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莉
你出生的月份可能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將來會得什么病,這結論并不像星座論一樣玄乎。因為從易患病的角度來說,出生月份和“宿命論”沒有任何關系,最新的科學發現給出了嚴謹的證明——據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道,來自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學的科學家們認為,季節變換引起的紫外線強度、維生素D含量變化以及冬季易流行的病毒成分,這些都會影響子宮內胎兒的發育,從而影響以后患某種慢性病的幾率。
那么,為什么出生月份不同會造成如此大的差別?研究者認為季節性氣候影響可能是背后的變量,它們通過在胎兒發育早期影響其抵抗力或者直接破壞其身體組織,從而影響胎兒發育。
一般來說,太陽光照射可促進體內生成維生素D,而如果胎兒在前幾個月發育期缺少陽光照射,會對其以后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產生持續性的影響。這種“陽光維生素”一直被認為是在胎兒基因形成中起到重要調節作用的角色,很多研究也證實,其對未來胎兒健康的影響是長久存在的。比如春季出生的嬰兒,其母親在冬季孕期攝取的營養不夠完全,接觸到的陽光較少,因此人體合成的維生素D也相對減少,而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嬰兒健康。
此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安東尼奧·科薩德教授表示,“我們通過實驗有效地證明了出生月份和一些慢性疾病及慢性病之間存在的緊密聯系,其中出生月份其實代表胎兒在母體子宮內前幾個月發育期所接觸的外界環境的變化,比如胎兒早期發育所接觸的紫外線照射、維生素D、溫度、季節病毒和過敏源等,這些都會影響胎兒在子宮內早期的正常發育?!?/p>
同時,科薩德教授也表示,胎兒性別不同,早期發育受外界環境影響的程度也有很大差異,所以,也不能拋開性別單獨看。
研究者羅列了27種慢性疾病與出生月份的關系,希望從中找到是否存在長效影響,他們驚奇地發現,這種影響不僅存在,在一些情況下還很強烈。
比如說,9月份出生的男寶寶將來患甲狀腺疾病的幾率是1月份出生男寶寶的3倍之多。而8月份出生的男寶寶將來患哮喘的風險是1月份出生男寶寶的兩倍。同樣,7月份出生的女寶寶將來有比其他寶寶高出27%的幾率被診斷為高血壓,同時,這些寶寶到老年時有超出平均水平40%的幾率罹患大小便失禁。
研究者對近3萬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研究結果也并沒有止步于此,而是進一步探索是否一些月份出生會成為有利條件。結果證明,出生在6月的男寶寶將來罹患抑郁的風險減少34%,腰疼的幾率也低22%。出生在6月的女寶寶將來患上偏頭痛的風險減少33%,出現更年期問題的幾率也要低35%。
總體來說,出生在9月份的人罹患各類慢性疾病的風險最低,出生在10月份的人緊隨其后,而這期間出生的寶寶一般是元旦前后受孕的。
此前也有類似實驗得出類似的結論。2015年,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出生在5月份的人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最低,而出生在10月的人卻不那么“走運”,患病的概率最高。當時的實驗數據基于對170萬人的調查得出,研究者認為此結論可以有助揭秘可能導致疾病的風險因素。
再往前推4年,2011年,哈佛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出生月份對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廣泛,從智商到壽命。他們的研究證明,春季出生的孩子罹患各種疾病的風險最高,包括哮喘、自閉癥,甚至日后出現老年性癡呆的風險也頗高。同時,春季出生的人在同班同學中會顯得不夠聰明,而這一點上,秋季出生的孩子是學霸的幾率往往更大。
不過,一直也有專家持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出生月份影響壽命不能“絕對化”。雖然“出生月份能影響壽命”的研究的確有科學依據存在,季節確實會改變日照時長、氣溫等胎兒受孕育期的外界環境,也會影響孕婦營養攝取和體內激素分泌,這些都會通過母親對子宮內發育的胎兒帶來影響。但要明確的是,胎兒出生后的健康狀況受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決定壽命長短的主要因素有兩點,一是遺傳因素,另一個是環境因素。而環境因素具有不可控性,包括胎兒在母親體內的子宮環境,自然環境有水、陽光、空氣等,還有社會環境如文化、教育、家庭等。另一方面,調查也傾向于個例,實際生活中,個體間的差異很大,比如有的孕婦營養攝取能力很強,有的孕婦冬天依然堅持運動曬太陽,那么季節性對她們的影響就不大。由此可見,影響人健康的因素很復雜,絕不能單一強調出生月份的作用。
所以,列出出生月份易患病表,也只能作為一種參考,讓我們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