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全
摘要:現在,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的是串讀串講的方式,這種教學模式,教起來費時費力,學起來枯燥乏味,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狀況,而教學精細化是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手段。課堂教學精細化要求語文教師能回歸文本,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精當安排方法措施,關注文本細節和課堂細節,增強語文教學的效力和魅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精細化;有效性
怎樣才是有效的課堂教學?《現代教學設計論》指出:“它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學的效果,通常以學生的成績水準作為判斷的依據。二是教學的效率,以效果與學生的學習時間及教學的代價相比較而得出判斷。三是教學的吸引力,一般以學生對繼續學習的傾向性作出判斷,反映學生的學習意愿、動機、毅力等方面的態度情感。”①由此可見,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是既能吸引學生,又能讓學生學有所得,以有限的時間追求語文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語文新課標提出語文學科三個原則性任務:“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②具體地說,就是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這里既有比較單一的技能,也有理解、分析、鑒賞等綜合技能,要完成這樣重要而關鍵的任務,語文教學必須是精細化的。語文學科的性質也決定了只有細致入微才能達成有效的教學。對于依賴于課堂教學的學生來說,精細化的教學能夠讓學生便捷、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逐步積累知識和技能。
一、精心設計閱讀教學目標
精細化的語文教學,其教學目標必須要精。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的精細是相對于教學目標制定的粗泛化而言的。一般來說,一堂課的教學目標設置不宜過多過大,因為課堂的容量和時間畢竟有限,提高課堂效益要在課前下足功夫。教師只有在課前認真細致地解讀教材,才能提取出文本蘊含的真知識和真能力,區別主要知識、能力目標和次要知識、更主要的是將最有價值的語文知識和能力觸發點,從眾多的信息中 提煉出來,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增強語文教學的魅力。精細化的閱讀教學目標的確立可以考慮從調動語文學習興趣、激活語文教學思維、完成一個語文知識和能力目標出發,既強調一課一得,也追求一課多得。
以《蟬》為例,作為七年級第一單元的課文,在起始階段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中學語文的每一篇課文都各具特色,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但同時各篇課文涉及到的知識是方方面面的,有時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所以教師必須抓住主線,刪繁就簡,進行統籌安排。要求學生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系生活體驗,想想人生大問題可以說是七年級第一單元每篇課文都著力完成的教學目標。而《蟬》這篇課文與本單元其他課文相比又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作者小思慣常以清新的筆調借由細微之物抒寫哲理。基于對文本的反復研讀,該課的教學目標如下: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清柔流暢的語言;了解先抑后揚、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對比探究閱讀,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命。有了這樣細致入微、提綱挈領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時就能層層深入、水到渠成了。其中知識與能力目標要求了解“先抑后揚”的寫法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技能。因為有在確定教學目標前對文本的細致解讀,心中有了關于這堂課的預設,在實際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步步操作明確、具體、到位,技能的形成就顯得輕而易舉。正是精細的教學目標,讓閱讀教學更實在、更高效。
二、精準選擇閱讀教學切入點
精細化的語文閱讀教學,選擇教學的切入點要精準。細化是深化,而不是繁瑣化。精細化的語文閱讀教學,在精選教學目標后,再以精要的手段去達成這個目標,最終對學生產生深遠或深厚的影響,能夠做到 這樣,語文教學就必然會產生巨大的魅力。教學時,教師可以以較小的切入點入手,通過簡易的途徑達成深遠的影響,充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要善于從課文的實際出發,從小處著眼,在課文中尋找、發現、提煉出語言表達的某個技巧來進行教學,然后逐步升華。
例如教學《唐雎不辱使命》時,我抓住文章以精彩對話塑造人物這個點,主要設計了如下問題:(1)本文主要寫了誰與誰的對話?他們進行了幾次對話?分別圍繞什么話題進行針鋒相對斗爭的?(2)通過對話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怎樣的性格?(3)探究唐雎這位外交家究說話的技巧,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通過學習,學生感受到唐雎凜然不可侵犯的獨立人格和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精準的切入點讓學生對人物有了深刻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為唐雎起網名、寫頒獎詞這兩個拓展練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意思維,又顯得情趣盎然。由切入點鋪就的精細的教學途徑,像一條簡明的路,引領學生進入五彩斑斕的語文勝境。
三、積極引領文本細讀
精細化的語文閱讀教學,要充分關注文本細節。文本細節是文本打動人的精魂所在,葉圣陶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就告訴我們在細讀文本時,不能忽視每個字、每個詞,教師要引領學生走到文字的背后,讀出每個字詞后面的意蘊和味道,揣摩作者的用意。教師在教學前要對文本作深入細致的鉆研,把文本了然于胸,并不是以此代替學生的閱讀,而是 為帶領學生進行細讀作準備。“閱讀的主體是學生,細讀指向言語”。③要進行有效的文本閱讀,明確學生是閱讀的主體這一點尤為關鍵。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細節,激勵、期待學生主動細讀、熱愛細讀,走入文字營造的情境,進入作者的思想,實現自我與文本的深度對話。唯有如此,學生的閱讀素養才能在細讀活動中得到快速提高。
《散步》一文雖然平淡淺近,但細細尋找,慢慢品味,就會發現其情深、意濃、味厚。沉入文本,就能發現文中的景物暗藏玄機,作者一再說春天來得太遲,暗示著“我”對母親的關心。至于那春天氣息濃郁的描寫不正是對生命的禮贊嗎?而文章的開頭“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句話含義雋永,很值得咀嚼。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圍繞這句話設置這樣的疑問:寫文章一般要刪繁就簡,如寫成“我們全家在田野散步”不是更簡潔嗎,可作者為何要這樣寫呢?然后組織學生對文本進行細讀、研討,體會文中充滿親人之間摯愛之情的句子。這樣既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苦心,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又讓學生理解了文本主旨,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四、悉心關注課堂生成
精細化的語文閱讀教學,同樣關注課堂細節。閱讀教學的目標是預設性的,但目標的完成常常要受課堂教學實踐的制約。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隨著閱讀的深入,思維的延伸,學生對文本常常會有獨到的見解、新鮮的體會、另類的質疑、意外的收獲。所以教學精細化目標的高效生成,教師必須充分考慮課堂條件的變化,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權利,充分照應學生文本閱讀的多元反應,隨時作適度調整。
例如,在《白兔和月亮》教學中通過對白兔擁有月亮之后緊張不安心理的剖析,大部分學生認識到:擁有巨大的利益并非好事,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放棄月亮是明智之舉。也有些學生反對這個觀點,他們認為關鍵在于調整心態,如果白兔能以平常心對待,不僅不會勾起得失之患,還能獲得更多的情趣。學生們把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融入文本解讀中讓人欣喜,我充分肯定了這兩種迥異的見解。精細化的課堂讓語文呈現出多元的、豐富多彩的狀態,學生從不同角度領會了文本的含義,從而把他們的思維引向更廣闊的天地,這樣課堂效率也就更高了。
綜上所述,精細化的閱讀教學其實質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回歸文本,注重落實語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有效性,強化語文知識的落實和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當然精細化的語文教學 要注意一種科學的精神,絕不能把“細”理解為瑣細,更不能因此去鉆牛角尖。細的目的,是精確地把握文本的真實內涵,把學生最需要、最能接受的東西呈現出來。由此可見,精細化的語文閱讀教學讓語文知識更有情味了,教師和學生自身的潛在魅力也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精細化的語文閱讀教學讓學生充分品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促使他們向更高層級的語文能力水平去追求;精細化的語文教學增強了師生的責任意識,促使教師帶動學生的良好機制的形成。只有精心、精細才能出精品,才能穩步提升,真正促成語文課堂的高效務實。
參考文獻:
[1]盛群力,李志強,褚獻華.現代教學設計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