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城
摘 要:本文從語言學角度,對“互聯網+”和“一帶一路”新形勢下的漢字規范進行探討。文章從最高頻漢字“的”出發,對漢字使用頻率及其規范標準進行解析,從而分析新形勢下漢字規范的難度和對外輸出漢字規范標準的必要性,最后分析強調漢字規范的建立和其對外輸出的重要意義。文章站在“互聯網+”和“一帶一路”新國家戰略的高度,緊跟時代語言問題熱點,對當代語言生活問題進行探討,強調做好語言頂層規劃,是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方面研究的又一次有益嘗試。
關鍵詞:“互聯網+” “一帶一路” 漢字規范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積極開展“一帶一路”文化層面的交流,符合黨中央提出的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在新世紀“互聯網+”和“一帶一路”的國際舞臺上,不同國家、民族、文化、語言的交流與互鑒重新煥發生機。為服務“互聯網+”和“一帶一路”,以語言互通促進“五通”的實現,就必須加強我國語言文字對外輸出規范標準的建立和推廣。
2016年8月,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十三五”規劃將“互聯網+”語言文字服務工程和語言文字筑橋工程作為重點工程加以推進,即依托“互聯網+”所打造的全球中文學習網絡平臺,協同我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文字研究力量,加大涵蓋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在內的海外推廣力度。
一方面,“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通俗地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互聯網+”入選十大新詞和十個流行語。
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戰略已經成為國家級頂層戰略,“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中國的語言文字規范由來已久,涉及語言文字生活的各個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效。歷史經驗表明,國與國之間合作交流所形成的協議、聲明等,最終都由文字形成特定文件,這也體現了文字與語言相比,雖居第二性卻具有語言不可替代的終局作用。所以,在“互聯網+”和“一帶一路”的新形勢下,我國對外輸出漢字規范具有核心地位。但是,通過整合現有漢字資源,我國對外輸出漢字規范的標準可謂千頭萬緒。眾所周知,對外輸出漢字規范標準,最常用字是使用率最高的。根據《語體文應用字匯》《漢字頻度表》《漢字頻度統計》《現代漢語字頻統計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用字總表》等規范文件顯示,在最常用字中,“的”字具有最高字頻。最高字頻“的”字所代表的漢字規范,在“互聯網+”和“一帶一路”協調運作的新形勢下,具有重大的示范意義。
一、漢字使用頻率及其規范標準解析
(一)“的”字成為最高字頻的原因分析
互聯網在全球范圍掀起了文字的深刻變革,“互聯網+文字”的新傳播模式也由此誕生,這是對外增強語言影響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用字總表》的統計結果可以發現,“的”字出現頻次達到“24075674”[1](P42),是最高字頻用字。“的”字的規范標準在“互聯網+”形勢下,在“一帶一路”建設交流中,具有最基礎性的示范作用。有關字頻問題的研究,前人在傳統漢字學和現代漢字學方面成就斐然。例如,朱巖《中國古籍用字字頻與分布統計分析》,桑哲《〈三國演義〉字頻研究》等。“的”字在現代漢字學范疇中,成為最高字頻用字,有其特定的歷史和現實原因。漢語作為形態不發達的語言,語序和虛詞在語法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排列語序,古代漢語經常用“之”字,現代漢語替換為“的”字。虛詞中,結構助詞“的”成為最高字頻字。
(二)“的”字形成規范標準的難度解析
1.“的”字作為結構助詞的用法分析
“的”字作為結構助詞,是定中結構的主要標志,即用定語修飾限定中心語,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
(1)名詞作定語
植物的花朵,帽子的顏色。
(2)動詞作定語
飛馳的火車,戀愛的犀牛。
(3)形容詞作定語
古老的學府,權威的學者。
(4)人稱代詞作定語
我的書,媽媽的稱贊。
(5)數量詞組作定語
一整天的工作,三個人的口糧。
2.“地”字作為結構助詞的用法分析
“地”字作為結構助詞,是狀中結構的主要標志,即用狀語修飾限定中心語,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
(1)副詞作狀語
格外地出色,早早地到了。
(2)形容詞作狀語
高興地笑了,愉快地玩耍。
3.“得”字作為結構助詞的用法分析
“得”字作為結構助詞,是述補結構的主要標志,即用補語修飾限定中心語,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
(1)補語修飾動詞
聽得清楚,跑得快。
(2)補語修飾形容詞
安靜得嚇人,冷得刺骨。
以上是“的”“地”“得”三個結構助詞較為規范的語法表述。誠然,理解起來確實需要一番功夫。
“的”字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是個“小字”。似乎有沒有無所謂,用不用無所謂,用對用錯無所謂。但是,在業內專家的眼里,正是漢字中的這些所謂的“小字”創造了更為廣闊的學術空間,可謂形成了“越小越大”的對立統一。至于“的”字規范標準的確立,主要在于“的”字與“地”和“得”二字的區分。“結構助詞‘的‘地‘得由往昔的合用至1956年以后分用,再到1984年以后的合用”[2](P76),這中間的是非曲折,我們已經很難追溯清楚。但有一點,“的”“地”“得”三個結構助詞的分用是漢語語法特殊性的要求,是符合現代漢語規范化要求的。如果分用三字沒有任何必要,那么這三個字一早就會被互相替代而只存一個,歷經多年,“的”“地”“得”三個結構助詞仍然沒有完全合用的現實狀況就證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日常書面用語中經常出現使用混淆,有時甚至會導致語義的錯誤理解”[3](P93)。漢語的規范語法表述讓許多中國人都感到理解困難,更別提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將其形成漢字規范標準,而要求國外友人看得懂,用得對了。所以,在“互聯網+”所打造的全球中文學習網絡平臺中,除了語法的規范表述外,一定要加上通俗化、大眾化的正確表達,這樣在“一帶一路”的合作交流中,這種規范才能傳播開來,被沿線各國所理解和運用。
如何通俗化地表述“的”“地”“得”三個字作為結構助詞的用法呢,我們可以運用提問法。當遇到類似的詞組結構,要求選擇“的”“地”“得”時,可以針對詞組進行提問。如果可以用“誰的什么?”“什么樣的什么?”這樣的問題提問,則該處用“的”。如果可以用“什么怎么樣?”這樣的問題提問,則該處用“地”。如果可以用“形成了什么結果?”“達到了什么程度?”這樣的問題提問,則該處用“得”。
二、新形勢下對外輸出漢字規范標準的必要性
(一)在“互聯網+”形勢下的必要性分析
“信息化時代,大數據與‘互聯網+使語言的作用急遽放大”[4](P62),李宇明先生高屋建瓴地提出具有指導性的意見。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語言”的傳播模式也應運而生,這將成為當今增強語言影響力最有效的途徑。目前來講,“中文已成為互聯網上第二最常用語言”[5](P1)。“互聯網+語言”能充分增強文字規范傳播的力量,增強文字規范影響力,提升文字規范軟實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文字規范發展新形態。因此,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文字規范傳播中的作用,對于增強我國文字規范的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完善我國文字規范的標準。在信息化條件下積極構建合理并適于推廣的文字規范標準體系。而“互聯網+”語言文字服務工程毫無疑問地成為“十三五”期間語言文字事業的重點推進工程。
在我國對內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互聯網+”對我國文字法制化、規范化、標準化建設也提出了新要求。從“的”字入手進行文字規范化建設,充分發揮“小詞”的示范作用,積極推行規范漢字。
在我國不斷擴大開放的新形勢下,“互聯網+”對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國際交流合作開辟了新領域。
(二)在“一帶一路”形勢下的必要性分析
“一帶一路”的建設重點在于構建相互聯通的國際運輸通道,努力實現“五通”建設。從更為長遠的戰略意義考慮,“一帶一路”是實體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道,與實體“一帶一路”相呼應的,正是依托“互聯網+”形成的虛擬性經濟文化層面的“一帶一路”,進而形成“一帶一路一網”的廣大格局。“一帶一路”建設迫切需要我國對外文字戰略作出具體規劃。該規劃對于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互聯互通、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通過不斷涌現的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化等“互聯網+”新技術,漢字規范賦予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和社會應用新的內涵。時代變革和“一帶一路”的發展創新提出的迫切需求,促進漢字規范事業集中解決一些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大大提高國內和國外漢字規范普及程度;穩步提升漢字規范技術創新與社會應用能力;加快漢字規范的服務水平以盡快適應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需求;提高漢字規范應用面臨網絡時代新挑戰的應變能力;進一步改革創新漢字規范的管理體制機制和方式。
協同建設“一帶一路”語言文字筑橋工程,凝聚我國和沿線國家語言文字的研究力量,加強漢字規范標準的沿線培訓,探索創新漢字規范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提升適應我國在對外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中所需要的文字規范在線服務能力,為繼續建設好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打下完備的基礎。
三、漢字規范標準設立的重要意義
(一)對外合作交流的重大意義
在“互聯網+”進程中,建立完備的漢字規范,打造權威、多方面的漢字規范信息化學習平臺,其社會價值功不可沒。漢字的規范標準可以積極配合我國的大國外交戰略的實施,適應“一帶一路”文化建設、中外人文交流機制等需求,加強與重點國家的語言文字交流與合作,開辟多層次語言文字交流渠道。推動漢字規范標準走向世界,打造交流品牌,做好漢字規范的傳播工作。
漢字規范可以促進海內外漢字文化的傳承,有利于文化交流。例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華文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有自己的簡化漢字委員會,兩國實行簡化漢字的過程正是確立漢字規范標準的過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國在確立漢字規范的過程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向中國“取經”,兩國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所收簡化字與中國完全一致”[1](P20)。同時,漢字規范的統一,有利于海峽兩岸“書同文”的進程,既可以加強交流,促進合作,也可以縮小分歧,求得統一。
(二)對漢字教學的重大意義
漢字規范標準的設立是漢字發展的主流趨勢,是符合漢字規范發展和漢語語法發展規律的。依托“互聯網+”的學習平臺,構建結構科學、功能完備、層次分明的漢字規范宣傳教育。利用大眾傳媒的優越性,便于向民眾傳達漢字規范,這在漢字規范的工作上亦是合理科學的。
近年來,語法回歸中學課堂的呼聲越來越高。漢字教學和漢語語法是聯系在一起的,二者相輔相成。在對“的”“地”“得”三個漢字進行教學時,讓小學生理解并熟練運用“主謂賓定狀補”是不符合教學規律的。但是,如果按照前文提到的提問法進行漢字教學,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從這個層面來講,漢字規范對于增強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新時代的語言文字戰略輸出
“互聯網+”和“一帶一路”不僅是戰略上的創新,也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語言國情,面對“互聯網+”形勢下,語言生活瞬息萬變的形勢,要真正實現“五通”,“語言文字戰略輸出”是基礎工程,這是國家語委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來規劃和推進語言文字工作的一個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8月17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就特別指出要切實推進我國和沿線各國的文明交流互鑒,重視人文合作,加強“一帶一路”話語體系建設等。“語言文字戰略輸出”的最終目的不僅可以滿足“互聯網+”和“一帶一路”語言服務的基本需求,而且還可以滿足我國各種戰略需求,確保我國在處理國內外各類事務中都能得到語言能力的保障和支持,使語言能力成為我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全面提升國家語言文字服務能力的關鍵五年。實現漢字規范現代化、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進一步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強國必須強語,強語助力強國。作為語言文字工作者,必須增強責任意識,不斷開創我國語言文字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4.
[2]田野.“的”“地”“得”的合用與分用[J].鹽城
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76.
[3]蘇卉,榮國慶.媒體用語中結構助詞“的”“地”
“得”常見差錯分析[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5).
[4]李宇明.“一帶一路”需要語言鋪路[J].中國科技
術語,2015(6).
[5]李韶輝.中文成為互聯網第二最常用語言[N].中國
改革報,2008-11-06(1).
[6]朱巖.中國古籍用字字頻與分布統計分析[J].國家
圖書館學刊,2004,(3):91-93.
[7]桑哲.《三國演義》字頻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
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8]郭龍生.漢字簡化的得與失[J].現代語文(理論研
究版),200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