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
摘 要:本文從教育學、心理學等9個方面論述了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應當是尊師愛生,教學相長的關系,應當是一種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和諧而親密的關系。
關鍵詞:師生關系;良好和諧
師生關系是一個動態的行為,每一個時期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著不同的表現。師生關系又是貫穿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對主要矛盾,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將對教育教學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呢?
一、愛心是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
在人際關系中,一種良好關系的建立總是以愛為開端的。在師生關系中,教育愛是最深沉和偉大的力量,是支起教師道德人格大廈、建立良好師生關系、創造新型教育文明的支點。教師要有愛心,并以此感染學生,因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事業的基礎和開始,只有對學生傾注了感情,把愛的甘泉灑向他們的心田,使學生獲得心理的滿足,才能獲得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尊重和親近,創設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縮短師生的心理距離。
二、尊重和信任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
尊重與信任是教師對學生愛的表現,也是教師對學生愛的能力的體現。當一個教師真正地在愛一個學生的時候,也是他對學生無限發展的可能性有最大相信的時候。尊重學生,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格,允許學生在思想、感情和行為中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給他們提供更大的獨立的活動空間。把學生作為與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情緒,善于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教師信任學生,尊重學生,就能喚起他們的自尊心、自強心,激勵他們發奮學習,戰勝困難,產生強大的內在動力,人格得到充分發展。相反,如果一個教師不信任學生,不尊重學生,那么教師在學生面前,就失去了教育的基礎和權力。
三、相互認知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穩固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必須以相互認知為基礎。教師要注重外貌美,服裝整齊,典雅大方。更要注重加強自身文化修養,提高文化素質,塑造美的氣質,表現出優雅的舉止、風度。隨著師生雙方熟識程度增強,感情加深,雙方的相互認知又進一步趨向深刻和穩定,師生交往的態度變得更加堅定,因此易建立穩固良好的師生關系。
四、完善個性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
師生關系在建立發展的過程中與其它人際關系一樣,會經常受到師生個性特點的影響。教師的個性特征和課堂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教師的職責要求教師培養和教育學生,用自己的言行去指導和點撥學生,這就要求教師要十分注意自己的小節,教師不注重小節會因小失大,不僅會降低教師個人的威信,影響整個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更重要的是影響學生。
教師不僅要完善自身的個性,更要研究學生的個性。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現在教育界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正是學生個性化原則的體現。個性化原則強調教育的針對性。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個性差異,個性化特別注重這種個性差異,它要求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他接受教育的獨特方式而采取相應的教育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五、民主是和諧師生關系的活力所在
大量的教育實踐證明,只有在一個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環境和氣氛中,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對學生既講民主、又講集中;既嚴格要求,又熱心指導;既尊重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及首創精神,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凡要求學生做到,以身示范,學生才會打心理信服,才會有愉快的情感體驗,豐富的想象能力。
六、增強師生交往的時空及頻度
師生關系與師生接觸時間、空間、頻度相關聯。一般來說,空間距離越小,接觸越頻繁,則越容易相互吸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注意增加與學生交往的時間次數,通過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倫理道德的教育感染來影響學生,但同時也從學生的言談及目光交流中了解到學生對教師信任與欽佩,從而激發教師更加熱愛教育事業,關心愛護學生,業務上更加精益求精。同理,學生從教師那兒體驗到關心、愛護、幫助、信任也就更加激發自己加倍努力、刻苦學習,也就更關心自己的品格、才能、意志力的發展,達到自我實現。
七、還學生主體地位
還學生主體地位,這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關健。知識最終是學生自己學會的,做人最終要學生自己去做,這就決定了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已提倡多年,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仍是以教師唱主角、少數學生當配角和一問一答式為主要課堂教學形式。課堂上大部分時間被教師和個別學生的學習活動所占據著,大多數學生是被動的聽客。還學生以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已成為教育改革的中心內容。
八、建立相互合作的師生關系
所謂師生合作,也就是所說的互動的師生關系。它在師生關系中處于較高的層次、境界。合作是現代生活中交際、交往的重要內容。師生合作給予了學生自我完善的動力,促使學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種社會交往中應有的品質。
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應當是尊師愛生,教學相長的關系,應當是一種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和諧而親密的關系。在師生關系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作為老師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尊重、愛護、理解、信任學生,能正確客觀、全面地認識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健全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能正確的認識自己,學會分析自己,掌握和學生溝通的藝術;作為學生也應有積極的態度,尊敬老師、理解老師,在學習中多向老師請教,多與老師交往,這樣才能建立起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義智編著,王宗敏審定.實用教學藝術[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3]西廣明,蔣美勤.不平等與平等:老師行為及師生關系之趨勢辨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