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京燕
在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史上,東莞曾具有突出的樣本意義,作為曾誕生全國第一批“三來一補”工廠的新興城市,隨著大量的外資企業紛至沓來,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
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東莞也面臨著成本上升、企業向外轉移所造成的巨大困惑。如何從世界工廠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型,實現數量向質量的飛躍,對于東莞以及與東莞相似的其他城市都有著廣泛的意義。
目前來看,東莞如何在廣深科技走廊中找好定位,持續發揮東莞的洼地優勢同時又避免洼地劣勢,這都是當地政府所面臨的問題。在存量經濟上,由于土地資源約束,現有工業園區的二次開發是東莞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抓手,也是盤活現有土地和優化城市形態的引擎。已有的工業園區如何升級改造,包括產業層次的提升,以及宜居宜業環境的提升,使得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打造一個美麗城市樣本,把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為世界級的典范,這些都是東莞面臨的挑戰。
在珠三角地區,相對于廣深,東莞目前還是一塊價值洼地,勞工成本、要素成本、廠房成本都遠遠低于廣深。尤其是東莞處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位置,去往廣州、香港等任何一個大城市,東莞的車程基本上都是30分鐘,這是一個難得的區位優勢。
另外,東莞的營商環境國內靠前,整個城市的經濟競爭力也在全國前列。東莞政府的辦事效率、企業家精神在全國各城市中非常突出,各級政府工作人員工作務實,迫切希望實現東莞的二次騰飛和二次開放。
舉世矚目的大灣區規劃出臺,東莞又面臨新的重大歷史時機,如何抓住機遇,找好定位,將非常關鍵。照經濟學理論,如果中心城市對東莞這樣的非核心城市沒有一個非常好的支持,優勢資源可能會流向中心城市,這將對東莞不利。作為國際制造業名城,東莞如何與核心城市分工協作,發揮各自的核心競爭力,打造高端制造業集群,在廣深走廊上找到更大發展空間,這是一個很重大的課題。
另外,在制度創新上,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中能否給包括東莞在內的非核心城市更多的發展空間或者提升,這也將對東莞經濟的進一步轉型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是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18-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