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教育的改革是我們國家教育改革的重點,廣大的職業教育機構,應積極融入全國教育改革的浪潮,抓住時代機遇,順勢而為,沖出困境,擺脫現階段專業型人才缺乏、教育與社會脫軌等嚴峻問題,實現職業教育的繁榮與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困境;改革;前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制造業己從過去的“收集”、“修復”、“改造”“仿造”、“制造”成功向“中國創造”轉型。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制造業大國了。中國企業,也慢慢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型”轉化。大量的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和專業人才的需求,給我國職業教育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傳統的職業教育工作,只有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和經濟的發展。
一、職業教育在我國的發展進程
受歷史原因的制約,我們國家的職業教育,遠遠落后于歐美等國,至到晚清“洋務運動”,才開始有了官辦職業教育的雛型。新中國成立后,戰后大規模的恢復生產對人才的需求,促進了職業教育快速的發展。改革開放,新的契機造就了祖國經濟的長足發展,也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春天。隨著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中國抓住了幾十年的發展空間,國民生產力,已經來到世界前沿,職業教育也擁有了自己的一片藍天,模式不斷更新,體系不斷完善。
二、職業教育事業存在的困難
(一)思想意識的偏見
中國有句古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理的讀書,是讀應試之書,科考之書。自古文人就是讀“四書”寫“八股”拜天子門生。除此之外,都是下九流,不如流。今天人們的思想雖有進步,但大多還是想能過中考高考,升學,考取學歷,遠離勞動群眾,進入象牙塔尖。而職業技能培訓,很不招人待見,職業院校招生,面臨種種困難。
(二)教學模式的偏差
我們國家傳統職業教育理論薄弱、體系不完善,缺乏完整的專業理論指導體系,缺乏得到公共認可的專業理論書籍,造成職業教學課程與實際需求銜接不上。
許多職業教育學校,課程設置滯后,還是在校學習、學校實習,完全忽略了與對口單位的無縫鏈接,完全忽略了當今企業對技術人員的高要求、新要求。忽略了企業更多的是需求水平高、技術新、綜合技能強的從業人員。沒能及時以社會經濟發展為導向來調整職業教學模式。
學生的素質教育也未能引起職業教育部分的足夠關注,忽略了學生們的IQ、思維、態度、道德都是我們所要培養的內容。無缺失人格的培養,也能很好的改善職業教育在人們心中的印象。
(三)社會保障層面機制的缺失
眾多的專業技術從業人員進行社會后,社會地位低下、資薪收入不高,國家對這些人的相關激勵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等等,都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完整的法律法規,很多企業工人工資高低往往與是否持有職業職能證收完全沒有關系,五險一金交納情況也很差,工人對提升自己的職能培訓沒什么興趣,這些原因直接造成職業教育事業不被社會所認可。
(四)資金層面投入的不足
受國情這個大環境的影響,中國整個教育界的資金投入,都存在一定的缺口,而職業教育,又是這當中的“貧困區”,只占整個教育行業資金投入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而且職業教育對外的融資渠道也相對有限,很難滿足發展的硬性需要,造成職業教育所必需的設備、基地、師資等投入,都遠遠無法滿足。
三、國家主管部門的扶持
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需要,建國以來,國家建立了相當大數量的一批職業院校:六十年代中葉,全國己有職中六萬多所、技校近三百所、中專一千二百多所;改革開放發以來,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體制改革開始了,國務院、勞動總局、教育部先后出臺了《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對教育框架進行了大幅調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取得了非凡的成績。新世紀以來,高校屢屢擴招,職業院校生源急劇減少,給業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企業用人難、學生就業也難這看似矛盾實則必然的奇異現象。為了打破這一尷尬局面,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實施科技興國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的就業再就業問題,職業教育再次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認可。
四、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前景
(一)辦學模式的改革
依托一些大型企業、院校以及社會機構,整合現有的資源,建立人才培訓、實訓基地。加速辦學模式的改革,推行學校企業“雙軌制”合作,工作學習實習相結合,校、企及行業都參與到其中來,充分的發揮各自的作用。讓學歷和職業證書合二為一,改變辦學理念,以發展需求為導向、以素質和技能為核心,培養新型的有用實用人才。
(二)增加資金投入
資金投入加大了,教育隊伍才會壯大,基礎能力才會加強。研究表明:每培養一個職業技術學生,所需要的成本是普通同級應試學生的二點五倍。
這些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在逐漸的增多,對這個行業也越來越重視。投入比例從零五年的不到百分之八,不到六年時間就上升到百分之十左右了。由于職業教育市場的巨大潛力,外資財團也紛紛加入為中國職業教育行業投資的行列。
(三)整合好資源平臺
好演員需要舞臺,好項目需要平臺。要發展好中國的職業教育,就得社會搭臺、政府引導、企業幫扶、教育唱戲。利用好社會資源,推動地域、區域間的聯合招生,變競爭為合作,相互之間資源共享、互補優劣、資源優化利用、實現合作共贏,提升整體的教育水平。
(四)營造好的環境
提高技能性從業人員的薪水、待遇,改善勞動環境,減少人員的流失。完善相關的聘任、激勵、勞動、社保等制度。讓從業者們得到應有的尊重與認識,整個社會達成了這種共識,職業教育才能真正的得到認可。
五、結束語
以國情和經濟發展為導向,職業教育才能充分健康的發展。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直接影響到國家的GDP,作為制造業人員的培訓基地,職業教育需要發展和鞏固。隨著經濟的增長,隨著發展模式的改革,職業教育迎來了發展的契機。
參考文獻:
[1]聶運剛.淺議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前景與問題[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1):00273.
[2]顧月琴,魏曉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困境及其發展趨勢[J].職教論壇, 2010(3):90-93.
[3]張繪.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督導評價的困境、內容和發展方向[J].職業技術教育, 2012, 33(22):39-43.
作者簡介:伍春艷(1977—),女,湖南衡陽人,本科,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