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
隨著新課改的又一輪推動,對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來說意味著一種新的挑戰。新課改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是課堂教學的導演和引路人。新課改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主體性;并達到最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新課改的理念是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展現自我,提高自信,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挑戰自己。
在認真學習了《“高效課堂”行動研究指導方案》后,作者教授班級進行了“小組合作”模式的教學探究。融新課改理念于日常教學活動中,就《整式的加減》(北師大版7年級上冊第三章字母表示數中的第四節中第一課時)一課的教學效果為例,進行新舊對比,經驗總結和積極反思。
《整式的加減之合并同類項》這節是在學生認識了負數的概念,掌握了有理數的運算基礎之上的后繼學習。有了前面的知識鋪墊,在第三章學了字母表示數之后對字母表示數的進一步認識。本節課的教學目標:①了解單項式、多項式、整式及相關概念,明確它們與代數式之間的聯系;②理解同類項的概念,會識別同類項,初步掌握合并同類項的法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數學分類思想和化歸思想,培養探究、觀察、概括的能力。教學重點:同類項的概念和合并同類項法則。教學難點:識別同類項,合并同類項。針對以上的目標,傳統的教法是講練結合。
在傳統的教法中學生部不要預習,上課時由老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課題。設計問題“大長方形由兩個小長方形組成,小長方形的長為n,長分別為8和5,求這個大長方形的面積”在這個問題中學生會有兩種方法求出大長方形的面積從而得出一個等式“8n+5n=13n”從這個式子引入本節課的內容。然后講授新課,在引入問題的基礎上引出同類項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的項叫同類項。再從文字分析此概念,接下來做一組小練習鞏固概念。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跟著老師的步伐走,接下來出示例題根據乘法分配律合并同類項。老師給出示范,一邊講解一邊板書,學生則是傾聽。下一個環節就是學生的練習。最后小結本節課布置作業。這樣的設計是傳統數學課最常規的上法,在整個課堂的教學中老師是主角,學生是聽眾。老師把數學知識以講解的方式傳輸給學生,在整個課堂中,學生以聽為主,動的比較少。
在新課標的理念下,認真學習了《“高效課堂”行動研究指導方案》之后老師更應該明白的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中教學的效果才會顯著。
本節課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動起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導演。本節課學生學習任務明確,小組長和組員分別都有具體的分工。
本節課分為3個環節。首先是課前預習部分,要求學生有明確目標的去預習,完成基本的概念,對書上的基本概念和法則有一定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次小組長的培訓,提前讓小組長知曉本節課的構成,要達成的目標。以及需要他們做的具體事情。在培訓的過程中就鍛煉了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去當小老師,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然后就是對學生預習的檢查,老師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預習進行抽查,發現問題。對每個學生的問題都非常清楚,那么在課堂中就會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不會出現“一刀切”的現象。然后就是上課,上課由學生充當老師的角色實行生幫生,生教生。由組長帶領大家對頭天預習的情況進行查漏,進一步的學習,討論。然后匯報本組情況,全班進行交流,老師引導點撥。對學生易錯的問題,普遍的問題進行精講。接下來就是對基礎知識進行檢測,做相應的練習來鞏固剛才的知識。然后組內討論,再次強化。同時普遍問題要求小組成員上黑板進行展示,其他組進行點評和補充。老師適時的引導,抓住考點易錯點。本節課的內容由小組進行小結補充,全班總結。最后5~10分鐘做課堂過關練習,對當堂課的內容進行檢測,及時反饋。課后還需要對學生的過手進行輔導。
對比傳統課程與本節課顯然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好。而傳統的課堂是老師引入,講解例題,然后學生練習,老師有講解訂正。實際上老師在課堂上充當主要的角色,學生只是看客,只是聽眾,沒有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沒有真正的動起來,但是小組合作學習這節課學生是動起來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由被動變為主動就會很容易的接受,提高學習得效率。同時學生在講解和展示的同時就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好的教學效果的達成肯定是走了捷徑。但是于此同時只有適時的評價跟上的話學生的學習效果在長時間的培訓和要求之下就能顯示出來。當然小組合作只是初步的探究,在探索的過程中還會遇到一些新的困難和問題,但是只要相信辦法一定比困難多就能解決問題。在新課改之下,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