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清婷
【摘要】在閱讀散文時,學生很難讀懂,這源于他們不能跳出文本進行整體把握,因而難以有真正的閱讀效率。散文閱讀的關鍵還是在于教會學生如何通過梳理結構來讀懂文章,把握文章主旨。只要抓住主旨這個樞紐,枝節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特別是對于“理解文章的主旨”這類題目更加容易把握了。
【關鍵詞】高考;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關注變化,把握高考方向
《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對文學類文本閱讀的鑒賞要求是:閱讀鑒賞文學作品,應注重價值判斷和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強調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段對“文化”的表述也正與《考試說明》相契合。高考試卷往往能體現國家意志和國家價值觀,這些信號也在提醒我們在挑選文本進行訓練的時候,也要特別關注這一類思想情感的文本,并引導學生理解十九大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近年全國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都是考小說,都未出現散文的考查,此次全國Ⅱ卷的散文,無疑在提醒考生,不要疏忽對于散文閱讀的備考。
二、了解文體,理清備考思路
我們常說散文的文體特點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內容上的“散”,也指形式上的“散”,“神聚”指主旨一致。其主要特征是:直接表現作者強烈的主觀感受,根據主觀感受的需要選擇人物的一些活動和生活事件的某些鏡頭進行描述。并緊緊圍繞主題,廣闊而靈活地選用生活側面,抒發感情,表現主題。基于這個特點,散文閱讀考試命題往往在四個方面設置題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三是鑒賞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四是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而這些設題角度都與主旨和整體密切相關。
但是,考試中散文閱讀板塊的得分一直都比較低。這是由于高中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還不完善,多數學生理解文章不能夠聯系地、全面地分析問題,多看到局部,缺乏整體意識、整體性思維。而散文形式上的散,讓學生難以看清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因而難以把握文章思路,難以理解文章主旨。加之學生不了解文本的創作背景、作者的創作動機和作者本人等信息,造成學生不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教師比較重視“教”, 比較重視教學生閱讀答題的技巧,可能導致學生答題時生搬硬套答題模式,盲目貼標簽,而忽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關注內容的變化,造成理解不準確,答題失誤。另外,教師也比較重視就題講題,關注訓練學生整體把握思路,理解主旨關注不夠,不舍得花時間梳理文本。這些都造成學生閱讀能力難以從根本上得到提高。
因此,一定要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就要樹立梳理文本的意識,在高三的復習過程中更加要強化這個意識。其實散文的內容和形式是為主旨服務的,不論散文的內容多么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都是為更好地表達主題服務。散文的主旨就像人的神經中樞,每一個部分都是它的神經末梢。答題時,應該高屋建瓴地做整體觀照,只要抓住主旨這個樞紐,枝節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特別是對于“理解文章的主旨”這類題目更加容易把握了。
所以,散文閱讀的關鍵還是在于教會學生如何通過梳理結構來讀懂文章,如何把握文章主旨。
三、梳理思路,把握散文主旨
思路是什么?思路是聯系文章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了思路才能把握主旨。正如葉圣陶先生在《談語法修辭》一文中所說的:“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樣聯系再來看一段跟一段怎樣聯系,一段一段清楚了全篇文章也就清楚了。”
那么如何通過梳理散文的思路來理解主旨呢?
(一)尋物線,理思路,明主旨
我們常說的情感是“虛”的,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就免不了要借一個“實”的“物”才得到寄托。 這里所說的“物”是最廣義的“物”,包括人物、景物、器物、動物、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一切客觀存在都可屬于“物”之類。作為一篇優秀的散文,作者提到的“物”,都是有用的,都是為表達文章的中心、為寄寓自己的感情服務的。在讀散文時就應當從“物”中去體會作者所寄托的感情。當然,高考試卷中不可能保證每選用一篇散文都是很理想的,但是命題人所關注的那些“物”,必然都是情物融于一體的。
散文中,這樣的“物”很多時候還可表現為一條組織材料的線索,找到了這條線索,就能較容易地通過分析文章的結構來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主旨了。如2017年全國Ⅱ卷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就是以“窗子”為線索的,并圍繞對窗子內外的認知來展開,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又如2017年河北唐山二模的馮文超的《這些橋》,也是以“橋”為線索,敘述了那些和橋有關的事件:橋隧工人修橋、護橋;工人將撿到的重要背包歸還游客等待。其次還分析為何要建設這么多橋:為了穿越凍土,為了保護動物。然后文章結尾處又有揭示全文主旨的抒發情感的句子:這些橋架在山水之間、凍土之上,起著連接溝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曬,狂風飛沙,不管山險水惡,或是荒漠曠野,它都恪守著職責,對于“擔當”這個詞受之無愧。橋是有靈氣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們對橋是感恩的!通過這樣的梳理,明確了文章的思路和內容,那么對于考查主旨的“本文中的‘橋有什么寓意,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這一個問題,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答案:(1)交通之橋,溝通不同地域;(2)和諧之橋,溝通了人與大自然;(3)心靈之橋,溝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所以,尋“物”可梳理思路,明確主旨。
(二)抓開頭,重結尾,尋找關鍵語句
古人形容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是鳳頭豹尾,可見其重要。散文的開頭是很講究的,甚至有的文章開頭就是“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當然,文章的寫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時候,文章的關鍵語句不在開頭,也不在結尾,這就需要我們仔細尋找了。
一般而言,開頭結尾的句子都會是關鍵語句。關鍵語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在文中或總起,或概括,或警策,或銜接,或揭示主旨,直接關系到正確理解文意,梳理結構,把握文章思想內容。把握全文結構層次,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內容、領會作者寫作意圖的重要方法。如果有些文章在文段的開頭或結尾處有結構或表意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復出現,這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句、過渡句、關鍵句,那么在初次閱讀的過程中,就要將其找出,并理解其含義,從而感知文章主旨。如《窗子以外》,題目本身就是線索,也暗示著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注意“窗子以外”就是關鍵詞,那么有“窗子以外”這幾個字的就是關鍵句了。文章的第三段的“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是單獨的一句,其實是小結第一、二段的;而第四段最后一句寫道:因為那所有的周折、熱鬧、緊張,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著。”還有第五段的最后一句:“那里不是沒有顏色、聲音、生的一切活動,只是他們和你總隔個窗子,——扇子式的,六邊形的,紗的,玻璃的!”第七段倒數第二句:“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則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層玻璃,或是鐵紗!”這些句子都含有“窗子以外”這幾個字,幾乎都在段落的結尾,既概括了本段的內容,也提示著文章的主旨:有形的窗子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場景,無形的窗子即心態與觀念的限制,指人的內心與外在世界的隔膜,也可指人人渴望打開,卻很難敞開的心靈之窗。如此一來,面對“結合全文,說明文中‘窗子的含意”這一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當然,也有的散文沒有明顯的線索,如2018屆高三金太陽統測的閻連科的散文《清水灣》。如果閱讀過程中沒有勾畫關鍵句的意識,那么就很難讀懂內容。但是,通過找關鍵句分析文章的結構入手來理清思路,也能快速地把握主旨。如文第1段是只有一句“世界是相異相悖的”是對第二段的概括,也是全文的引子,引出“清水灣”這個地方,所以第一、二段是一個層次。第四段也是單獨一句話“我活著,就是為了記憶。被遺落,則是為了更好地記憶和證明”,是對第三段內容的概括,所以第三、四段是一個層次。同理,第六段的“清水灣,真是一個好名字”是對第五段的概括,第五、六段是一個層次。最后一段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這樣梳理內容后,第四題的選擇題就能快速把握A項的開頭一句“統領了全文”是錯誤的,而第六題“請結合全文探究‘清水灣的深厚意蘊”也能在文中快速找出相關內容來。
綜上所述,我們在復習時一定要花點時間訓練學生養成理清思路、整體把握主旨的閱讀習慣。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更加準確地回答題目。平時訓練時,一是讓學生拿起筆來勾畫脈絡句、過渡句、總結概括句、議論抒情句等。二是劃分段落層次,認清語段關系。三是可以每次都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閱讀思考——1.閱讀全文,你勾畫各段的中心句或關鍵句是哪一句?為什么?2.請說說第幾段與上下文有什么聯系;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這樣做可以強化學生的梳理文章脈絡的意識,可更有效地理解主旨,準確答題。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