等有價值的觀點。
關鍵詞:赫勒 日常生活 自在的類本質 自為的類本質 人道化
中圖分類號:B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240-02
在20世紀,日常生活成為許多哲學家關注的問題。這一問題的提出反映出人類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境,并需要轉換一個新的思路回到人們生活當中。赫勒作為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將日常生活作為自己研究的方向,并經過堅持不懈的熱愛提出了一系列的深刻觀點。這些觀點的提出將有助于人類走出異化的困境。
一、關于日常生活的界定
赫勒對日常生活的架構是從兩個方面確立的。一方面,她嘗試從日常生活的基本內容和特征入手;另一方面,她將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兩者進行比較來對日常生活界定。
赫勒將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作為日常生活的基本內容。她提出一個社會要想生存下去就不能沒有個體的生產。在這種說明下,我們可以將日常生活看作個體的再生產。赫勒在《日常生活》中指出:“如果個體要再生產出社會,他們就必須再生產出作為個體的自身。我們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為那些同時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1]p3在此基礎上,赫勒將日常生活進一步劃分:一是指在歷史的發展中可變的部分,它的變化不會造成人類生活的根本變動;二是不可變的部分,人類生存不能缺少的基本要素。赫勒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任務就是批判不可變的部分,她稱為人類條件。關于人類條件至少要有語言、交往、工作、理解等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對于人類條件,赫勒認為可以歸納為三個領域,一是人類長期保持的習慣世界;二是人類在活動中的對象世界;三是人類日常的語言交流。我們可以將以上三個領域看作日常生活的基本內容。
在習慣世界中的人們需要掌握習俗以及社會中的一定要求,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通過達到來符合社會環境從而進行社會活動。那么,個體所謂的再產生就隸屬于社會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中的再生產。就一般情況而言,人們從出生起必須學會其生活的社會中的習慣方式,也許是很復雜多樣但這是其生存的需要。對于掌握要提到一定的可容忍的程度,在對社會中的習慣模式學習的過程中,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握好一切事物的慣用模式以及自如地成功運用。然而,在現實社會中生存需要習得最一般的環境中的習慣方式,達到對其技能中的最低的掌握能力。學習的過程可以看作自然的,它一定會存在一些困難的情況,至少有一點是人的能力的不同,但是對于正常的人來說都會設法去完成這一過程。對于習慣體系的擁有不是自發的,也不是隨著人的成年就會停止的。我們可以看到,當向越高層次前進時,習慣的習得越復雜,達到的時間會越慢長,效率也隨之降低。關于獲得相關水平的能力的人們,在成長的剩余階段就可以積淀生活中直接以及間接的經驗。這樣的情況可以說已經達到個體的再生產,這是可以確定的。如果假設人們從靜態的環境中脫離到其他的環境,比如參與到軍隊中,如果想作出一定的成績和達到一定的水平就必須再次掌握新的東西。
社會處于動態,人們就需要不斷通過習得來實現自身生存水平的提升。如果人們將學習過程停留在成年階段,這樣的情況是不現實的做法。對于當今的人們來說,每到一個新的環境或擔當新的角色,一定程度上都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需要學習一定的新的習慣和禮儀等方式。不止這一方面,人們生活在持續變化的情況中就需要具有快速的應變能力,以便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因而,人們終身都要處于動態性的不斷搏斗當中,但是充斥著搏斗的社會卻能為人們提供其他的選擇。動態的社會狀態不同于靜態社會的狹窄的區域,一般人們在成年時可以視為獲得了狹窄區域最低技能習得,進而他們可以為自己選擇除此之外的其他新的區域以此得到更多的機會。但是對于個人來說,技能的掌握需要持之以恒,在一定的時期,這樣的技能會不間斷地持續得到鍛煉,這是日常活動中的一項也是社會活動模式持續發展的基礎。這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確認一個人隨著年齡的變化在一定群體中擔當角色的過程。
在日常社會中,個人會以多種方式來達到自身的對象化。當個人在塑造自身的直接環境時也是對自身的塑造,就像在教育中在傳授自身世界的經驗和感受時,是將占有這個世界的我自身對象化。這樣的情況不僅僅出現在教育領域,常見的工作中進行問題的商討這一過程就會出現工作經驗的傳授。在經驗的傳授中就會無意間產生榜樣的影像,在日常生活的關系中類似的事情還存在很多,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同對象化的過程打交道。
在赫勒看來,在社會領域下將習慣、語言、對象形成的規范稱具有自在性的。她又將馬克思和盧卡奇的類本質和對象化定義為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赫勒提出人的所有對象化的領域可以劃為自在的、自為的以及自在自為的類本質的對象化。自在的類本質具有人自然擁有的經驗,赫勒非常關注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并認為是人類文化的開端,也是自為的對象化的前提。對于自為的類本質對象,赫勒認為是科學、神話、藝術、傳說等等,它們的存在為生活增添了意義以及體現了當時人性的自由。通過對自在的類本質對象化、個體的再生產、人類條件三個方面的分析,日常生活的基本內容變得比較清晰。然而,赫勒又將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從而使人類社會劃分了三個領域,一是人類社會的日常生活領域,也可以稱為自在的對象化領域,這一領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二是人類社會的最高領域即自為的對象化領域,它是基本領域的起源;三是存在于基本領域和最高領域之間的自在自為的領域,又可以稱為制度化領域。
二、日常生活的一般圖式
赫勒對日常生活領域界定后,又進一步揭示自在的對象化領域的一般圖式,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關于日常生活批判,赫勒強調自在的對象化領域存在異質的特征,而這種異質活動存在一般圖式的支配。為了深層次對日常生活一般圖式的分析,赫勒提出重復性實踐和創造性實踐二者的區分,但兩者也存在著相互的聯系。她指出:“我使用‘重復性實踐,指謂某種在某一時期產生于創造性思維的活動,而現在被自發地實踐的思維;用‘創造性思維指謂被用于問題的意向性解決之中的思維。”[1]p124赫勒采用過一個例子加以說明,一個人第一次越過一道溝時,他感覺解決了問題,這屬于創造性實踐,可是在這之后數次越過時,這就成為重復性實踐。
在赫勒看來,重復的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是局域主導地位的。因而,她一方面對日常生活的共同特征進行分析,另一方面對日常行為和思維的一般圖式進行闡釋。赫勒指出,自在的類本質中存在著共同的特征,而這些特征就構成了日常生活和思維的基本框架,自在類本質的對象化存在五方面的共同特征。第一,重復性的特征。“‘自在的類本質活動是重復的活動。單一性的行為不是習慣行為,偶然一次所處理的對象不會由此成為具有具體意義的對象,唯一地表達過的詞不是詞。”[1]p129第二,具有規范性特征。人們遵守著規范使其具有一定的作用。第三,各種符號系統。而有意義的存在才可能是符號。第四,經濟也是節省的含義。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尋求“最低限度的努力,最低限度的創造性思維的投入,以及最低限度的時間持續(應當總是銘記,這是同給定目標或功能相關的)給予同等的強調。”[1]p138第五,情境性的特征。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的哪一方面都存在特定的情境。
三、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基于對日常生活一般圖式的揭示,赫勒進一步提出對日常生活價值學方向追求,并提出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轉向方式。她指出,日常生活的價值學追求認識到問題的兩面性。一方面,個體再生產是歷史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而重復性實踐同樣不可缺少。正如赫勒所言:“并非所有行為(包括精神活動)都要求有創造性思維,或者只是在一個很小的尺度上要求有創造性思維。在日常要求和日常活動的多元復合體中,如果他們都要求創造性思維,那么我們簡直無法存活下去。”[1]p125然而,另一方面重復性思維又存在著保守性這樣的消極的特征。
日常生活中經濟化、實用性等方式可以說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如果日常生活對非日常的領域過多干涉將會導致社會發展的緩慢。赫勒提出,日常生活的進步可以說明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我們的主要的興趣,并不在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維結構中可能出現的新因素,而在于現存因素的內涵,特別是價值內涵的轉變。這一價值內涵在習慣的‘文化中已經可以發現。我們如何養育自己,我們食用何物和如何進餐,我們居住何處以及如何布置我們的房間——所有這些,都表達出類的人道化。”[1]p53赫勒指出,日常生活的革命不在于一般圖式而在于拋棄異化特征使之人道化,并提出幾個方面的論述。第一,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在于達到自為存在,使個體再生產從自在向自為存在轉變。人是具有一定的特質的,存在一種排他主義觀并以自我為中心,而這種個性卻代表了類的價值。因此,個性要同類本質建立一種自覺關系超越日常生活中的自在性。第二,在于日常知識的自然態度的改變。赫勒指出,日常知識具有重復性特點。因而,她強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懷疑自在的規范。第三,日常交往的人道化。赫勒對日常生活分析中把其看作狹小的、封閉的環境。而日常生活人道化應是對人道、平等、自由的追求,日常交往關系也應該如此。她強調:“在給定社會中,產生于自由的、無約束的平等基礎之上的個人關系(人際關系)的數目愈大,這一社會就愈加人道。”[1]p211最后,日常生活人道化的核心是為我們存在。同樣,赫勒也從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來提出對自由的追求。
按赫勒的思想追求,日常生活如果成為人道化的理想之處,那么,自在的日常生活就成為“為我們存在”。“有意義的生活是一個以通過持續的新挑戰和沖突的發展前景為特征的開發世界中日常生活的‘為我們存在。如果我們能把我們的世界建成‘為我們存在,以便這一世界和我們自身都能持續地得到更新,我們是在過有意義的生活。”[2]
參考文獻:
[1](匈牙利)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譯.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2]Agnes Heller, Everyday Life,London and New York[M].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4:267.
責任編輯:劉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