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方式的不斷改革,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文體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德智體美勞中首沖其要的一項,素質道德教育已成為現下學生發展的最基本要求,是學生“成人”立足社會、融于社會的必修課。在此,本文就體育德育進行簡要淺析。
關鍵詞:高中;體育德育;教學有效策略
思想德育一直以來都是各大高校教育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它作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是保證學生心理健康不偏激的必要條件。高中給學生上體育德育課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身體,緩解學生的壓力,更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合作互動性,磨練他們與人相處的技能。那么如何來幫助他們做到這些呢?這就需要老師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學生的狀態的實際情況來做出改變性指導教學。
一、了解體育德育重要性,為其做基礎備課
在以往的高中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和家長都更多的只注重文育,不太在乎體育德育。近年來很多高校被爆出校園暴力,問題學生等現象。這些現象足以證明現在的學生對道德思想的認識不夠深刻,不能夠正確理解和處理自身的矛盾和沖突。所以在進行文育時,體育德育也是不可忽視的。那如何才能使德育也深入人心呢?首先,老師應該從自身做起,先透徹了解體育德育的內容和其重要性,改變自己的思想模式,做到正確認識體育中的德育對學生的影響和幫助。其次要了解體育中的德育是學生與人和諧相處、立足于社會的基本保障。之后要提前做好備課,為教導學生道德思想做好準備。
二、游戲教學,德育培育
德育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品德教育,學生的一切發展都應該建立在這一基礎上。在體育課的時候,老師要先給學生普及一下體育中德育的內涵及重要性,逐步改變長久以來體育于他們的意義。之后便是要在游戲中讓他們自己感悟學習,明白德育的意義。比如中長跑,引體向上這些運動,都是需要極好的耐力的。老師可以在體育課的時候多加測試這些,一來是可以幫助他們提高身體素質,二來則是可以培養他們堅持不懈的意志力。這些優秀品質是德育的基本組成,也是教師德育教學的第一步。
除了這些培養個人品質的游戲測試外,德育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在大環境中學會與人和平友好的相處,避免發生一些讓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如在進行多人競賽時,學生之間常易產生摩擦,口角沖撞。這時候老師要及時到場,先緩和氣氛,然后問清楚原因,兩面勸解,以和諧為宗旨來處理。體現德育中的退讓之美。在發生受傷的情況時,老師要先對其傷部進行基本處理,然后讓學生或同伴送其去醫務室,避免矛盾激化。事后,老師要對其進行德育教育,讓他們能夠反思自己。學會與人和平相處,不過分爭名奪利、互幫互助、友愛他人。
三、舉行比賽,競爭學習
競技性教育對處于青春期的高中學生來說是非常不錯的教育方法。每年各個學校都會舉行春季和冬季兩季運動會。競技性的教育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效果也更好。如長跑比賽,需要學生有良好的毅力和在極累的情況下仍能正確評估自己的實力和競爭對手的清晰頭腦,這些可以讓他們在飛速奔跑的競爭中學會收斂、審時度勢;學會判斷利弊和合理控制自己對勝利的追求方法。每一次成功都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和不容懈怠、心存僥幸的認真付出。教師對這些在實踐中得來的德育教育要為學生做事后總結,加深他們的理解和印象。
四、基于做人,立于社會
體育中的德育看起來只是簡單的培育學生的精神品質道德。殊不知,這簡簡單單的思想教育其實是學生基于做人,立足于社會的基本條件。學校是小型的社會,在學校里學會做人,學好道德品質,就是為步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教師在給學生講這些的時候可以舉一些最近時間發生的有名的不良社會現象。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現象在班級開展素質課,讓學生自己探討和研究發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并進行假設如果自己發生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并如何理智解決。在這里教師要弘揚德育精神,教導他們“真、善、美”中國古老而又一直弘揚的。讓他們記住無論在何時善良是不可以被拋棄的,但與此同時在現下社會幫助人時還要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做聰明的善良人。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也是現下社會最突出的顯著問題——過度“匹夫有責”不可取。適時學會“事不關己,己不勞心”。在這里教師要尤其細心講解?!笆虏魂P己”的意思不是說別人的事情跟自己沒有關系,而是說,不要過分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一千個讀者一千個林黛玉,有同樣的思想是幸運而不是必然,中國德育思想中最出名的一項就是尊重他人,不刻意用一條尺桿衡量他人。告訴學生“事不關己,己不勞心”也是一種美德。對于他人的事情不過度跟風評論插手,正確看待他人事情,是德育課里很重要的思想。
五、結束語
德育教育,一直以來都應該是遠重于學問的,它不僅是每一個融于于社會,生活于世間的人的基本必修課,更是建立人們社會道德責任感的階梯?;诖?,本文以上是對高中體育德育的有效教學方案簡要淺析。
參考文獻:
[1]湯小兵.淺談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外企業家, 2012(06):118-119.
[2]張濤.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2(12):60-61.
作者簡介:張方穎,廈門市集美區樂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