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慶 顧立峰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有段之一,就是大力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因此目前提高對合作交流規(guī)律性的認識,對于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合作交流的必要性、主動性、實效性和依賴性,這四點是作為教師所必須掌握并深刻領會其實質(zhì)的基本教學基本功。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更應該把這四個方面運用到教學實際中去。
關鍵詞:指導;學生;“合作交流”;“四性”
作為新課程教法改革的重要成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新課標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提倡。近年來,眾多教師在新課標、新教材的學習和實踐中,積極行動、大膽探索,從以往對學生的合作交流視而不見、放任自流到高度關注、積極推動,實現(xiàn)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轉變,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活躍了課堂的學習氣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益。但是,由于許多教師對合作交流的規(guī)律性認識不足,教學過程中,合作交流過多過濫、不求實效、流于形式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致使合作交流的優(yōu)勢大打折扣,學生沒能在合作交流中得到收益,教師也逐漸喪失鼓勵學生合作交流的信心。因此,提高對合作交流規(guī)律性的認識,對于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發(fā)展,很有必要。
一、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形成學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也不是萬能的,不能包治百病。例如,簡單的問題、學生隨口便答的問題、已經(jīng)明確了的問題,不需要合作交流;毫無頭緒的問題、啟發(fā)還沒到位的問題,由于缺乏合作交流的基礎,也不宜急于采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那種不顧實際情況,為了合作交流而合作交流,最后流于形式、勞而無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合作交流的主動性
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是學生個體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積極主動的心理活動和不由自主的肢體動作協(xié)調(diào)一致,相互溝通、相互作用、合作互助的思維狀態(tài)。應該說,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并不是今天新課標提倡之后才突然出現(xiàn)的。古往今來,凡是有學子聚集的場所,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就無處不在、生生不息。這正是因為,合作交流是人除了生存的需要之外最重要的心理需求,這種內(nèi)在動力與生俱來。在一定的誘因和適當?shù)沫h(huán)境下,任何一個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會主動地、自發(fā)地,甚至是身不由己地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其中,并從中受益。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竊竊私語、交頭接耳,其實就是自發(fā)的、主動的合作交流的基本形式。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渴望合作交流的心理需求,正確運用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適合合作交流、有營養(yǎng)、有價值、富有挑戰(zhàn)性的合作交流的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作交流中來。當前出現(xiàn)的,個別由教師蹩腳導演、學生被動服從的所謂的合作交流,從表面上看,是教師啟發(fā)不到位、問題不恰當和合作交流的氛圍營造不力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從根本上來說,是對合作交流的主動性認識不足、沒有充分調(diào)動學生合作交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造成的。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逐漸認識到,學生被動的合作交流是毫無意義的,必須盡快改變。
三、合作交流的實效性
合作交流是否收到實效、學生是否主動參與,是評判其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為保證學生的合作交流收到實效,教師早在課堂教學設計時,就應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作出精心策劃和具體安排,明確學生合作交流的素材和要達到的目的,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方法措施。在合作交流的具體形式上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形式上的東西可以少一些,但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和學生之間的互補共贏、交流互動等實質(zhì)性的東西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以增強學生合作交流的實效性。
四、合作交流的依賴性
合作交流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共同發(fā)展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但從來沒有、不可能有單打一的合作交流。實際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交流,無不同時伴隨著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沒有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既無助于學生學習知識,也無助于學生維能力的培養(yǎng),更不可能使參與合作交流的各方都受益。新課標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并列提出并反復強調(diào)是非常恰當、發(fā)人深省的。只有建立在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礎之上,將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貫穿始終并有效作用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合作交流,才能真正起到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促進學生共同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以合作交流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代替教師的循循善誘和因勢利導的做法,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