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慧 韋冬余
【摘要】趙樹理是著名的現代小說家,也是山藥蛋派的創始人,在六十多年的生命旅途中創作了不少佳作。讀趙樹理的作品,我們可以領悟字里行間規范化與大眾化的統一,感受到他生活地方的地域風情與民風民俗,了解他對作品獨特的審美建構。這些作品中所依托、所承載的,對我們理解“語文教學”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語言;形式與內容 ;審美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趙樹理作品的特征
趙樹理是山西人,自幼便和農民相處,他的作品多是描寫鄉土人情,作品中包含的要素值得我們研究,本文將從趙樹理作品的語言、形式與內容和審美建構分別進行闡釋。
(一)語言
趙樹理善用農民化的口吻敘述故事,加之結合當時描述的具體情境,讓人覺得這就是農民真實的生活。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地的方言種類繁雜,趙樹理作品中體現著規范化語言的使用,并沒有刻意追求濃重的鄉土氣息。
1.語言形象、詼諧幽默
口語化的語言蘊含了一個地區的獨特味道,趙樹理的作品并不是為了突出農民化而農民化,在用詞上他將語言進行了再加工,使語言寓有深意而不失幽默。
在《田寡婦看瓜》中“最愛偷的人叫秋生,因為自己沒有地,孩子老婆五六口,全憑吃野菜過日子,偷南瓜摘豆莢不過是順路捎帶。最怕人偷的是田寡婦,因為她園地里的南瓜豆莢結得早”,這句話體現了作者熟悉農民的生活,使用“順路捎帶”不用“偷”既顯示了沒有田地的貧農形象,又為文章的語言增添幾分幽默色彩。如“二諸葛”“小腿疼”“吃不飽”“老定額”“牛差差”等綽號,在刻畫人物形象上顯得十分鮮活而又不失趣味。
2.深化人物性格
趙樹理的小說中存在著大量的對話,人物的語言凸顯了他們的性格特征,作者必須熟稔他們的心理狀態、生活方式以及用語習慣,我們在閱讀趙樹理的小說時會發現作者對人物性格和語言邏輯的整合達到了高度統一。
在《鍛煉鍛煉》中主任王聚海卻攔住說:“等一等!這么一點事哪里值得去麻煩鄉政府一趟?”和王聚海認為已經到了收場的時候,就拉長了調子向小腿疼說:“老嫂!你且回去吧!沒有到不了底的事!我們現在要布置明天的生產工作,等過兩天再給你們解釋解釋!”這些語句,為我們生動地刻畫了王聚海主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寧人和毫無原則的性格特征。
3.呈現的規范化
趙樹理作品呈現給讀者的多是口語化的短句形式,但這些短句是合乎規范的,是合乎大眾語言表達方式的,他并沒有為了凸顯鄉土地貌特意使用地方方言。趙樹理的《老楊同志》《田寡婦看瓜》等小說曾被選入語文課本,選入到語文課本中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運用規范的語言文字,積累豐富的語料。閱讀這些選入的作品,可以及時了解經過時間沉淀不斷發展的語言運用規則,更可以通過這些作品聯想到作者描述的風土人情。
(二)形式與內容
趙樹理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關于他的研究大致分為四個時期,每一個時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趙樹理創作的小說不管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還是當今仍有借鑒意義。
“我在做群眾工作的過程中,遇到了非解決不可而又不是輕易能解決了的問題,往往就變成我要寫的主題?!薄案械侥莻€問題不解決會妨礙我們工作的進度,應該把它提出來?!边@段話貼切地反映了趙樹理小說描寫的內容,即在他當時生活或工作背景中遇到的問題便是他創作的主要內容。細讀小說,小說中的四六字短句、說話語調像極了評書先生的口氣,這也是作者在作品表達形式上的一種創新,實現了評書與書面的結合。
趙樹理曾經這樣說:“文壇太高了,群眾攀不上去,最好拆下來鋪成小攤子。”趙樹理一直在創作適合群眾閱讀的大眾化文本,在古典章回體小說、曲藝文學中,他領悟到了最適合承載當時農民生活的形式。在他的作品中,他塑造出了一個個有著先進思想的新人,將他們的語言最大限度地貼合人物本身,采用評書的特殊形式把這些內容雜糅到一起,便形成了趙樹理的獨特小說模式。
(三)大眾化的審美建構
趙樹理小說中的審美標準是為人民群眾制定的,他描繪的是人民真實的生活,作品的內容是真實的,而又高于真實。小說中的人物是他所熟悉的人物典型,但他并沒有毫無原則地進行褒揚或批判,閱讀小說時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這些人是有血有肉的,他們也是平凡的。
趙樹理用他扎實的鄉土語言為我們建構了一個真實而又平凡的審美世界,科學地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審美思想,在這個空間中我們大致能夠描繪出三種典型。趙樹理創作時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素材,堅持表達自己生活的那個年代的感悟,他尤其注重邏輯的嚴謹性,如在當時有的作家為了突出表達某一種觀點便會夸大其詞,這一點上,趙樹理始終堅持原則。趙樹理堅持的現實主義精神使他能夠清醒地認識生活,從而登上了認識生活的思想高峰??墒勤w樹理始終受時代發展因素的影響,他的作品建構的審美世界或多或少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在新中國成立后為了配合國家政治工作,他的創作藝術風格發生了變化,之前那個平凡而又真實的空間擁有了功利色彩,并且他不愿意接受外來文化的熏陶,在審美建構方面存在著局限性。
二、趙樹理作品的特征對語文教學的啟示
通過對趙樹理作品的分析,感受小說中語言的獨特魅力,體會作品中傳達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表達形式,置身于作者獨創的審美空間,這對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語文要重視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教學
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我們學習語言的過程。趙樹理的作品中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結合,即大量的寓有山西地區風味的口頭語言與規范的書面表達語言相結合,正是作者對語文一詞的完美闡釋。
趙樹理作品中人物的大量對話生動地刻畫出人物形象,語言幽默帶有一定的藝術特色,這正體現了他對口頭語言表達方式的嫻熟運用。他又成功地將口語轉化成了書面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簡單流暢。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語言的訓練,既包括口頭形式的訓練,也包括書面形式的訓練。教學中會碰到諸如此類的現象:有的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很強,但書面表達就稍稍遜色;也有學生書面表達不錯,但口語表達就很差。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更應該學會采取書面與口語相結合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兩者之間和諧發展。帶領學生感受生活,積累生活語言,傳授給學生合乎規范的表達方式,給他們書寫的機會,促進他們對語言的深刻認識。
(二)語文要強調語言形式與內容的教學
在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是“靈”與“肉”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葉圣陶說:“語文教學的根本就在于聽說讀寫,就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和創新,而不是其他任何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語文教學中需要注意教學內容是圍繞聽說讀寫進行展開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不僅包括聽說讀寫的內容,還需要掌握表達聽說讀寫內容的形式。
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關注語文教材本身承載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應該“學什么”。學習教材內容之前應學會著重分析教材的言語形式,一般的語文教學是依據形式——內容——形式的規則進行。讓我們從語文教學的本質出發,從語文的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出發。在對選入教材中的課文進行品析時,本文認為應從字、詞、句、篇入手,思考其中的修辭方式、藝術風格,發散思維進行揣摩,使學生獲得對所學文章整體的美的感知,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與鑒賞能力,在這樣知識遷移過程中,學生也就可以在閱讀其他文本時更深刻地參悟文章所揭示的內容。
當我們能夠做到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緊緊圍繞語言進行,從文本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剖析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再從文本中隱藏的感受體驗應用到具體的情境中時,才真正實現了語文教學中對言語形式與內容的掌握,才能讓學生的精神與文本高度融合。
(三)語文要注重審美人格的教學
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審美人格的塑造,注重語言邏輯的訓練,提高他們欣賞美、鑒賞美、應用美的能力。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語文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起著積極作用,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我們會觸碰到大量的文學作品,作品能在某一角度帶給我們審美體驗,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對學生的審美人格進行塑造。
閱讀環節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占據很大比例,不同體裁作品的研讀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審美世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作家對語言和人物的張力,給予他們充分思考作品的空間,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受到作品的熏陶感染,他們的審美人格自然也會得到提高。趙樹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他的真實生活是密切相關的,他創設的審美世界始終遵循現實主義的原則,這對我們語文教學工作也具有啟發意義。我們可以通過形象具體的手段為學生營造真實的氛圍,適當地組織活動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般體會人物內心世界,這樣可以使學生和作家有一樣的情感體驗。
寫作環節同樣也是語文教育活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學生審美人格的建構離不開寫作。但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學生普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他們能夠理解題目所表達的含義,但他們的語言缺乏邏輯性,內容中沒有真實情感的流露,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觀察真實生活,積累素材,提高用詞的精確度,這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建構尤為重要。
建構審美人格是一件困難的事,它是理想主義精神的追求,我們也需要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完善自身,吸收外來優秀新穎的文化,突破時代的局限性。
三、結語
趙樹理作品中包含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對當今語文教學有啟示價值。作品中的表達方式十分獨特,他嫻熟地將地方口語與規范化言語結合創作出符合大眾審美的小說。語文教學中我們既需要標準的語言來規范用語習慣,也需要口語表達方式為文章增添趣味,趙樹理作品中嚴格遵守邏輯性的原則值得我們學習。
同趙樹理生活的時代相比,社會已經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一個科技發展迅猛的時代。但是,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人的發展可能存在著滯后性。閱讀趙樹理的作品,涉及人性的地方,我們能夠在這樣的新時期中找到相似的縮影,我們不能不驚嘆他對我們的民族性乃至整個人性的深刻洞察。這深深地啟示我們,語文教學應從靈魂深處著手,為塑造學生完美的審美人格,過程可能是困難的,但這更需要我們努力。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能積極地思考問題,這也是趙樹理作品中一直傳達的思想,因此在當今以及未來的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學會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學會觀察,注重生活傳遞給我們的訊息,嘗試建構屬于自己的審美空間,提高鑒賞能力,突破時代局限性。
參考文獻
[1]趙樹理.也算經驗《趙樹理文集》四[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荒煤.向趙樹理方向邁進[N].人民日報,1947-08-10.
作者簡介:姜慧,1995年生,女,江蘇鹽城人,揚州大學文學院、揚州大學中國語文教育研究所2017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等;韋冬余, 1983年生,江蘇贛榆人,揚州大學文學院、揚州大學中國語文教育研究所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語文教學法教研室副主任,華東師范大學與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國家公派聯合培養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教育等。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基金項目: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17SJB1139)。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