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摘 要:六盤水境內居住著彝族、苗族、布依族、回族等48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各族人民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保護傳承形勢嚴峻,任重道遠。
關鍵詞:保護;傳承;對策
1六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1.1民族工藝
絢爛多彩的民間美術工藝是體現我市各居住民族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的最普遍的文化表現形態,具有較深的歷史文化沉淀和藝術含量。六盤水的古老工藝有印染、刺繡、挑花、編織技術,在苗族和布依族中流傳的蠟染、夾染、札染等。其中水城縣布依族服飾“五等裝”生產性保護基地、水城縣猴場鄉補那村布依族服飾生產性保護基地、水城縣玉舍鎮海坪彝族服飾生產性保護基地,都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流傳于六枝梭戛的“箐苗彩色服飾藝術”就以其古老而獨特的染色技術和苗族文化蘊含深厚的花紋圖案而進入了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民族歌舞
六盤水的較有代表的有山歌古歌、敘事歌、酒數歌,各類曲調腳鄉分別演唱于勞動生產、迎賓送客、民族節日、男女交往、等不同場合。最具帶代表的有國家級非遺彝族山歌、布依族盤歌、彝族古歌等。民間舞蹈在六盤水市境分布較廣,并且種類繁多風格迥異樣式不同,表演時,動作大多舒展大方,套路變化靈活多樣,節奏或鏗鏘或纏綿,場面或熱烈或悲壯叫人嘆為觀止。較有代表性的有苗族的蘆笙舞,彝族的嗩吶花鼓舞、跳腳舞、海馬舞、畢摩舞、板凳龍舞、火把舞,仡佬族的祭祀舞,布依族的銅鼓舞、撒麻舞、插秧舞以及世居民族間互有的酒令舞、盤歌舞、酒禮舞、板凳舞等和漢族的金錢棍舞、火龍舞、獅子舞、花燈舞、扮象舞等等。比如:水城縣小花苗支系民族的矮樁蘆笙舞,鐘山區彝族同胞的鈴鐺舞,六枝新窯鄉四印苗支系的花棍舞,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1.3民族樂器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六盤水各居住民族以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參與文化藝術的創造,形成了蘆笙曲、嗩吶譜、大筒簫、三眼簫、姊妹花簫、四眼簫等多種民族樂器。其中,由盤縣馬場鄉花把苗支系民族發明的大筒簫,為民樂中極為罕見的千節民間倍低音樂器,研究價值極高。大筒蕭是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馬場鄉特有的民族樂器。此蕭形體粗大,演奏時必須手腳共同按音孔,口、手、腳的動作要和諳統一,可謂演奏方式獨特,在全國民族樂器中十分罕見,因此被人們喻為民族樂器的活化石。目前,大筒蕭已被列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4民族節慶
六盤水各族同胞世代傳承,依照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服飾禮儀、民間藝術等展開元素系列精彩而繁多的節慶活動。最具特色和規模的有彝族火把節、彝族年、苗族跳花節、苗族采花節、苗族四月八文化節、六月六布依風情文化節、六枝布依族油團節、布依族歌節、仡佬族吃新節、回族古爾邦節、蘆笙藝術節等民族節日節慶和會展活動,這些節慶一方面使得各民族情感得到集中釋放,另一方面增加文化自信提高舉辦地的知名度,促進當地精神文化、社會經濟的發展,
2存在的問題
六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仍面臨諸多方面的問題和困難。第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第三,研究機構、人才隊伍、宣傳平臺等建設亟需強化。第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存在“重申報,輕保護”的狀態。
3六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
3.1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以口傳身授的方式在民間流傳,其傳承方式有家族傳承、職業傳承、地緣傳承等。在鼓勵和扶持其原有傳承方式的同時,在六盤水市高校開設民族文化特色課程,形成規范、系統、科學的教學方案,以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特殊人才升學求職綠色通道的工作,積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培養專業教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研究和管理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2分類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終身享有制與動態管理制相結合
健全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動態管理機制和保護激勵機制。按照國家、省、市有關規定和程序,將命名表彰民間藝術家、優秀民間藝術工作者等納入相應表彰獎勵項目。鼓勵民間藝人、民間團體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機構,開展傳承傳習活動。
3.3對民族語言文字系統加強保護,發揮文化傳承重要載體作用
鼓勵和支持各民族在生產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繼續深入開展民族地區雙語教學工作,以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重視民族古籍文獻的搶救整理和文獻價值挖掘,培養能識、能記、能創的民族傳統口頭文學傳承人、民族古籍傳承人,加大民族古籍文獻保護工作,開發古籍數據庫。
3.4建立科學的保護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涉及到政府、社團、民眾三大主體,要妥善處理三者關系,界定職責義務
一方面,要發揮政府在非遺活化中的主導作用,為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個人投入非遺活化工作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中來。在完善活化運作體系的同時,要妥善處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化與旅游開發、產業化之間的關系。要根據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制定不同的開發計劃,區別對待,因地制宜,防止產業過度開發和強行市場化,避免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參考文獻
[1]余漫江.六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困難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