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馬恩原典,教學運用,史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07-0052-02
開場時聽主持人介紹,今天有十多位校長、副校長或學校書記作為聽眾來參加這個活動,這讓我很驚訝,說明上海中學的領導層非常重視教師的專業素質教育,這是上海中學歷史教師的福分。剛才十幾位教師的發言也讓我刮目相看,中學歷史教師能夠研讀馬恩的原著,在全國恐怕不多見。這個讀書活動的課題“唯物史觀的學術機理與教學運用”很具有挑戰性,厘清唯物史觀的學術機理,需要真正讀懂原著,而馬恩原著是不那么容易看進去的;還要結合教學實踐,比較準確地學以致用,這也有難度。在剛才的發言中,每一位教師都是從原著中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有幾位不約而同地談到經濟決定論,他們都意識到單一經濟決定論不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教條式地運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歷史教學中很有市場,將唯物史觀簡單地歸納為那么幾條、那么幾句話,這本身就是將學術機理簡單化、庸俗化。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不可能用“歸根結底”的一句話概括。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思維方式,也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剛才有位老師在發言中舉出馬克思關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論述,又舉出恩格斯解釋經濟決定論的幾段話,用以說明單一經濟決定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曲解。這是認真閱讀原著才會產生的認識。馬恩原著中的很多語句很難理解,有時在一部原著中,你會感覺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似乎還是對立的。剛才有位老師在發言談到《共產黨宣言》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其實這個思想只存在于《宣言》末尾一段,《宣言》大部分是講階級斗爭、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最后才提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那么,能不能說馬克思、恩格斯始終關注人的自由呢?仔細讀《宣言》不難發現,馬恩不僅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者的地位,而且還說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的人格也被異化,成為雇傭勞動者。那位教師通過解讀《宣言》,得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精神也是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這個結論有根據,能夠成立。《共產黨宣言》是中學歷史課程中的內容,是唯一接觸馬恩原著的一課,因此教師備課必須要讀原著,不能照本宣科重復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那幾句話,最后再高呼“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學生能信嗎?馬克思、恩格斯是根據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得出結論,他們沒有看到今天的發展。用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理論怎么解讀旅游業?怎么解讀影視產業?很多中學教師都知道,恩格斯晚年對1848年預言的修正。馬克思、恩格斯不是“文革”式的階級斗爭論者,他們的哲學不是“斗爭哲學”。《宣言》中就充分肯定了資產階級的創造力,而不是將資產階級視為十惡不赦的敵人,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僵化地、教條式地解讀馬克思主義實際是在貶低馬克思主義。
歷史課程不是大學的馬列課,更多的是要運用唯物史觀解釋歷史現象。解讀唯物史觀的學術機理是為了教學實踐,現在歷史課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很多都要通過閱讀原著重新解釋。比如國家的起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國家是從控制階級對立的需要中產生的,同時又是在這些階級的沖突中產生的。”后來他在為馬克思的《法蘭西內戰》單行本所寫的導言中概括成一句話:“國家無非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但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還說道:“國家和氏族組織不同的地方,第一點就是它按地區來劃分它的國民……第二個不同點,是公共權力的設立。”怎樣理解恩格斯這兩段話?用“國家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機器”套解夏朝建立國家,于是就言之鑿鑿地認定夏朝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僚系統,建立了軍隊和監獄,制定了法律,等等。而實際上有關夏朝的文獻記錄都是遠離夏朝一千多年之后形式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傳說,可以說是人為構建起來的,直接證據太少。迄今為止,考古只發現了夏朝后期的“王宮”,根本不可能發現監獄。“國家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對成熟國家的定義,可以用以解釋古希臘羅馬,不能套用在夏朝。
恩格斯說的“兩個不同點”學術界認為是指早期國家形成的標志。夏商西周都還屬于早期國家,因為直到西周宗族一直都還是國家的基層組織,“按地區劃分國民”在戰國變法運動中才實現,為秦統一推行郡縣制奠定了基礎。但是以“家天下”行使公共權力是從夏朝開始的,因此可以認定夏朝建立了國家。而國家形態的成熟也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氏族社會進入國家形態不可能是斷崖式的,政府、軍隊、監獄一下子都冒出來了。建立了國家又保留氏族社會的組織是正常現象。這樣解釋是不是更合理?是不是更符合基本史實?很多類似問題學術界都曾有過討論,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的很多課題直接與中學歷史有關聯。學術研究的很多成果至今還僅存留在學術界和圖書館。史學研究最大的普及面、最直接的受益面應該是中學歷史教學,遺憾的是二者溝通的渠道狹窄。
感謝周靖老師的邀請,參加這個讀書活動對《歷史教學》也很有幫助。現在主持《歷史教學》編輯工作的是80后的年輕人,他們希望與你們建立廣泛而經常的聯系。及時反映教學研究的問題和成果是他們的職責,我想也是你們的希望。謝謝大家。
【作者簡介】任世江,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歷史教學》原主編。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