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衛民/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研究員,北外附校校長
關于未來教育應當長成什么樣子,誰也無法精確地描述,正如人們無法對未來下定義,教育專家也很難描述“未來學校”的概念。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所有對于未來學校的憧憬都與人工智能有關,“人工智能將是照亮一個新時代的火種”,關于未來學校的一切,包括課程、課堂等運營核心以及校內公共事務管理等,如果離開了人工智能,就意味著失去了“討論一切未來學校的可能”。
面向未來,學校必須提升一項能力,那就是教育設計能力。“設計”是每個人每天都要做的活動,學校里的一切工作都與設計有關。校長奮力地工作,是為了使學校教育能夠在不斷地改進中發生更好的效果;教師努力地工作,是為了讓學生發生好的改變。設計是“改變的締造”,改變學生的心智和行為、改造學校的環境、變革學校教育,都與學校教育教學的設計以及其他相關管理活動的設計有關,“優秀的設計能夠改變世界”。
教育設計力的核心部分是有關課程與教學的設計,有三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第一,需要研發“線上、線下相融合”的課程體系。很多事情通過互聯網或者通過人工智能就可以解決,現在教師做的很多事務未來可以由機器代替,而教師要做的工作是機器和人工智能所不能做的那些事。
第二,要使碎片化學習與系統性學習相統一。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們每天接受大量信息,大量的學習都涉及到碎片化學習,即使是現在的學校課程,好多屬于微型課程,相對于正式課程其實也是一種碎片化的學習。例如,我校開展了紅十字會的技能訓練,每天中午向學生開放的技能訓練,其教學設計是基于碎片化學習的特征展開的,如何將大量的碎片化學習與系統學習聯合起來,是今后課程與教學設計所要特別開展研究的一項工作。


第三,要堅持“課堂教學情境與虛擬實習活動相整合”的原則。在未來學校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習成為一種非常寶貴的生活形態,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和經歷生活。“未來學校”開發的創意工作室、現場競技場、探索實驗室等虛擬的 3D 學習情境,使學生擁有更多機會去體驗別樣的學習經歷,更愿意對知識進行創新性的理解和學習。
對于未來學校,我們要從學校的愿景和戰略發展,到學校的課程設計,以及日常管理程序的設計等方面進行全面的研究,怎樣用技術去造就未來的教師,怎樣讓評價和管理轉型,怎樣破除恐懼的心理,怎樣聚焦核心能力的培養,怎樣創新跨學科課程和課堂模式,怎樣深度學習等,這些可能都是校長及其管理團隊要進行研究和設計的。那些令人神往的充滿了智慧的頂層設計,帶給全體教職工的不只是新穎和美感,更是恒久的工作激情。
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說,“教育是風格之培養”,最吸引孩子的是學校教育的風格和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內在氣質,優秀的教育設計能夠改變學校的現實,并改變全體學生內心的世界。
面向未來教育,學校要主動開展“新課堂實踐活動”,改造課堂活動的微生態。我們都知道,學校的功能是要把一個自然人變成一個社會人,這并不是說,一定要讓學生到社會中去。我們可以通過改造微型的課堂生態,讓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包含更多的社會化訓練。
這就涉及幾個關于課堂設計的原則:
第一,多極主體性原則。教學過程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人機互動等“多極主體”互動,教師為主體,學生為主體,還有人工智能為主體;以及教師與學生、體腦與機腦融為一體,都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
第二,多元共生的課堂生態原則。教師和學生要共同研究新的課堂生態。我們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度,提高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性,使學生變得更好。我們還要做的是,激勵機器輔助教學的微生態,建設基于人工智能的自主學習微平臺。
第三,再造性原則。“學習不應該被看作由教師向學生輸送知識,再由學生模仿或記憶。相反地,它主要是透過長期探討,而獲得對社會構成新的理解。”人工智能創建的未來課堂,具有再造性的微生態結構,通過價值理性的再造、可能生活的再造、完滿人性的再造等一系列教學與活動,為實現個性生命的超越建立了基礎。
面對“未來已來”的恐懼,我們需要提前做足從理論到制度、從課程到課堂的全面準備,挺身相迎即將到來的最前沿、最具挑戰性的教育改革浪潮。




攝影:王宇(北外附校小學一年級級部主任)
面向未來,我們需要培育自我覺察力和自我控制力。未來創新人才需要具備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永遠強大的自我覺察力、良好的自我調控和決策能力。要訓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系統地檢測、評估和調節自己的思想、認知、情緒與行為,以達到其目標,這種自我調控能力是影響著學生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關鍵因素。
關于自我調控政策或者說自我調控能力,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需要對自我的感知,而不只是對知識的感知。認識自我要在教育中得以實現。
我們還要訓練學生理解他人、了解人際關系的微妙的共情力,找到自己的快樂并感染他人,探尋生活的目標和意義;創造藝術美和情感美,辨析各種模式,發現各種機會,創造令人滿意的故事。“共情力”是信任的來源,在教學共同體中,教師需要與學生建立關系型信任,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科教學文化。
在中小學教育中,還要關注藝術、娛樂、體育等活動,這些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共情、關懷、鼓舞士氣,應當逐漸地成為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手段,通過美德,盡量提高同伴之間的關懷關系,以理解為前提,以情感為基礎,以奉獻為特征,成為學生自我調控能力提高的途徑。
領導者的重要的職責是創造關系,并構建廣泛的關系型信任,學校領導也是如此。對戰爭中勇敢行為的調查表明,將生死置之度外,不完全是出于道德的目的,而是出于更真實的目的——對戰友的忠誠。只有當個人、工作、組織之間有健康的關系時,才能有效地鼓舞士氣;只有有著強大自我調控能力的人,才能夠與同伴成為親密的伙伴,互相體諒和支持,即使碰到困難和危機也能夠共同承擔責任,共同奮斗,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學校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工作,幸福的事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所以,我們需要推進相關的教育工作,使學生樹立和提高自我調控的能力、認知自己的能力,從而學會如何創建良好的人際關系。
未來的教育不只是為了培養“知識工作者”。所謂“知識工作者”是把私有知識應用于實踐而取得報酬的人,而非出賣體力或手工勞動的人。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總是把目標定格在培養“知識工作者”這一維度,人們總是認為,化學學得好的人應該去做化學老師或化學家,數學學得好的人應該做會計和投資家,擅長英語的人應該做外交家……這些也是家長所希望的。
出于培養知識工作者的現實需求,學校需要不斷地創新課程內容,培養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的知識工作者。但是,面向未來學校,任務變得更加復雜。面向未來的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培養理念,至少要增加“如何讓孩子在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融入全球大家庭,為全人類的和平和繁榮努力”的教育元素,實際上,這也是全球教育的大勢所趨。
“一個職場的勝利者,依賴的是創造力而非技能,是隱性知識而非技術規范,是把握全局的能力而非糾纏細節的機械般的精細。”醫生不再只是從身體的結構去展開治療,其職責變成了為患者提供更多的咨詢服務,需要更多的注重共情、敘事醫學的那些能力。很多非專門的、非精細的工作,可能機器也會干,所以律師要提供更復雜的服務,包括咨詢、調解、法庭陳述以及其他安撫和心理療傷的事。“知識工作者”必須要掌握一套技術操作不同的技能,而且必須是能夠自我更新,對此,我們的教育應當對培育精致的“知識工作者”的目標作出應有的調整。
從生活來看,科學知識和數理邏輯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但未必讓我們更加快樂。人們需要的生活不再是占有更多的資源、可以隨意享受奢華的榮耀,而是更需要有設計感、共情力、娛樂感和其他更加柔和、溫暖的高感性的成分。人們的生活已經進入了新時代,思考生活的意義和使命,成了比食物更加重要的“心靈食品”。
“知識工作者”的那些事,顯然不是人們未來生活的全部目標。
國際素養主要是為了讓青少年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觀點以及他們要如何從社群媒體的信息洪流中提煉出可靠的事實依據。“PISA”測試的“國際素養”的考題方向,有以下三大類型:關心全球與當地議題的分析、辨別假新聞的發問和思考力、尊重全球不同語言文化的包容力。可見,培養“國際素養”成為未來學校教育的重要成分。
北外附校這幾年做得最成功的是發展了多語種教育課程,這是一項有著前瞻眼光的課程建設。多元化是當今時代最流行的也是最重要的趨勢,以前,只要精通某一領域就可以取得成功,但是今天以及未來,需要的是在不同領域能夠游刃有余的“跨領域的人才”,北京外國語大學稱之為“復合型人才”。他們具備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能說多種語言,能夠處理不同領域的工作,過著多元化的生活,享受著由此帶來的精彩人生。通過這樣的教育,也提升了學生綜觀全局的能力。
面向未來的教育,應當關注培育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如何訓練學生調動系統思維,以激發其綜觀全局的本能,這對于現實的學校教育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現實的大部分學校教育,只有學科分割的標準化要求,只有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敢質疑標準答案的學習習慣,由此帶來的麻煩遠不止是將來的事。目前,我校正在探索學科主題融合課以及外語實踐課。引進外籍教練主教的足球教育,由外方老師和中方老師共同教授知識,這不是簡單的足球課而是真實情境的外語實踐課。
北外附校的外語課程和多元化的辦學行為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和支持,盡管一些課程與中考無關、與學科課程的分數無關,但是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帶給學生的額外福利是中考成績非常好,不是因為學了二門外語,其他學科成績變差了,反而看到學校的中考排名每年都名列當地前茅而且繼續在進步。廣大教師積極參與相應的主題融合課程建設,綜合主題學習的背后其實是縱觀全局的思維能力的訓練。
關于未來創新人才的培養,除了迎接“未來已來”的挑戰,回應人工智能時代對課程進行知識、技能方面的改造外,更要從培養“面向未來社會的能力”來改變基礎教育學校的現實。
最后要強調的是,改變學校及其教育的同時,要關注必須繼續發揚和傳承的核心的教育元素。一切教育創新行動包括培養未來創新人才的教育變革,像一條寬廣平緩的河流,無論過程多么的轟轟烈烈,但是,教育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本質不會變,教育修煉人的精神品質的根本要求不會變,中小學教育為了孩子成長和發展的宗旨不能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