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瑩/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教師
作為一名六年級的美術老師,我非常榮幸參與了首屆“北大少年行”研學旅行活動。此次研學活動,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策劃已久,都想把最好的、最經典的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在這次研學旅行中。研學強調的是研究式、探究式學習,這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須由學生自己經過體驗、研究獲得,由此,研究課題的設計在研學過程中至關重要。
學校領導和老師為了確定研學內容與研究課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多次研討。我參與了徽州研學的課題設計。領隊莫暉老師與沃麗梅老師設計了徽州的課程目標和內容,并與合作方確定了行程。
此次徽州研學課程目標為:(1)山川地理,文化成因;(2)崇文重教,儒道商行;(3)千年傳承,匠心守藝;(4)躬身踐行,勵志成長。我們根據目標來設計課題。
首先,研學課題要“小切口,一以貫之”,要有“基點”。這個基點可以是一個議題,也可以是一個學科問題或一種觀念。例如,從視覺藝術的角度出發,做與古建筑有關的主題,讓學生通過對徽派建筑的學習,從而達成課程目標?;张山ㄖ囊曈X語言包括空間和形式都體現了徽州的文化及山川地理特點?;罩菔巧絽^,所以建筑依據地形而建;徽州人遵循儒家禮教的傳統文化,建筑中的祠堂和牌坊正是這種文化的體現;當地人善經商,比較富裕,在建筑中就體現在了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中。像這樣的基點還有很多,徽派建筑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地人和”!
其次,尋找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或議題。在每一個體驗活動中,都蘊藏著學習主題,如徽派建筑既是空間的呈現,也是時間的呈現,它蘊含了悠久的文化歷史,實質上是一個跨時空的主題。我們可以在這個主題的基礎上,再分出若干小問題由學生進行研究。在我們的各種體驗活動中,都涉及到對徽州建筑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也實現了課程目標。例如,以寫生為例,這不僅僅是記錄方式,學生用直覺的方式體驗徽州建筑形式美的同時,也感受了徽州美好的山川與文化。這還是“躬身踐行,勵志成長”的過程,寫生需要毅力,需要靜心體會徽州的美,更要在未知的天氣變化中學會堅持,直到最終完成作品。
然而,六年級的小學生做課題能不能自己找準切口呢?這些學生大部分沒有做過課題研究,需要老師的引導。各個路線的老師們就如何設定課題和設定什么樣的課題進行了一次腦力激蕩。最終,我們團隊認識到,六年級的小學生做研究課題,不是期待他們能有新成果,而是通過做課題進行一次跨學科的學習。這是探究新知識,進行深度學習的過程。經過思考,我們團隊決定給學生們一個大的課題研究方向,具體的小課題由學生在大課題范圍下自己確定。當然,大課題方向也是根據孩子自己的意愿選擇。這樣做既尊重了學生的選擇,又給予他們一定的引導。即使孩子們自己定的課題大一些也沒關系,只要他們經過研究有所收獲就好。
我們團隊的幾位老師根據自己的專長設計了三大課題:徽州建筑科學探究、品茶問道尋味徽州和徽州古建筑視覺形象研究。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先選了大課題方向。
我負責的課題是徽州古建筑視覺形象研究。在正式研學旅行之前,我帶領所有成員根據他們的個人喜好制定了自己的分課題。針對每個分課題,單獨給予指導。學生們做了大量的行前準備,翻閱相關資料,完成了研學課題開題報告。

南屏寫生作品作者:張心然

徽州民居空間研究成果——服裝設計作者:黃景怡

徽州研學筆記

徽州研學筆記

徽州牌樓視覺形象研究成果作者:王曉暢

徽州牌樓視覺形象研究成果作者:王曉暢
研究徽州石雕視覺形象課題的是五個男生,課題組長是個聰明又淘氣的小男生,剛開始,他不愿意參與填寫開題報告,覺得很麻煩。我引導他說,組長要帶領大家做研究,要有明確的研究思路,開題報告的重要性就是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你不參與,怎么帶領大家做呢?聽我這么一說,他連忙認真填寫,當晚十一點用微信發給了我。他寫得非常完整,條理清晰。這也為他們組的結題報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研究徽州民居空間的是個漂亮又認真的女孩。她向我請教問題最多。對空間的好奇,激勵著她努力前行。她的好學精神,讓我深受感染,回家翻箱倒柜幫她找出我研究生時閱讀的相關書籍。我們臨行前的時間特別緊張,她每次任務都保質按時完成,總是讓我不由地對她多關注一些。
我們隊另一名白凈且多才多藝的女孩對東西方建筑風格對比感興趣。她此次的課題是《徽州建筑風格與威尼斯建筑風格比較研究》。這是一個很有思想和創意的課題,她認為這兩者可以嘗試結合起來形成新的藝術風格。
其他成員也都分小組紛紛選擇了感興趣的研究分課題進行開題。
研學歸來,我們收獲了什么?怎樣才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呢?學生們有沒有通過課題研究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學以致用,無疑是最好的方式。對于研學來說,就是“研”以致用!
徽州古建筑視覺形象研究的隊員們,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收獲和研究反思外,還有一項任務——利用自己的研究結論設計一件藝術作品,形式不限。
隊員們發揮自己的專長,有的利用研究結論設計成服裝,有的設計成帽子,還有的為母校設計了一座牌樓。
學生通過研學前的資料整理和實地考察階段的細心觀察、研究,已經對徽州古建筑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作為視覺文化的一部分,徽州古建筑的價值并不僅限于它的外形、結構,還在于其蘊含的文化意義。她帶給學生們的不僅是視覺上的震撼,還有心靈上的文化浸潤。這種從形式(視覺藝術形象)到意義(文化理念)的探究,再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藝術創作的形式展現出來的過程,是學以致用的過程,更是一個完整的視覺文化審美體驗過程。
“北大少年行”研學課程打破學科界限與教學觀念,穿越時間與空間,推進綜合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觀看、探究與創作中完成了深度學習,研以致用,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