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森 王虎鎮
摘要:職業院校招生方式多樣化的改革變化,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專業實際,面對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職業院校開展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行業企業輸送高技能型人才。本文就職業院校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的特色、訂單合作及成效進行了研究,具有一定意義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職業院校;訂單式;人才培養
目前,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因此,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應逐步適應社會需要,強化自己的優勢,向社會輸送應用型、技術型人才作為主要的培養目標。面對逐年遞增的就業壓力,教育部提出把“訂單式”培養作為職業院校的就業有效途徑,在學生入校時,即定下了其未來的就業崗位,滿足了產學研結合的職業發展道路,也是職業院校有效提高就業率的捷徑。
一、訂單式特色培養,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企業、學生簽訂用人訂單,通過工學交替的培養方式,在教學、技能培訓等方面合作,使學生在入校時已經作為企業人,學習企業的文化和技術,在畢業后直接到用人單位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按照企業的要求培養人才,企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在教學內容中融入企業文化。同時,企業為合作院校提供對口培養所需要的場地和設備投資,接受學生頂崗和輪崗實習,逐步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1.校企共簽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
“訂單”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它要求校企雙方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通過簽訂用人協議,形成一種法定的委托培養關系。通過簽訂用人和人才培養的“訂單”,明確校企雙方職責,學校保證按照企業需求培養人才,企業保證錄用合格人才。
2.校企共定專業培養計劃
企業與學校協商,共同制定培養計劃:計劃分為公共基礎課、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術課三大塊,企業文化作為必修課融入到公共基礎課;職業技能鑒定、技術規范、工作流程等內容融入到職業技術課,計劃中增加了一定時間的生產實習。
3.校企共享教育資源
一是實訓資源共享。“訂單”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必須針對企業具體的工作崗位,學生到企業實際崗位見習。二是師資資源共享。企業選撥的能工巧匠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參與教學,教授與崗位能力相關的課程。學校教師則參與企業實際的生產及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綜合素質。
4.校企共管教學過程
圍繞“訂單”教育各主要教學環節,校企共同制定培養質量考核標準,加強過程監控。學校在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教學計劃按企業生產規律來制定,學校安排學生參與到企業生產一線,企業師傅對學生們進行有效的專項技能指導。
三、“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成效
訂單培養實質上是行業企業為學校解決了“三大難題”,即專業招生困難,實習場地不足,實訓老師缺乏。實現了“三個對接”,即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對接、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對接、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對接。
1.企業發展有人才
通過訂單培養方式,緩改了企業生產一線人力資源不足的現狀,也為企業發展儲備了人才資源。“訂單”班學生的優秀素質和良好表現,贏得了企業的好評,為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可觀的經濟效益。
2.專業招生有生源
“訂單”班學生的良好表現堅定了企業與學校合作的信心,專業招生人數也逐年增加,“出口”暢通帶動了“進口”旺盛。
3.學生就業有崗位
“訂單培養”實質上是“準就業”,把在校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崗位,既完成了實訓教學環節又實現了由“在校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身份轉換,實現了“零距離”上崗。
四、結語
職業院校訂單式人才培養一切服務于企業崗位的需求,在教學、研究、技能培養、生產環節培訓等各個方面,與企業共同培育,達到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以確保培養出企業實用性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靜.校企合作推行人才“訂單培養”[N].南寧日報,2007.
[2]梁凌潔.論高職“一對一訂單式”培養的缺陷及對策[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