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入夏后,氣溫會明顯升高,與此同時,全國大部分地區也開始進入雨季,很多身心困擾也將隨之而來,我們該如何應對?記者為此采訪了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消化科主任陳延,請他聊聊入夏祛濕的那些事兒。
陳延介紹,進入夏季后,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來進行養生保健。比如祛濕,可針對不同體質食用不同的湯品,祛除體內濕氣。
主要表現為身體困重,老想睡覺,覺得口干但不喜歡喝水,自覺胸悶或自覺肚子發脹,有消化不良的感覺,大便偏爛,有時大便偏臭,肛門有時有發熱感,小便黃,舌苔偏厚而較黃。常用的祛濕湯可選用木棉花苡米瘦肉湯、荷葉冬瓜苡米湯。
● 木棉花苡米瘦肉湯
原料:木棉花2朵或干品30克,苡米15克,瘦肉250克,生姜3片。
做法:將上述材料洗凈,瘦肉切塊,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煲一個半小時。
陳延點評:木棉花性平而味淡,既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又不會傷及脾胃,是一味非常好的清熱祛濕藥,配以祛濕健脾的苡米,能夠有效地祛除體內濕熱。大便臭、小便黃、口干口苦的人可以在湯中加入金銀花15克,或葛花10克;肢體困重、肚子脹滿比較明顯的可以在湯中加入陳皮10克。
● 荷葉冬瓜苡米湯
原料:荷葉1片,冬瓜500克,苡米25克。
做法:冬瓜不去皮洗凈,切塊;荷葉和各配料洗凈,一起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5小時。
陳延點評:鮮荷葉味苦辛而性涼,有很好的清熱消暑之功,佐以祛濕能力較強的苡米,清熱能力較強的冬瓜,尤其對小便色黃、喉嚨疼痛等濕熱較盛的人更為適宜。
脾胃是運化水濕的重要臟器,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一遇潮濕天氣,就容易感受濕邪,出現全身困重、四肢無力、口淡口黏、食欲不振、小便色淡、大便雖爛但不臭(有時夾有不消化的食物)、苔多白而膩等情況,這就屬于脾虛夾濕型。針對這種情況,一般的處理應以運脾化濕為主,常用的祛濕湯可選用眉豆冬菇燉雞腳。
● 眉豆冬菇燉雞腳
原料:眉豆100克,冬菇50克,雞腳3對,紅棗5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別洗凈;眉豆、冬菇去蒂,紅棗去核稍浸泡;雞腳去甲、敲裂。一起下瓦煲,加入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武火滾沸后改文火煲1.5小時,下鹽便可。
陳延點評:眉豆能健脾滲濕,冬菇養胃、健脾、開郁,雞腳能健筋骨,合而為湯,醇香清潤可口,健脾益胃、利水祛濕,是脾虛濕阻時的養生靚湯之一。
夏天天氣炎熱,感受寒濕的情況比較少見,但有些人過度吹空調或進食寒涼的東西,有時也會出現感受寒濕的情況。從癥狀上來說,寒濕型與濕熱型及脾虛夾濕型的情況類似,主要的區別是有怕冷、乏力等癥狀,很多人會根據這一情況認為自己是脾虛或陽虛,但脾虛或陽虛的人舌苔不厚,而這類人舌苔較厚,吃了生冷的東西或腹部受涼后癥狀反復比較明顯。治療此種類型需祛除寒濕。能夠祛除寒濕的中藥很多,比如花椒、草果、蔻仁、胡椒、八角、茴香等,常見有些人整天覺得有氣無力,周身困重,去吃一次麻辣火鍋,馬上會覺得生龍活虎,這就是寒濕為患的特點。但這些藥物過于溫燥,在此,推薦一款比較平和的祛寒濕湯——紫蘇葉煲黃骨魚。
● 紫蘇葉煲黃骨魚
原料:鮮紫蘇葉50克,黃骨魚400克,生姜3片。
做法:鮮紫蘇葉洗凈;黃骨魚宰殺洗凈,起油鍋,爆香姜,煎魚至微黃,加入清水1250毫升(約5碗量),武火滾沸后改中火滾約10分鐘,撒入紫蘇葉片刻后下鹽即可。
陳延點評:黃骨魚是無鱗的河魚。傳統醫學認為,無鱗的魚養陽滋補。紫蘇為散寒行氣和胃的解表類中藥。以鮮紫蘇葉滾黃骨魚,鮮香美味,有養陽健脾、祛濕醒胃之功,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