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范冰冰“逃稅”(逃稅與否,尚待有關部門調查核實)風波,讓我突然發現,中國公眾并沒有那么喜歡明星。
你看看,普通人每個月要繳個稅,而明星年入千萬、上億,比很多企業營業收入還要高,竟然還要逃稅。在感情上,公眾受不了。
不過,我不想從情感邏輯上談明星“逃稅”,不妨理性一點,從經濟邏輯來談。通過經濟層面的分析,你很容易發現,明星剛好是中國最應該交稅的人群之一。為什么?這要從電影行業的盈利模式說起。
在投資行業,有這樣一個基本共識:炒作電影的概念很不錯,但最好不要真金白銀地投資電影公司。為什么?因為電影公司有一個天生的“經濟缺陷”—成本是剛性的,但收入卻是浮動的。
由于這種“缺陷”,一些統計數據顯示,世界范圍內,即便排除那些專門用來“洗錢”的電影,超過80%的電影都是賠錢的。
首先,電影公司成本的最大宗是明星片酬。在一個快速發展的電影市場,明星會出現嚴重的馬太效應,過氣的明星很多,但那幾個留下來,出了名的幸運兒,卻會越來越出名。而且,名氣還會不斷強化和橫向擴張,比如做化妝品品牌,搞資本運作等等。最后,片酬也不斷走高,成為電影制作方的第一成本項目。
但在另一端,一部電影的票房卻永遠都是不確定的,任何人都無法保證能夠收回成本。電影產品和其他產品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的成本支付是“一次性全額支付”。就是說,產品出來的那一天,所有成本都已經花出去。一部電影好不好賣,上映那天就決定了,你無法改變,只能聽天由命。
但普通的產品則不同,一個產品的推出首先有一個市場調研,然后產品會在市場上試水,搜集消費者反饋之后,再通過研發和改進,最后產品定型,廣告轟炸,大面積推廣 。一些電子產品、化妝品都是這么做的。
中國內地的明星必須是“納稅積極分子”,爭先恐后,搶著納稅,而不是做“逃稅嫌疑人”,在國內到處尋找“稅收優惠洼地”。
可以看出,這種成本投入的方式是“梯次性分批支付”,它明顯區別于電影制作的“一次性全額支付”。兩者的風險差別,顯而易見。于是,在成本“一次性全額支付”的電影行業,大導演、大明星讓投資方血本無歸的案例,便越發成為一種常態。
但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行業天生的“經濟缺陷”,電影公司總有辦法來破。
在電影公司看來,我的確改變不了“收入端”票房不確定的風險,但我卻可以在“投資端”采用某些方式來降成本。降成本,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黑社會、古惑仔來對付明星,控制明星,最終壓低片酬。
于是,你會發現,在世界上的絕大多數經濟體,電影行業都是和黑社會關系最密切的行業。黑社會、犯罪組織洗錢,用得最多的途徑要么是電影,要么就是洗衣連鎖店。
實際上,在日韓、中國香港和臺灣電影發展的某些階段,影星和黑社會之間從來都不缺少“傳說”。因為黑社會的介入,一些“不聽話”的明星星途起伏,命運悲慘,人生結局甚至不如販夫走卒,讓人唏噓。
但在中國內地,由于國家治理的強大,明星基本上不存在被黑社會、古惑仔控制和“降成本”的情況。他們遠比世界上其他市場的同行,幸運一萬倍!每天都有大錢賺,卻從來沒有黑社會找上門“降成本”。
稅收的基本原則是,誰享受公共服務(比如政府提供的安全保護)多,誰從公共服務受益多,誰就應該多繳稅。那么,在這個邏輯上講,中國內地的明星必須是“納稅積極分子”,爭先恐后,搶著納稅,而不是做“逃稅嫌疑人”,在國內到處尋找“稅收優惠洼地”。
你說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