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楓
【摘要】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是一種平等、民主的“對話”。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應該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更為積極有效的評價策略,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獲得賞識和體驗成功中發展,從而實現課堂質態的良性循環,使初中語文課堂因有效評價而高效精彩。
【關鍵詞】評價;有效;策略;效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優化教師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立足實際,因人而異評價
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況各有不同,從思維含量上來說,有的學生具有創造性,有的較平庸,還有的則是完全錯誤。對此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個體實際作出不同的評價,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用“很好”“答對了”“不對”這樣簡單粗暴的語言評價。
例如在《最后一課》的第二課時教學中,筆者課前給學生留了一個問題:研讀課文,說說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在正式上課時,我提問了幾位學生。第一個基礎很差的學生說:“小弗朗士是個不愛學習的孩子,因為文章開頭說他經常逃課?!惫P者立刻表揚他的進步,能夠認真預習并回答出自己的答案,并鼓勵他下次再仔細些。第二位成績較好的同學舉手回答道:“小弗朗士雖然一開始不太用功,可是在韓麥爾先生的感染下,他懂事了,成長了。從他在最后一課的表現中可以看出?!边@時筆者立刻表揚這位學生:“你說得太好了,表達流暢,感悟能力強。你不僅抓住了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還看到了他的發展變化。看來文章讀得很仔細??!”這時一位平時不怎么發言的女同學站起來小聲反駁:“老師,我覺得小弗朗士的改變除了受韓麥爾先生的影響外,還有殘酷現實使他成長和他還能管住自己?!薄巴?!我們的同學一個比一個厲害??!某某同學還關注到了文章的細節,并把前后聯系起來。而且這是你第一次主動回答的哦??磥砟闶遣圾Q則已,一鳴驚人?。≡俳釉賲??!?/p>
對這三位同學的評價,教者盡量做到立足實際,因人而異。對基礎較差的同學首先肯定他的正確的方面,表示鼓勵,再指出努力的方向。對第二位同學的穩定發揮表示真摯的贊許。而對最后一位同學出人意料的發揮則要毫不吝嗇贊美,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在筆者真誠的評價中,作為被評價者,學生的期待心理能獲得滿足,價值能獲得老師的認可,也能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抓住亮點,層層深入評價
在《背影》一文的教學中,學生在賞析父親這個人物時,筆者與學生進行了如下這段對話。學生A:“從父親買橘子的艱難中可以看出父親對兒子的愛。”筆者的評價是:“這位同學的回答言簡意賅而一針見血!父親的‘艱難中恰恰包含著父親對我的真摯的愛。你能告訴大家父親的艱難體現在哪里嗎?”學生A:“動詞‘攀‘縮‘傾準確寫出了父親爬月臺的過程,可見艱難?!惫P者評價道:“非常好,一語中的,神槍手?!边@時學生B主動 舉手回答:“文章中父親的外貌是一個胖子,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也可以看出他爬月臺的艱難。除此以外,父親的穿著可見家境慘淡,這樣的情況下不忘給我買橘子,這也是父愛。老師,您看我是神槍手嗎?”“是!當然是!你是厲害的神槍手。還有誰更厲害,想做射擊的奧運冠軍嗎?大家難道忘了表現人物形象除了可以直接描寫人物的動作外貌等,還可以運用什么方法?”很快學生就恍然大悟,是側面烘托。教師就在這一個個評價中循循善誘,啟發學生拓寬思維,引領學生走出迷茫,促進學生更深入地思考。
二、鼓勵學生評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一)小組合作,生生之間互評
斯賓塞說過:“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筆者在執教《三峽》一文時嘗試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鼓勵學生互評。首先把全班同學分成了整體水平相近的六組。在課前把該篇課文的自主學習導學案下發給學生,讓學生完成課內預習后在課堂上展示,并由學生評價。同樣在上課的推進過程中也完全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不管是課文的翻譯還是內容的理解,都讓學生根據導學案進行分組討論,互相評價后再由代表發言。每組發言的準確與否交給其他組來評價補充或糾正,教師只負責最后的補充和總結。最后評選出表現最優秀的兩組。一堂課下來,學生氣氛熱烈,學習熱情高漲。這種引導學生參與評價的方式真正把評價的權利交還給學生,把學生看作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潛力發展,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主體。
(二)質疑老師,創造生成
新課標強調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 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也應時刻準備好面對學生的評價和質疑,并有足夠的機智來化解。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么課堂的資源便是無窮無盡的。
在《父母的心》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將學生分組,圍繞“父母是否愛孩子”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反方的一位同學忽然向我“發難”:老師,如果你家里條件不好,你就會忍心把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 嗎?學生的發問是我課前沒預料到的,他很聰明,把問題拋給我。如果我立刻擺出態度,那么辯論也就結束了,也就達不到讓學生在辯論中剖析文章的目的了。我略加思考后這樣回答他:“雖然我是老師,也是家長,但也不能完美地處理任何問題,那么請同學們為我提些建議吧。”聽了老師的話,學生的發言更積極了。在學生的回答中,我發現他們關注到了父母的神態、家境的困難等,這時我適時地點撥一下他們沒有注意到的送孩子的理由:這對父母要回孩子時的說法你們贊同嗎?這時學生意識到父母漏洞百出的理由也是愛孩子的一種表現。在這堂課中,學生對教師的質疑,教師的應對促成了師生和生生間熱烈的思想碰撞,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暢所欲言、激情四射的課堂。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