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謠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最受普通百姓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用樸素、真摯的語言反映社會時事、民俗風情,更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符號,傳遞著民眾的意趣和情感。因此,民謠作為社會政治、經濟和民間生活的集中體現,民謠以其特有的傳達民間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方式一直被平民大眾以熱愛的態度接受著。近些年中國民謠強勢發展,無論國內外都有大量年輕人為中國現代民謠所吸引。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探討大陸民謠的發展歷程以及現代民謠的藝術特征,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的掌握現代民謠創作與表演下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校園民謠;獨立民謠;藝術特征
一、現代民謠的產生
(一)日本、臺灣民謠對大陸民謠的影響
民謠最早是以校園民謠的樣式出現在聽眾身邊,校園民謠的起源地可追溯到19世紀中期的日本。日本是校園民謠的起源地,但是校園民謠發展的高峰期卻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臺灣。但是當校園民謠在臺灣興起時,在當地被稱為校園歌曲或校園民歌,只是后期在大陸發展時,才形成了“校園民謠”的概念。臺灣校園民謠的產生把校園民謠這一音樂形式推向了輝煌。雖然日本的校園民謠和臺灣的校園民謠沒有繼承關系,但是都為大陸校園民謠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校園民謠在臺灣興起,并且發展迅猛。在1975年6月6日臺北中山堂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上,臺灣大學學生楊弦演唱了自己譜曲,以臺灣詩人余光中懷鄉的詩為詞的歌,而后有了專輯《因雨成歌》引起了當時青年人的強烈反響。當時在那場演唱會上一位名叫李雙澤的歌手拍案而起,喊出了“難道我們沒有自己的歌嗎”。從那以后,臺灣的校園歌曲佳作不斷,1974年到1980年間共產生了三百余首校園民謠,例如葉佳修的《外婆的澎湖灣》、《鄉間小路》,侯德健的《龍的傳人》,羅大佑的《童年》等等經典歌曲。
(二)原創音樂對民謠的影響
中國流行音樂自1986年新生代音樂創作人郭峰推出了《讓世界充滿愛》后走向成熟。而到80年代后期以崔健為代表的搖滾音樂的出現,不僅將流行音樂的發展向前推進了一步,也給當時的大學生帶來了全新的聽覺感受。崔健的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以其獨特的情緒性與反叛性迎合了那個時代大學生的個性追求,給校園民謠的創作帶來了個性解放的風骨與精神。甚至有人評論道,自崔健出現以后,大學校園才真正有了激進的吉他聲。總的來說,原創音樂的發展是校園歌曲由借鑒模仿真正走向自我張揚與解放的全新階段。
二、現代民謠類別
(一)校園民謠
臺灣校園民謠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歌詞文學氣息濃厚,喜歡描寫鄉土生活和狀寫自然景物,表達積極向上、樂觀自信和無憂無慮的情感,羅大佑的《童年》就是典型代表。民謠中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的鄉村田園畫卷,代表意象有“夕陽”“小路”“晚霞”“黃昏”等。代表作有《鄉間的小路》“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荷把鋤頭在肩上牧童的歌聲在蕩漾”。歌詞從表面上看就是一幅非常歡樂的鄉間圖,田園的美好伴著清脆的歌聲和歡快旋律讓人心曠神怡。描繪校園愛情的民謠就以《同桌的你》為例:這是首歌唱男女同桌情誼的歌曲,歌詞中把過去的回憶、現在的思念和對未來的展望交織在一起。“明天你是否會想起,昨天你寫的日記;明天你是否還惦記,曾經最愛哭的你”,以敘述的方式重現昨日的美好,這種直白質樸的表述反映了主人公內心無限的柔情。
(二)獨立民謠
經歷了三十多個春秋,校園歌曲的創作和演唱已逐漸衰落,網絡歌曲的火速蔓延正在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并主導者他們音樂世界。取而代之的現代獨立民謠,典型代表就是民謠歌手宋冬野的《董小姐》、《斑馬斑馬》。《董小姐》是一首簡單的歌,歌詞和旋律都很簡單,讓人容易記。有網友認為,樸實無華才是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董小姐》正是用簡單的方式契合了現代人的內心審美需求,網友將成功的原因歸結為,《董小姐》讓很多人浮躁的內心,一下子平靜了下來。又如《斑馬斑馬》歌詞傳達出單相思的痛苦和無奈,從而表達出歌者對繁華都市的現實感到失望與凄涼的情感,但是民謠音樂給予其慰藉,為心理的空虛留有一絲溫度。
三、當代民謠藝術特征
(一)歌詞質樸清新
歌詞是歌曲主題的載體,直接反映了創作者的思想和意圖。大陸校園民謠在質樸清新的歌詞創作上一脈相承,敘述著每個人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校園故事,這是引起聽眾情感共鳴的重要通道。大陸校園民謠的詞作者往往都是高校里的莘莘學子,他們的共通之處在于具有良好的文化教育背景,能夠很好地駕馭語言文字,他們在繼承民謠固有的語言風格的同時,又以自身較好的文化修養極大地提升了校園民謠的思想文化內涵。這些學生多數都是以校園生活和人際關系的體驗為源頭,以由此產生的生活情感為契機,以自身的文化背景為中介,以敘述和抒情為方式而進行歌詞的創作。在創作者主觀認知和校園環境氛圍的影響下,校園民謠的歌詞多體現質樸清新的風格。
(二)旋律簡明輕快
旋律是歌曲靈魂的傳遞者,是激發聽眾興趣,直擊人內心引起情感共鳴的關鍵。往往優美輕柔的民謠音樂會令人心情放松、沉迷其中,感受到民謠給你心靈上的慰藉,從而更好的表達出民謠創作的情感內涵。而如果是雜亂無章,尖銳混亂的旋律會令人產生逃避感、使人失去繼續欣賞音樂的興趣,所以民謠的旋律應當更為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心理特點與情感追求。當下無論是校園民謠還是獨立民謠在旋律的處理上都選擇簡明輕快的曲調風格,取代往日既繁瑣又冗長的旋律基調。產生這一旋律創作改變的原因表現是為了配合大陸校園民謠質樸清新的歌詞風格。因此,過于復雜和起伏的旋律不適合大陸校園民謠抒寫校園故事的主題,而簡明輕快的旋律恰好能反映莘莘學子殷切的人生希冀和真摯的同窗情誼,恰如其分地表達他們的思想和宣泄他們的情感,充分反映了大陸校園民謠最初的創作精神。
作者簡介:潘登偉(1996.08.23)男,籍貫:宜賓,學校:成都師范學院,專業: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