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夢雪
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我國的文化產業經歷了較為活躍的增長期,伴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的文化產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國家也開始越來越重視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成長。自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開始同步整體經濟從活躍的增長狀態中漸漸平靜下來,轉而進入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常態”。統計數據表明,2004年,我國的文化產業年產值為3440億元,僅占當年GDP比重的2.15%。而2015年文化產業產值為27235億元,達到了2004年產值的近八倍之多,占2015年GDP的4%。從整體看來,在政府、企業以及廣大文化產業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的文化產業產值一直處于穩健的增長狀態,占據GDP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基礎良好。但是總體上講,我國的文化產業起步比較晚,目前的成熟度也偏低,尚且不能很好的滿足消費者對于文化的消費需求。文化產業的滯后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國的國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我國的文化對外貿易也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相比于文化產業較為發達的國際和地區來講,國內對于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的研究起步較晚,花建(2005)分析了影響文化產業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幾大重要因素,結果表明,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據領先地位,必須擁有整體創新、市場拓展、成本控制和可持續發展這四大核心能力。姬錦霞(2011)將引力模型引入到文化貿易的研究當中,深入分析了影響我國文化對外貿易的各種因素,并結合這些影響因素,有針對性的對我國的文化貿易發展提出建議。鄒宸,高長春(2016)以我國文化產品的出口為研究對象,運用引力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最后通過擬合結果得出我國在文化事業上的文化支出、進口國和我國的人均GDP、進口國的通信程度等都對我國文化出口存在著正向的影響。
本文將運用引力模型對影響我國文化貿易的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并根據結論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文選取了從中國出口到i國的全部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的貿易總額Ti做為整個模型的被解釋變量,通過對各因變量的分析,本文將最終得出這些變量對于我國文化對外貿易的影響效果和影響強度。在現有學者對于文化貿易影響因素的研究基礎之上,在對可能影響我國文化對外貿易的各種因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之后,本文最終選取了五個極其具有代表性的影響因素來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在引力模型被應用于國際貿易領域的初期,經濟規模就被當作是影響兩經濟體之間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消費者對于文化產品的需求,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只有當人們的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以后,人們才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滿足自己在精神方面的需求。本文選取的代表一國經濟規模的變量為該國的人均GDP,用GDPi表示。
地理距離同經濟規模一樣,都是用引力模型中研究國際貿易問題時的最基本因素,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地理距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雙方進行貿易的成本和偏好。一般情況下,兩個經濟體之間的地理距離越遠,其進行貿易的成本越高,兩國之間的貿易量也就越小。本文用中國與文化產品目的國首都之間的距離DISi來表示地理距離這一變量。
互聯網是文化產品傳播的一個主要途徑,互聯網普及程度越高,該國居民接觸和購買其他國家文化產品的幾率就越大,文化貿易的規模也隨之增大。這里用國家每百人中的互聯網用戶數INEi來表示該國的互聯網普及程度,進而反映科技水平這一影響因素。
由于文化貿易的特殊性,單純的考慮兩個貿易伙伴之間的地理距離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出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所以有學者提出了文化距離這一概念。文化距離通過衡量不同國家在各個文化要素之間的差異來反映國家之間文化的相似程度。文化距離越小則表示兩國在文化上的差距越小,也就越能接受對方的文化以及文化產品。在現有的研究當中,對于文化距離衡量運用最多的是Hofstede的文化距離指數。Hofstede認為,各種文化都可以被劃分為權力距離、個人或集體主義等六個維度,這六個文化維度分別代表該文化對待某種事物的獨立偏好,不同國家在這六個維度上的評分不同。我國與文化產品出口目的國的文化距離就可以用這六個維度的指標來計算,用CULi代表中國和i國之間的文化距離。
貿易條件在一國對外貿易當中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之比變小是,該國的貿易條件改善,更加有利于該國產品的出口。在本文中,表示貿易條件的變量為TERi。
在引力模型被應用到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運用這一模型來解釋現實中的貿易現象。引力模型也在不斷被運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最終成為了國際貿易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工具。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在新貿易理論的指導之下,加入本文所重點研究影響因素變量的構建的引力模型,最終模型將要擬合的對數方程式為:

本文選用了2006-2015年中國與澳大利亞、比利時、丹麥、德國、俄羅斯、英國等26個國家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貿易作為樣本,樣本總量為171個。貿易量數據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中與文化相關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貿易量計算而得;人均GDP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的公開數據庫;國家間的地理距離來自法國CEPII數據庫;互聯網普及率來自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數據庫以及國際電信聯盟的統計數據;文化距離由Hofstede的官方數據計算而得;貿易條件數據來自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數據庫。
首先對經過取對數處理的數據進行多元線性回歸,由于本文采用的數據易出現異方差現象,影響回歸結果的準確性,故對首次回歸結果進行White檢驗。在這一檢測中,原假設為回歸結果的隨機誤差項方差相等備擇假設為方差不相等,存在異方差性質。最終的檢驗結果為Prob>chi2=0.0000,表示拒絕原假設,回歸方程中的隨機誤差項確實存在異方差。為了能夠得到更加準確的回歸結果,需要對回歸過程進行處理,本文采用的處理方法為穩健標準差加OLS法,最終得到的修正后的回歸結果。
本模型回歸結果的R2為0.419,這一值表明方程的擬合程度較好,P值為0說明在1%的置信度下自變量的回歸結果是聯合顯著的。
自變量人均GDP的回歸系數為1.719,說明經濟規模與文化貿易量之間存在著正向的相關關系。貿易伙伴國的人均GDP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則中國出口該國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總量將上升1.719個百分點。并且回歸結果表明,在1%的置信度下,這一變量的回歸結果是顯著的,說明經濟規模對于文化貿易的正向影響十分顯著。
自變量地理距離的回歸系數為-1.925且在1%的置信度下顯著,說明地理距離與文化貿易量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反向相關關系。中國與貿易伙伴國的地理距離每增加1%,其文化貿易量便減少1.925%,這一結果證實了在國際貿易中地理距離對于貿易阻礙作用,但這種阻礙作用多作用于商品貿易之上,服務貿易受其影響較小。
自變量互聯網普及程度的回歸結果為0.479,與文化貿易呈同向變動的趨勢,但是這一變量的回歸結果并不顯著。此變量回歸結果不顯著說明互聯網普及程度對與文化貿易來說并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自變量文化距離的回歸系數為-0.756,這一結果說明文化距離與文化貿易量之間存在這負相關的關系,文化距離每縮短1%,兩國之間的文化貿易量將增加0.756%,并且這一變量的回歸結果在1%的置信水平下顯著。相近的文化背景確實能夠促進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
自變量貿易條件的回歸系數為-0.537,說明我國文化產品出口目的國的貿易條件對我國向該國出口文化產品存在著一定的反向作用。目的國的貿易條件較小說明其出口產品價格與進口產品價格之比較小,目的國在出口產品方面更具優勢,因此可能會減少對于我國文化產品的進口數量。
綜上所述,在影響我國文化對外貿易的主要因素中,貿易伙伴的經濟規模以及兩國之間的貿易條件對我國文化產品的出口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而文化距離與地理距離則對我國文化產品的出口有著明顯的負向影響。因此,在促進我國文化產業進一步成熟發展的同時,我們還應根據上述影響因素在各國的差異,因地制宜地針對不同的國家與貿易伙伴來制定文化產品的營銷策略,進一步推動與促進我國文化貿易的發展與壯大。
[1]花建.發展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戰略視野[J].探索與爭鳴,2005(6).
[2]姬錦霞.基于引力模型的我國文化貿易影響因素分析[D].山東經濟學院,2011.
[3]鄒宸,高長春.中國文化產品出口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3).
[4]康霏,劉春麗.基于引力模型的文化服務對外貿易影響因素分析[J].長安大學學報,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