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茜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口不斷地向城市遷移,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城市化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隨著城市化的進展、空間格局的不斷改造、文化傳承體系的日漸流失以及人際關系的緊張疏離,使得各地一些優秀的社會文化不能源遠流長地傳承下去。在現代化的城市發展過程中,日漸出現“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現象。
關鍵詞:城市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區博物館
我國經過長期的努力,打開國門,面向世界,逐漸告別了傳統的小農意識,傳統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發生轉變,走向了工業化社會。城市的不斷發展變革,人民的面貌、國家的財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市化成為了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城市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1]。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歷史文化也抱有越來越多的期盼和好奇,這讓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越來越重視。
1 社區博物館的由來及發展
“社區”二字是社會學上的一個概念,目前有很多種定義,但一般都認為它基本上是由居住在一定區域的居民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宏觀社會的縮影。隨著社會形態的不斷轉變、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社區博物館也越來越普遍化。社區博物館是人類文化的反映,它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如今的世界正朝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發展,人類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現在又朝著信息社會轉變。在歷史的長河及經濟迅猛發展中,人們對重要城市的博物館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期待。在1972年舉行的以“博物館與當代社會”為主題的圓桌會議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者也曾提出博物館應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傳統博物館應適當社會化,且服務于社會、社區發展,并提倡建立為社區居民服務的新型博物館。該理論不僅讓人們轉變了對博物館學“非人性”的觀念,還使博物館成為了一種傳承和見證。社區博物館不僅僅是只關注歷史和人文,更多時候社區博物館可以直接正面地反映社會問題,關注人類當下的生活環境。社區博物館更是直接服務于本社區的人們。博物館不僅僅是“物”的收藏,這也為博物館回歸大眾開辟了新的途徑。這次會議被認為是新博物館學誕生的標志。隨著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社區文化的改革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如今處在一個較為尷尬的位置。而“新興”的社區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原則上有著一些不謀而合的共性,它是一種保護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值得嘗試的新途徑。但由于社區博物館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人們對于它的實質意義仍存在誤解。探索社區博物館建設與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關系,對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守護城市文化的根源和傳承優良的文化傳統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995年,中國首座生態博物館——梭嘎苗族生態博物館于貴州省六枝特區梭嘎鄉成立。隨后廣西、云南等地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先后建立了生態博物館。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1996年,國際建筑協會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通過的《北京憲章》強調“文化是城市和建筑的靈魂”。隨著社區博物館的不斷推廣,以“保存生活記憶,傳承文化精神,服務社區民眾”為主旨的社區博物館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在各地歷史街區,結合歷史文化遺產,建設中國特色的社區博物館前景廣闊[2]。
2 城市化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在城市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多聚集在歷史街區、社區。由于這些地區普遍不太發達,導致一些功能和結構沒有辦法順應城市的發展速度,這就意味著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被更新改造。在經歷了城市大規模的拆遷重建后,我國很多古建筑都已經消失殆盡。而在西方國家政策導向下的城市更新卻已越來越普遍,對于保護傳統文化,古建筑的保護做法相較更為突出。如今,振興古城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已成為世界各地城市更新的共同模式。城市建設的速度不斷加快,規模不斷擴張,城市面貌不斷趨于相同,改變了以往的地區建筑差異性,瓦解了地區的傳統文化。地區文化古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文化空間也被破壞。目前,城市化發展進程中還不能及時、良好地處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加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制的不完善,促使城市內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消亡。社區文化反映城市的文化,以社區博物館的形式,對城市內歷史文化資源富足之地進行整體的、選擇性的保護,對于延續城市文化、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以及促進城市和諧發展極其有益。
3 社區博物館的重要性
社區博物館作為社區文化遺產的收藏和傳承空間,是建構共同社區文化、傳承社區集體記憶的重要手段。它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不僅能喚醒人們對社區和城市的歷史記憶,重新建立人們對社區和城市的歸屬感,更是增加人們和社區間內在聯系的手段,還可以強化人們地方認同、身份認同的過程,對于增強社區和城市的凝聚力有極大幫助。同時,社區博物館也是社區文化生活的延續,可以展示歷史的記憶,兼顧現在的發展,是各社區地方文化、民俗交流的平臺,是城市發展的導向,承載了各地區悠久的歷史人文底蘊,反映了各地區的文化發展,成為地區性的文化地標,帶動文化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3]。
4 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歷史見證。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所追求的精神文化水平也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越來越得到廣泛關注。為了將歷史傳承下去,在展現歷史文化的同時,也讓現在的社會也得到交流,我們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要不斷促進社區博物館的建設。因此,各地區都應該開設社區博物館,由社區博物館承載各社區內的文化、民俗習慣,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中心[4]。
參考文獻
[1]黃永林,孫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域下的城市社區博物館研究[J].文化遺產,2017(04):55-62.
[2]高新天.淺議城市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張家港搶救“河陽山歌”為例[J].長江文化論叢,2017(00).
[3]劉洋.淺談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西江月,2013(21):188.
[4]閆淏銘.論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關系[J].青春歲月,2013(2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