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 要:蘋果樹基肥的好壞,直接關系著第2年蘋果的收成和質量。想要蘋果好,就要了解基肥實施的技術,只有掌握了基肥的要領,才能有更好的收益。而基肥的施用,應以“秋季”為主,“四季用肥料,秋季最重要”,這是有關于蘋果樹施肥的一句俗話。本文圍繞蘋果樹基肥施用技術的要點展開研究,并強調了一些關于“秋季”施肥的優勢展開論述。
關鍵詞:蘋果樹;基肥實施;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S66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233204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在水果蔬菜方面也是力求營養、健康。蘋果樹在生長過程中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元素,而怎樣施肥才能不破壞蘋果微量元素的吸收,又是怎樣的施肥技巧能讓種植的蘋果營養健康且又高產,提高產量是每個種植員所向往的,但只有種出讓消費者滿意的品種,蘋果才能夠暢銷,從而達到最佳狀態。
1 蘋果樹秋季施肥的好處
肥料的施用是為了補充蘋果樹的所缺失的營養成分,也是為了給來年的蘋果樹儲備養分而做的準備。那么,怎樣實施基肥才能保證蘋果樹的健壯,增強樹體開花結果的能力。據研究說明,蘋果樹施肥重在一個“早”字,而秋季果樹葉片旺盛,果樹吸收營養的能力強,一般在蘋果采摘后就要及時施肥,這是對蘋果樹施肥的最佳時期。
1.1 有利于樹體的恢復
秋季采摘完果實后及時對果樹進行施肥,可以有效延緩樹葉的枯黃,還會增強樹體的抵抗能力,促進來年新根的生長。與其他季節施肥相比,秋季施肥更有利于蘋果樹的生長。
1.2 有利于減輕干旱和凍害
施肥能夠幫助土壤疏松,從而增加果樹的蓄水量,有效的預防冬季和春季的干旱問題。還可以均衡地表溫度,防止冬季凍害現象的發生,減少病菌的侵入。
1.3 有利于來年的生長
秋季及時施肥,避免蘋果樹干營養的流失,貯藏樹體的營養,對來年蘋果樹的生長起到了促進的作用,有效的提高蘋果樹結果的成功率,進一步提高產量。
1.4 有利于加強樹芽的充實
對蘋果樹及時進行施肥,保證果樹營養的健全,有利于加強果樹樹芽的充實,減少果樹結果不均衡的現象,促進樹芽進一步發育,提升來年蘋果的總體質量。
2 蘋果樹基肥施用的方法和技巧
施肥的品種要全面,過去施肥只是為了提高產量,而如今基肥的施用不僅僅只是為了提高蘋果的產量,還要確保蘋果的質量。一些種植戶通常以農家肥和磷肥為主給果樹基肥,但是僅這2種肥料并不能滿足蘋果樹的營養需求。蘋果樹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營養,缺少任何一種元素,都會影響蘋果的質量。農戶應當因地制宜,了解當地氣候和土壤的特質,從而選取符合當地的優質肥料,并保證肥量的充足,確保土壤健康肥沃,以提高蘋果的產量和質量。
基肥的實施要以有機肥為主,蘋果的生長又完全離不開化肥營養的補給,面對市面上的種種化肥,農戶應該選擇較為優質化肥,以有機化肥為主。有機化肥是一種營養比較全面的持效性化肥,可以同時給樹體補充多種營養成分,保證樹體營養的均衡,克服樹體營養缺失的現象,農戶也不用為選取各種肥料而煩惱。而且有機化肥還能夠改善土壤的性狀,加大土壤中的有機物,提高土壤的營養成分,對蘋果樹的成長“百利而無一害”。
基肥的施用要集中,在農戶秋天收果實的時候經常會出現成果不均衡的現象,即有的樹蘋果結的很多,有的樹卻沒結幾個果子,或在同一片果園里,出現不同質量的蘋果。這些現象的出現往往源于農戶在施肥的時候并沒有做到集中施肥,造成很多地方肥料欠缺,從而影響產量和質量,想要提高產量和質量,就要集中性的施肥,可以采用穴施或溝施的方法,不過在肥料充足的情況下也可進行全面的施肥,確保全園的肥料營養均衡。
基肥的施用要適量,雖然蘋果的產量和質量與施肥的量數相關,但是如果超出的蘋果樹的營養所需量,施肥效果也會出現不理想的現象。在蘋果樹需要營養的時候,不能一味的進行施肥,而是要根據蘋果樹的營養所需量進行施肥,如果肥量攝入太大的話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在對蘋果樹進行基肥的時候一定要按照比例施用、適量施肥,避免過量施用肥料,而影響蘋果樹的生長。
施肥部位要準確,果樹對營養的吸收是通過根莖部分傳達給樹干的,而蘋果樹的根部群比較龐大,而吸收營養的部分卻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樹冠的外緣,農戶在給樹基肥的時候一定要找準部位實施。為了能讓果樹更好的吸收營養,在基肥的時候要以20~30cm的深度給樹根施肥,這樣才能讓果樹更好、更快的吸收到所有的營養成分,達到最佳的效果。
3 結語
想要蘋果樹生長的更好,且達到優質又高產,就要懂得基肥施用的技術要點,用專業的實施方法對果樹進行培育,把握好當地的氣候變化,因地制宜,同時按照專業的培育過程,適時的給蘋果樹補充所需要的營養肥料,讓蘋果樹能夠在健康肥沃的土壤上生長,那樣必定會得到高產量、高品質的優質蘋果。
參考文獻
[1]王田利.蘋果樹基肥施用技術要點[J].山西果樹,2017(1):48-49.
[2]韓美霞,張喜強,謝健全.蘋果樹的栽植技術要點研究[J].自然科學(文摘版),2016(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