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蕾 鄢玉中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2-000-01
摘 要 新世紀面對我國經濟的新常態,之前傳統的企業法務工作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在工作實踐中也逐漸暴露出了諸多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必定會對企業法務工作功能與價值的體現帶來嚴重影響。因此,在新時期,對于國有企業而言,也很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法務工作能力建設。
關鍵詞 國有企業 法務功能 能力建設 現狀 問題
進入21新時期以來,隨著市場經濟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也逐漸的呈現出一種縱深發展趨勢。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在改革工作逐步落實的過程中,如果法務功能不能同步實現跟進與落實,那么將很有可能給企業帶來一系列的法律風險,不僅會導致企業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且還會引發企業出現大規模的經營管理危機。所以,加強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法務工作能力建設也就成為了一項全新的課題。
一、目前我國國有企業法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對法務工作重視程度不足
這一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體現在機構設置上。一些比較小型的國有企業或行業風險較小的企業,對于法務工作的重視程度卻普遍缺乏,雖然也成立了法務部門也擁自己的專業法務團隊,但其工作基本上也停留于表面,毫無權威性可言;(2)體現在決策程序上。相當一部分的企業領導對于法務工作的認識仍舊處于一種事后補救的階段,因此事前防范工作往往也是做的不足,事中控制不夠,甚至在企業部分決策程序上根本就沒有相應的法律支撐。
(二)法務工作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企業法務工作屬于一項對專業化水平要求較高的工作,因此也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法律基礎,同時還要懂經營。但當前國有企業法務工作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從工程專業或管理專業轉移過來,其法律知識方面存在著較大的不足,雖然其中也少有一些學習法律的,但卻又缺少管理經驗。
(三)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上的差距
在相當一部分的國有企業中,企業領導兼任企業總法律顧問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由此也對企業帶來了極為嚴峻的影響。首先會導致法律顧問處于企業內部的弱勢地位,進而使其不能再企業決策上發揮出應有的預警作用;其次,法務工作能夠順利實施只能單純的依賴于企業領導的認可程度,因此還會造成企業法務工作難以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
二、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法務工作能力建設路徑分析
(一)加強對法務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進入新時期以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市場及決策等多方面的法律風險因素也越來越多,面對全新的時代發展形勢與新任務及新挑戰,企業法務工作也迎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鑒于這一情況,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務必要進一步加強對自身法務工作的重視程度,并將“法律風險無處不在”視作為一種企業發展的價值理念,在企業內部加強法律風險方面知識的培訓和宣傳,讓依法治理的觀念深入人心,提升員工風險防范意識,全面促進企業法務工作能力建設的新進程。
(二)注重提升法務人員專業知識水平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1)通過引導,加強法務人員自學能力,使其能夠在工作實踐中結合自身的業務實際、企業實際以及階段性工作重點,通過自學,提升自身法律素養和工作技能水平;(2)加強教育和培訓,建議企業將員工的教育與培訓納入企業的財政預算體系,加大法務知識教育與培訓的資金投入,同時指定一套系統性的培訓規劃,從而有計劃、有重點、有針對性的開展法律方面知識培訓,增強專業法務工作熱源的法律素質;(3)嚴肅考核,要將員工們的學習情況以及工作能力提升情況與其薪酬和職稱提升等方面緊密的結合起來,制訂一套完善的考核體系和賞罰體系,做到嚴明賞罰。
(三)完善企業法務工作體系建設
對于多數地方國企和中小型國企而言,需建立完善的總法律顧問制度[3]。首先要將總法律顧問視作為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切實維護由總法律顧問所領導的法務部門職能的獨立性,并由其專門負責監督和管理企業運營過程中所涉及的法務事務和防范與規避法律風險;其次,切實落實總法律顧問及相關人員參與重大絕大的權利,并賦予總法律顧問在董事會投票中的投票權和一票否決權等權利。
三、結語
綜上述可知,隨著市場經濟形勢的不斷轉變,給當代國有企業法務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任務,但就當前我國國有企業法務工作建設現狀來看,與新時期所提出的新任務和新目標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由此也嚴重影響到企業法務工作職能與價值的發揮。因此,在后期的工作時間中,對于國有企業而言,要進一步加強對法務工作的重視程度,切實推進法務工作能力建設,確保其職能與價值的發揮,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的長久發展。
參考文獻:
[1] 時銀樓.淺談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法務工作能力建設[J].江蘇建材,2016(06):72-74.
[2] 王永蓮.試述國有集團公司對企業法務工作的指導與管控[J].天津經濟,2015(06):50-52.
[3] 朱臣.關于國有煤炭企業法務人才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煤炭經濟管理新論,2013(00):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