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晴
摘要:伴隨著社會治理體制的不斷創新,社會組織以其獨特的非營利性、志愿性和服務性彌補了公共領域的“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在社區治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仍不可避免地仍面臨諸多現實困境,如何有效提升其治理能力和效果,成為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關鍵詞:社會組織;社區治理;問題;建議
1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相關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社區治理模式不斷完善,其規模和數量在不斷擴大,提供服務的領域也在不斷地拓寬。從民政部網站的相關統計來看,截止2016年底,全國合法社會組織達70.2萬個,相比上年增長6.0%,共有各類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38.6萬個,社會組織在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公共服務、反映居民訴求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認的是,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工作還處于試驗探索階段,在各個層面上還面臨很多現實問題。
1.1相關法律法規制度不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有關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普遍存在立法層面不高、內容不完善、配套性不好和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這些社會組織合法化地位受到質疑,這也使得社會組織公信力缺失,民眾對其信任度普遍不高?,F有的一些法律法規對社會組織普遍存在“嚴進寬管”,特別在社會組織注冊資金和成員人數方面,登記條件要求過高,審批程序嚴格,監管卻長期處于一種缺失的狀態。依法登記是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門檻,而對于我國現有的大多數基層社會組織來說,要達到法律法規所要求的資格是很難的。
1.2社會組織自身發展水平不足
我國社會組織發展較西方國家來說,起步較晚,相關規章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夠健全,自我生存與發展能力薄弱。在資金籌措方面,目前我國社區社會組織資金大多來源于會員費以及少量的政府財政撥款。只有極少數社會組織能夠獲得較為穩定的政府財政撥款,對于基層社區社會組織來說,其資金更是面臨著嚴重的缺口。和發達國家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以及公益傳統相比,我國在這些方面的發展還比較薄弱,社區社會組織還沒有真正納入政府福利體系之內。在專業人才方面,隨著近年來地方政府對專業社區工作者培育力度的加大,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進入了社區社會組織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員隊伍的素質。但從總體上來看社區社會組織成員以兼職人員為主,他們普遍平均文化水平偏低、專業性不強,社會組織人員的素質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社會組織自身方面的發展不足,使得社會組織的工作難免陷于經常性的困境中[1]。
1.3社會組織缺乏獨立性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社會組織的“行政化”管理問題突出。一方面,社區社會組織的領導大多由政府認命或者由政府機關中的人員兼任,社區社會組織往往被看作是基層政府的延伸及其附屬物,社會組織自身的管理體制往往成為一種擺設。另一方面,政府對其登記注冊標準的嚴格限制,使得社會組織獲得法律地位必須要征得政府的同意和認可。政府得天獨厚的壟斷資源地位,使得社會組織所能掌控的社會資源十分地有限。社會組織應有的自治性和獨立性明顯不足,導致其發展長期處于一種畸形的狀態,自治能力較為低下。
1.4社區居民參與基礎比較薄弱
社區居民是社區社會組織的真正主人,居民的積極參與會大大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社區社會組織忙于處理行政性事務,導致居民更傾向于認為社會組織是政府機關的附屬單位[2],居民對其缺乏認同感,其作用和影響更是沒有被居民充分認可,居民參與度普遍不高。同時參與社區社會組織的平臺和相關程序還不規范,社區居民難以參與社區運作的相關事務中去。目前雖然大多數社區社會組織都會有一定數量社區居民志愿者,但相對于它實際需求來說,目前志愿者的數量是遠遠不夠的。這些情況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區社會組織的發展及其具體功能的發揮。
2提升社會組織社區治理能力的建議
2.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進社會組織合法化
盡快出臺社會組織基本法,對社會組織的登記、準入、監管、評估、退出等方面進行規范和引導,保障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合法地位,使其沿著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發展。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立法經驗,制定出符合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法。
2.2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社會組織的管理
首先,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大對社會組織的財政支持力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為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資金,同時引導和鼓勵企業家對社區社會組織進行社會捐贈。其次,政府對社會組織規模、人員、場地和資金方面進行松綁,降低其準入“門檻”,把重點轉為其登記后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對于那些規模小的和影響力有限的社會組織可直接在社區居委會進行備案登記。再者,優化和改善社區治理環境,培育和孵化大量專業化社會組織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
2.3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社會組織自主性
轉變政府職能首先就意味著政府不再是一味的社會資源的壟斷者,更多的是社會資源的提供者,社會組織成為參與社區治理中的獨立單位。同時轉變政府職能也意味著政府角色的功能定位將從管理主導型向公共服務主導型轉變,這個轉型需要一定的過程,但是對社區治理的發展方向來說,無疑是非常有利的。
2.4激發居民參與意愿,提高社會組織參與度
建立居民參與社區社會組織的長效機制。首先通過廣泛的社會宣傳,吸引居民參與到活動中來,加深與居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其次制定規范詳細參與程序,構建多方位的居民參與渠道與平臺。再者建立良好的參與激勵機制,對參與居民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吸引更多的居民加入到志愿者服務隊伍中去。
3結語
我國的“城鄉一體化”進程正在不斷推進,城中村改造項目也在不斷進行,這為新型社區治理的推動創造了實踐的條件。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有著“基層群眾自治”的優勢,勢必會成為未來社區治理中重要的一環。當今的社區社會組織治理制度還不夠明確和完善,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未來的社區治理過程中,要發揮各主體的治理優勢,才能很好地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真正地造福社區區民。
參考文獻:
[1]潘超.我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研究[D].蘇州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