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唯物史觀,人類歷史,地域性,世界性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7-0036-04
人類歷史從“狹隘地域性的存在”發展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的過程,即人類歷史在不斷的縱向和橫向發展中越來越大程度地成為世界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一問題的論述,最早、也是最為鮮明地突破西方資產階級史學的唯心史觀和民族偏見,基于唯物主義基礎“在整個世界史觀上實現了變革”。他們的研究和論述蘊含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中。在研讀這些著作的過程中,我不禁想起學生曾經問過的問題:世界歷史究竟是以新航路的開辟為開端還是始于工業革命?是怎么形成的?于是,我嘗試將自己的閱讀思考滲透到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一起梳理“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化的歷史過程”,下面以此進行闡述,敬請批評指正。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世界歷史不是各民族、各國家、各地區或者各文明歷史的堆積,而是其自身有規律地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的結果。縱向發展,是指人類物質生產史上不同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它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盡管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社會形態的發展具有多樣性,但人類歷史縱向發展的總過程,仍然具有普遍的、規律性的意義,且與世界歷史的統一性并不矛盾。橫向發展,是指歷史由各地區間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于發展成為整體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從緩慢到越來越急促地促成歷史由分散到整體,這一過程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
這一時期,人類歷史上有諸多燦爛的區域文明,例如古代東方大河文明、古代西方海洋文明、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古代非洲文明、古代伊斯蘭文明等。它們以古老、神秘的姿態,多元、分散地安居于世界各地,各具特色,多姿多彩,是人類文明中的瑰寶,也是人類歷史賴以存在和發展,并最終朝著“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方向發展的最深刻的物質和文化基礎。之所以稱其為“狹隘地域性的存在”,主要是因為各區域文明物質生產水平低下,分工、彼此交換和交往程度有限,活動開拓范圍有限,彼此相對隔絕,知之甚少。例如,漢武帝時期人們眼中的世界是中原的中國或中國的中國;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時期歐洲人眼中的世界以地中海為中心;印第安人眼中的世界是中美洲那片相對獨立的樂土。他們在自己相對封閉的區域內,形成了自己認識世界的中心,即每一個民族區域都自認為是世界的中心。在資本主義出現以前,這種“狹隘地域性”閉塞的狀態是普遍存在的,不打破普遍存在的閉塞狀態,歷史也就不能發展為世界歷史。
隨著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各地交往隨著經濟和政治的發展日漸增多,部分地區首先突破地域,在和平或暴力的活動中構建聯系。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5世紀之間,各民族、各國、各地區之間的交往,首先而且主要在亞歐大陸偏南的農耕地帶逐步頻繁起來。西亞、北非和東部地中海地區都因交往頻繁而打開了孔道,人們的活動空間和視野都因此開闊起來,分散在周邊的許多孤立的點,也漸漸與文明中心發生微弱的、卻又有發展前景的聯系。
此間,和平交往的絲綢之路、聯結東西方的海上通道,其意義的重要性不在于絲綢等物品的轉運,而在于有了通達的道路后,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可以隨著時代的演進而絡繹往返。同時,這一時期間歇性的、具有破壞性的,但又具有和平方式所沒有的沖擊力量的暴力交往,往往對閉塞狀態有更重大的突破。例如,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東侵、蒙古軍西征等,都起到了突破閉塞的重大作用。
但是,“不能對歷史上這種橫向發展估計過高。不論是陸上或海上,當時交換的物產較多是貴重珍品,數量不大,來往也不多,海上交往則更加有限。15世紀末以前,海上交往大都局限于近海,或者附岸航行,或者逐島跨渡,離陸地都不遠”。①受制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交通工具、通訊手段,此階段亞歐交往和聯結亦有限,離開亞歐大陸及與之毗連的部分非洲,遠洋以外的世界仍未被認識。可見,農本經濟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人類歷史的閉塞狀態不會被徹底打破。這種狀態的全面改觀,始于15、16世紀。
馬克思曾經指出:“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15、16世紀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來,從“狹隘地域性的存在”到“世界歷史性的存在”的發展進程驟然加快,是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的重大轉折時期。馬克思、恩格斯根據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認為資產階級必然為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而奔走于全球各地,到處落戶、開發、建立聯系。世界市場的開拓、交往的普遍化,使個人的狹隘地域性的存在日益被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所代替,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大工業到處造成了社會各階級間大致相同的關系,從而消滅了各民族的特殊性。這樣,人類社會便逐漸沖破了各民族、各國家原有經濟體系的那種相對孤立和封閉狀態,使世界各部分越來越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世界整體,從而真正進入到“世界歷史”的現實進程。
這一驟然加快的進程有兩個歷史新起點,即公元1500年前后的兩次革命,發現了新大陸的交通革命和建立了世界市場的商業革命。從15世紀末開始,人們認識世界的視野發生了重大變化,由亞歐“整體”擴展到歐亞非美四大洲聯系為一個整體。此變化源于: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早期殖民活動,以及全球范圍貿易和商品流通,這些進一步推動了世界聯系。這種變化以及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迅速開啟了從“狹隘地域性的存在”到“世界歷史性的存在”的發展進程:一是世界聯系為一個整體,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二是推動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三是推動葡萄牙等第一批歐洲大國的崛起;四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跨洲大陸的殖民擴張,給亞、非、美洲人民帶來空前浩劫;五是殖民掠奪獲得原始資本積累,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
這一驟然加快的進程還得益于兩個歷史前提,即近代工業化的生產力和走向世界市場的普遍交往。真正的工業化始于18世紀末,15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前工業——手工業傳統有力地促進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的到來和推進。生產的發展引起社會分工,社會分工引起產品交換,產品交換的發展導致資本的出現,資本把市場擴大到世界范圍,大工業最終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隨著新的生產力不斷發展,資產階級為滿足階級利益的需求,在謀求盡可能多利潤的本性驅使下,不斷開辟新的市場,不斷利用其在世界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世界性競爭優勢,把各個國家、民族劃分為固定活動范圍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迫使這些生產者和消費者通過商品交換彼此聯結,把落后民族和國家強行納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從而使它們成為附屬國和殖民地。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以工業革命和現代科技的巨大動力,實現了人類歷史空前未有的縱向和橫向發展。當然,以歐美資本主義為主導的這種發展在不斷擴大的同時,也面臨內外矛盾,直到20世紀以后出現新局面。
20世紀以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二戰后多國人民民主革命,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局面——“出現一個與資本主義工業世界相對立的、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消滅階級剝削為特征的、方在新生的社會主義工業世界”。①兩種世界的較量,或已成為那時世界全局性矛盾的焦點。社會主義在不斷完善和發展,資本主義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嚴重的經濟危機后,也會在反思中實現自身的蛻變。
當代不同社會制度并存和競爭局面下,盡管矛盾和斗爭不會自然消失,但經過適應和穩定,“歷經戰亂的人類理性會逐步做出歷史的選擇:競爭和交流會日居主導,較量與敵對會趨向緩和”。②尋求不同政治制度的共存和發展,建立有效的國際政治、經濟組織,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并構建更有利于全球經濟、文化等發展的各種組織和機構,人類歷史進入到整體發展加速的新進程中。
《巴加圖利亞版〈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一書認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完善的生產方式、發展了的交往以及因此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勞動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由上述梳理可見,人類歷史的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是從“狹隘地域性的存在”發展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的兩個基本方面,其共同的基礎和最終的推動力量是物質生產的進步。其間,資本主義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不斷進行科學研究,發明先進的生產工具,采用新的生產技術,使生產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是發自內在本能和不自覺的力量。而國內市場的出路是有限的,有限的原材料供應、勞動力和銷售市場都限制了資本主義生產規模的擴大,因此,資產階級要擴大再生產,就必須開拓國外市場,這是資本主義的又一內在需要。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既是它的前提,也是它的結果,也就是說,資本主義是以世界為其生存條件的。在開拓市場的同時,資本主義裹挾著先進的生產方式、民主的政治制度、理性的思想文化、開化的生活形態等一切資本主義的“產品”,輸出、滲透到世界各地,引領、拉動世界各地區朝著全面“現代化”統一性去發展。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抽象行為,而是純粹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確定的事實,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一事實”。①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發展理論的唯物主義基礎,正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發展,推動了歷史縱向和橫向發展,并交相融合在統一的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之中。人類歷史從“狹隘地域性的存在”發展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勢不可擋,無論什么制度、什么國家,可能需要更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在這“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走出自己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作者簡介】李桂華,中學一級教師,上海市嘉定一中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