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西寧
摘要:隨著學習型社會的構建,“終身學習”已經成為每個人都有面對的任務,但是個人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掌握獲取知識的學習策略才是至關重要的。此次新課程改革對于提升學生學習和思維能力也格外重視。在小學中,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真的具有超乎想象的巨大作用。不僅可以對大大提高學習的成效,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需要接觸到的新事物越來越多,也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數學學科為例,探討如何創新教學方法,從而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素養。
關鍵詞:教學方法 小學生 數學思維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課程學習方式也產生了變化。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 組合作交流學習,學習的自主性增強。但是,如果學生不會學習,教師引導不夠,就會導致合作學習具有盲目性、投機性、無序性。從學生思維發展的角度出發,創新教學方法,幫助其掌握學習策略可能比教授知識更有價值。
一、突出計劃、反思過程,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元認知知識實質就是個體有沒有對元認知的存在有了解,主要體現對自己的認識,對當前數學學習任務的認識,是個體采用元認知策略對學習過程進行積極調整的基礎。比如讓學生及時總結自己學習經常使用的學習方法和心得. 提高元認知能力;獲取成績好的同學的學習方法;在遇到具體數學問題時能夠反思一下這道題可以用哪些方法,這樣的方法使用條件是什么?適用范圍是什么?同時還要考慮一下,這道題我還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哪一種方法是最好的呢?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就可以體會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是可以采用一定的策略,來使得學習更加有效的。隨后在學習活動中不斷鞏固、應用這些知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擁有計劃性可以讓我們每個人的學習富有條理和邏輯。元認知計劃是我們在進行認知活動之前,對認知活動的結果進行的預測。包括了設置學習目標、簡要閱覽學習襯料、明白待回答的問題等等。給學生的學習制定計劃就好比排球教練在團隊比賽前,針對競爭對手的特點與站位情況,提出本隊的應對對策一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現成績好的學生不一定是為了完成作業、考高分而學習,他們都具有自己的短期或希長期計劃。他們說自己在做作業之前都會先預測完成這些作業需要多長時間,一方面合理安排了時間,不僅縮短了自己完成作業的時間。而且讓自己養成了專注于做一件事情的品質。
二、充分利用數學問題解決,發展元認知監控水平
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首先要審題,理解題意非常重要,確定問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是什么,關鍵詞是什么。復雜一些的問題,還要理解己知條件間的關系,條件與問題間的關系,由此可能轉化出新信息、新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知道了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這三個問題來提示學生問題解決的步驟。例如在教授 “長度單位”單元的解決問題是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教師首先呈現了一些測量長度的工具:軟尺、皮尺、卷尺、測量輪等向學生滲透解決問題的條件,即已有哪些測量工具。步驟一“要解決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理解品示情境,發現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判斷旗桿高13 厘米還是13米。步驟二“怎么解答?”是分析解答環節,這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用學生自己熟知的一定長度作標準,如身高去比較、推測教材中圖示1厘米的長度,“13厘米就這么高,旗桿不可能這么矮“我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一點點, 旗桿應該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喝旗桿一樣高”得出了初步的判斷。步驟三“解答合理嗎? ”是解決問題的驗證階段,“一支新鉛筆都不止13 厘米長,旗桿的高度肯定應該是13米”。學生熟悉了這樣的分布解決問題,解問題的能力獲得了提升。
三、緊抓學習環節進行認知策略指導,在解題中加強鞏固反思
首先是在預習中明確目標。顧名思義預習就是課前把教師要講的數學內容先自學,對教師要講的知識有初步的了解,找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教師上課時.就針對自己比較難懂的地方重點聽。但是調查表明,在實際教學中,有一半以上小學生根本沒有想到這樣去做。上課之前心中無數,打著教師講什么我就聽什么的被動心態進入課堂中,缺乏目標性,很容易影響課堂學習質量。因此,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好預習指導,第一,帶領學生列出預習提綱。采用概念地圖的學習策略,明確概念之間關系。第二,預習練習題。更加有指向性的明確對于自 己來說,哪些是疑難知識點。第三,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預習之后,學生要針對 自己的情況,提出針對性的問題。聽課是小學生學習的最主要途徑,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學生不但要掌握知識,還要把預習中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解決好,重點聽教師強調的內容。其次,要通過課堂提問,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檢查學生的聽課狀態,并指出學習的方向,使學生聽課目的更明確,從而達到實現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去完成練習,還要引導學 生選擇具有針對性、典型性的習題.注重對解題方法的研究。此外,一定要引導學生對作業中存在的錯誤給予是夠的重視。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看到絕大多數學生都沒有糾錯意識。而作業中的錯誤往往是由于學生的理解不透徹造成的,發現糾正錯誤這樣才能起到做練習應該起的作用,提高數學學習的質量。學習結束之后,教師要訓練學生進行反思。比如問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正確嗎?是否最佳?能否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你采用的方案有什么獨到之處? 其他同學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值得借鑒?通過這樣的自我反思自問,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可以得到較好的培養與開發,且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自我調節和控制的能力,改善學習現狀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數學學習是一個逐步內化的過程,學生的學習也應該逐步由外界的制約轉向內在的自發行為。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給學生留足夠的時間來讓他自己意識到這個學習的過程,并且體驗到這樣的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感受到來自教師和同伴的鼓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在學習中成為自己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李立忠.營造高校數學課堂的方法[J].新課程,2015,(09).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長道鎮大柳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