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君
摘要:古詩文經典誦讀對中職語文教學有著特殊的意義。它能有效的增加語言積累,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內外于心外化于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文化自信。
關鍵詞:古詩文;誦讀;語文教學;中職教育
我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賢的經典為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外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我國能成為世界上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一直貫穿于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歷程。其中的古詩文經典,向來以文辭優美、體裁圓熟、風格多樣、意蘊深邃深受人們喜愛。
中職學校的學生審美素養和文化素養都偏低,這和經典誦讀不足有很大關系,其中又以古詩文經典誦讀更甚,由于時代距離和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無法理解語言和情感。學生誦讀經典少了,就無法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修身養性,養成良好的品行,形成獨立的人格,中職生的德育工作開展難上加難。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古詩文經典誦讀,促使學生提高文化素養、夯實文化底蘊、樹立文化自信。
一、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現狀分析
(一)問題與現狀
中職學生文言基礎相對薄弱,古詩文理解和鑒賞能力尤其弱,普遍文言素養較差,學生經典誦讀活動沒有蔚然成風,學生、學校對語文課重視程度的不夠,這些都阻礙了中職語文向更高層次的發展,也影響了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于是,常見的中職語文古詩文課堂變成了教師侃侃談、學生死記硬背(不愿意并且背不會)的“填鴨式”教學活動,課堂氛圍死氣沉沉、毫無文學性,學生反應昏昏欲睡、毫無積極性,沒有理解死記硬背導致記憶不牢、背誦默寫認識混亂張冠李戴、背誦默寫方法單一、背誦默寫成效難以保持。長此以往惡性循環,導致學生對語文整個學科的排斥和反感。
(二)解決途徑的思考
如何將昏昏欲睡的語文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將學生對語文課的反感變為喜愛,誦讀教學這一傳統的教學手段值得關注。誦讀教學自古以來就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手段。朱自清先生說:“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的時候先由教師范讀,后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習著讀,有時還要背誦。”不少專家也認為語文學習主要不是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語文感覺的積淀,是一個“悟”的過程。
二、古詩文經典誦讀在教學中的實踐與收獲
(一)反復誦讀中增加語言積累
國家規劃的中職語文新教材和初高中語文教材一個顯著的區別,即古詩文教育教學的重點更多放在欣賞上,通過誦讀,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和感悟,增加語言積累,陶冶情操。根壯才能葉茂,加強誦讀反復誦讀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說明了積累的量和寫作能力提高的關系,“萬卷”“三百”都說明了量,而“下筆有神”“作詩會吟”都說明了質。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學課堂學生反饋效果較差,能夠全文熟背的屈指可數,成為古詩文教學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筆者在學生自習疏通語音和文意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理解《勸學》中學習的道理、意義和方法,意思弄通了,道理說明白了,再讓學生分段進行誦讀,以分析一篇議論文的形式從重要性和方法論兩個層次對文章進行分解,學生再反復誦讀,每天早自習堅持誦讀,直至熟練背誦,在此階段,讓學生練習以“學習”“堅持”“積累”等為話題的議論文大綱寫作,引導學生學會將文章中“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語句用于論證自己的觀點,增強說理性和說服力,充實文章內涵底蘊。
(二)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人生觀
正如孔子所說“不學詩,無以言”。中華傳統經典誦讀有獨特的“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的功效,是影響學生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誦讀經典古詩文的氛圍中,不知不覺感受國學文化的熏陶,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內化于心中提升文化素養 外化于行中樹立文化自信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強國是中職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性格,成為廣大中華兒女最廣泛的“集體無意識”。古詩文經典誦讀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喚起這種“集體無意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語言之所以能打動人,關鍵是它能夠給人充分的想象空間,我們在誦讀的時候應該鼓勵學生去聯想和想象,去聯想文中的人物心境、優美場景等。誦讀過程本身就是充滿美感的,它讓學生在古詩文這種最凝練的語言文字藝術表達中發現美,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詩文中的形象上產生審美的共鳴,內化于心,借助想象對美的事物進行再創造,從而提高審美能力,領略語文的魅力,進而去踐行,外化于行。
《將進酒》是唐代詩人李白家喻戶曉的名篇,堪稱盛唐精神的代表,通過名家范讀、教師指導誦讀和學生分組誦讀、配樂誦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感知文章慷慨瀟灑、感情奔放、大氣磅礴的風格,李白雖然被貶遭人排擠那又如何,照樣吶喊出“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的憤激之辭,洋溢著雖悲憤但不沉淪的人生豪情,這是自信的、自豪的、開放的、開拓的、創造的、創業的“盛唐精神”。
花開朵朵淡墨痕,春風化雨潤萬物,通過堅持誦讀經典古詩文,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學生的血液里,筆者要求學生會讀的,跟著學生一起讀,要求學生背誦的,也和學生一起背誦,這樣相互比賽,其樂融融,既和諧了師生關系,為學生樹立了榜樣,又觸發了學生的誦讀興趣,更提升了學生的文化底蘊和道德修養。腹有詩書氣自華,以經典古詩文為載體的人文精神,正以誦讀的形式散發著魅力,中職語文課堂變了模樣,經典古詩文的誦讀教學深受學生喜愛。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石佩雯.談談朗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楊樹芳.經典誦讀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新校園旬刊,2017(8).
[4]榮華.中華傳統經典誦讀在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都市家教月刊,2015(4).
[5]李建強.中外散文名篇鑒賞辭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
[6][清]衡塘退士編 趙昌平解.唐詩三百首全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