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尋求無盡進步、互助互勉不斷改進,伸出手緊握祝福與鼓舞。”1985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的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完場階段,梅艷芳、林子祥、張學友、譚詠麟等群星合唱了粵語版的《明天會更好》。

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
一曲難忘,至今網上廣為流傳。
在歌曲廣為流傳前后,1985年6月12日,時任中國常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凌青與英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湯姆森大使共同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以下稱“《聯合聲明》”)遞交當時主管法律事務的聯合國副秘書長福萊斯豪爾博士,履行向聯合國登記的法律手續,使它成為一項國際公認的法律文獻。
在此之前,1984年9月26日,中英兩國政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草簽了《聯合聲明》。三個月后,時任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在北京代表英國政府在《聯合聲明》上簽字。
艱難談判之后,香港回歸的準確日子終于塵埃落定!1997年7月1日,這是中國人民期盼香港回歸的日子。
2017年,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講話時表示:“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我們進行改革開放,經過近40年努力,開創了中華民族發展嶄新局面。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鄧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并以此為指引,通過同英國的外交談判,順利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
如今,香港回歸21年,亦是“一國兩制”實踐取得成功的21年。未來,香港的明天會更好!
每天清晨8時,灣仔金紫荊廣場都會舉行莊重的升旗禮,2002年后,又增加了特定日舉行的隆重升旗禮,回歸日、國慶節舉行的節日升旗禮和青少年參加的五四青年升旗禮。每一次升旗禮都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吸引了眾多香港市民和游客觀禮。
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從事涉港工作。他說,回歸20年,中央管治香港,中央政府、內地各有關方面、香港特別行政區處理香港事務,都是按照“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辦事,以“一國兩制”作為總的指導原則。
“‘一國兩制構想首先是為了實現和維護國家的統一。因此衡量‘一國兩制是否成功,首先也應檢視這一目標是否達到。”張曉明表示,“香港回歸后,已順利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之中,中央政府對香港實行了有效管治。”
另一方面,依據“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香港特區的法律地位是直轄于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區域,中央政府對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負有重大責任。
這些年來,每當香港特區遭遇重大困難,中央政府總是在第一時間表達關切之情,伸出援助之手。
1998年8月,國際金融大鱷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聯手操縱,擾亂香港的金融市場秩序,香港股市狂瀉,利息大幅波動。關鍵時刻,中央政府果斷決策,鄭重宣布:將不惜一切代價維護特區的繁榮穩定,堅決支持特區維護聯系匯率制度,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特區政府果斷投入上千億港元,展開“金融保衛戰”,成功擊退國際炒家。
此后,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央政府依然是香港戰勝困難的最堅強后盾。
“挺”這個字在香港有“支持”的意思。回歸以來,中央一次次地公開“挺港”“挺特區政府”,一次次及時伸出援手,使得香港踏平崎嶇,挺過難關,走上了繁榮、穩定、發展的康莊大道。
就連最愛挑剔的西方傳媒,也不得不承認“一國兩制”令香港保持了特色與活力。過去一些媒體總對香港前景作不樂觀的評論,傳之最廣的就是1995年6月26日,《財富》那期以“香港之死”作大標題的專題報道,預測香港在回歸之后將迅速衰弱,這幾乎是當時西方輿論的主流看法。然而,20年來,香港更以靚麗表現,將唱衰的論調擊得粉碎:
——從1997年到2016年,香港生產總值由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49萬億港元,年均增長3.2%,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
——連續23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連續兩年被瑞士洛桑管理學院評為最具競爭力地區。
——失業率近幾年一直保持在3.5%以下的低位,基本實現了全民就業。
——香港居民男女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1.2歲和87.3歲,雙雙位居全球前列。
……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觀察,“一國兩制”偉大事業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時代樂章的重要內容。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香港回歸20周年時所指出的:“20年來, 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
針對香港形勢的發展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從戰略和全局高度指導“一國兩制”實踐,穩妥應對香港出現的各種復雜局面,一方面堅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不改變、不動搖”,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對港工作取得新突破、新進展、新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寄語、鼓勵港澳同胞積極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的命運始終緊密相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堅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需要港澳同胞與內地人民堅持守望相助、攜手共進。”
在中國傳統中,男子二十被稱為弱冠之年,須行加冠之禮,以示成年。而今,香港特區在迎來自己21歲生日之際,也面臨繁榮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節點。如何突破自身瓶頸取得更大發展?如何加快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如何與全國人民一道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這是擺在“成年”后的特區面前一道道需要解答的問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新的征程等待年輕的特區揚帆遠航。人們期待廣大香港同胞像歌曲《獅子山下》所詠唱的香港精神一樣:“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我們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