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世界杯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小龍蝦成為看球賽必不可少的夜宵。雖然中國隊沒有上場,但是一列滿載10萬只小龍蝦的中歐班列近日從武漢出發,前往俄羅斯助力世界杯。與此同時,野生小龍蝦今年在德國泛濫,許多德國水產養殖公司希望,不久能像德國汽車那樣,
把“德國制造”的小龍蝦等水產品打入中國市場。
小龍蝦“入侵”柏林
“小龍蝦‘入侵首都柏林。”前不久,一則新聞登上德國各大媒體。報道稱,在蒂爾加滕區發現成群結隊的小龍蝦上街“游行”,最密集的是在西班牙駐德國大使館門前。這讓當局非常頭疼。柏林一戶捕魚作坊“自告奮勇”表示可以幫助擊退這些“入侵者”。于是,當局向這家捕魚作坊發放相關的捕撈和銷售許可。
《環球時報》記者在柏林蒂爾加滕公園看到,這家捕魚作坊正在用網籠捕撈小龍蝦。有時一次就可以捕撈幾百只。漁民告訴記者,這里小龍蝦已通過衛生檢驗,可以到市場出售。實際上,這些小龍蝦已被預訂一空,其中有多家中餐館。
據稱,這些小龍蝦原產北美。由于蒂爾加滕公園等地湖泊水質良好,過去幾年持續暖冬,“移民”而來的小龍蝦在這里迅速繁衍,數量激增。像在柏林那樣捕撈小龍蝦的漁戶還有不少,在德國易北河等水域,也有不少捕撈小龍蝦的漁民。盡管捕撈小龍蝦投入少,但依靠自然環境,收成沒有保證。因此,越來越多的漁民開始養殖小龍蝦等蝦類。
在室內養殖小龍蝦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來到慕尼黑東北部蘭根普賴興鎮一家大型蝦類養殖場。記者看到,這家養殖場與傳統的完全不同,外面看更像是一家高科技企業。養殖場設在一個龐大的建筑內,外人進入養殖場,先要給雙手和鞋子消毒。進入內部,就像進入熱帶地區,養殖場還播放著流行音樂。在長長的大廳里,共有8個大水池,每個大小為5米乘以35米。水池的水溫為29攝氏度。在一些桶里,放著魚飼料,一種棕色谷物。據介紹,這是來自法國的有機飼料,由豌豆、小麥或魚粉等制成。工人每兩小時給蝦喂一次食物,每一小時給水池換一次水,把蝦糞等過濾掉。
據養殖場的負責人之一、35歲的法比安介紹,他們至少養殖了150萬只蝦,包括基圍蝦、小龍蝦等。另一位負責人克西米利安表示,之所以把養殖場設在室內,是因為室內沒有鳥等污染池水,也排除了各種常見的疾病來源。
《環球時報》記者在德國一些超市看到,這家養殖場生產的蝦肉每100克要價7.49歐元(約合56.8元人民幣)。而一般產自越南或泰國的冷凍有機蝦,100克為2歐元左右。有店員告訴記者,“許多德國人喜歡本地產的蝦肉”。法比安也證實,盡管價格較高,但他們的產品供不應求,其中不少是星級餐廳。
德國基爾大學水產養殖專家鮑恩巴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目前德國的鮮蝦養殖場為數不多,養殖小龍蝦的數量更少。不過,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消費者對本地養殖蝦的需求正在快速上升,包括小龍蝦等蝦類養殖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德國每年大約消費5萬噸鮮蝦,小龍蝦主要還是蝦肉產品。他表示,歐洲美食愛好者更愿意選擇新鮮的本地貨。他們認為,比起來自越南、泰國或中國的蝦,歐洲養殖蝦吃起來味道更為鮮美,并且歐洲養殖場不會對水產品使用藥物。
大閘蟹更受歡迎
與小龍蝦相比,德國大閘蟹在中國的名聲更大。不過,《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德國還沒有大型養殖大閘蟹的基地,基本都以捕撈為主。
家住柏林100 公里外的漁民施羅德,已經有20多年捕撈螃蟹的歷史,在柏林華人圈中名聲不小。施羅德的家就在哈弗爾河邊。他告訴記者,自己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捕撈螃蟹,現在他的客戶遍布德國。以前,他每年能捕撈20噸螃蟹,如今一年捕撈量為5 到10噸。施羅德表示,現在螃蟹賣得很好,一般每公斤賣8 歐元左右。不過,至今他還沒有與中國做生意。因為德國檢驗檢疫部門的手續非常繁瑣,且長途運輸成本高,螃蟹保鮮也是難事。而德國北部的梅克倫堡漁業公司已經多次把德國大閘蟹出口到亞洲。該公司負責人勞爾告訴記者,以前他們捕撈的大閘蟹主要出口到新加坡。從2006年開始,他們第一次將800公斤大閘蟹運到上海。他們還向中國漁民出售蟹苗。
許多華人也已經盯上小龍蝦和大閘蟹的生意。來自漢堡的陳先生與幾名華商一起,在漢堡附近買下一個養殖場。目前,他們的養殖已經進入試驗階段。
陳先生對記者表示,德國易北河、威悉河、埃姆斯河以前大閘蟹泛濫成災,但現在已經越來越少,養殖是最好的出路。陳先生認為,“德國制造”的大閘蟹出口到中國,一定會受到歡迎。隨著來歐洲的華人越來越多,許多中餐館也希望把大閘蟹寫入菜單。據陳先生了解,目前荷蘭等地已有多家華人公司開始養殖大閘蟹等水產。
許多水產養殖戶向記者介紹,德國水產品銷售非常好。銷售渠道包括城市的魚市場、批發商,中小型養殖場多賣給零售商、餐館、魚店和終端消費者。德國供應商的出口渠道也多,主要出口到比利時、奧地利和法國等。
德國經濟部數據顯示,德國人均海產品消費目前在15公斤左右。而德國人均消費肉類則達到近90公斤。德國衛生部等部門已制定政策,希望促進德國人多吃魚肉,少吃牛肉和豬肉。為此,德國還把周五規定為“吃魚日”。因此,水產養殖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環球時報201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