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檢測的目的主要是測查“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所獲得的、以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為核心的語文素養水平”,為改進學校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育質量提供參照;為進一步改進語文課程設計提供必要的依據。在教學質量監測背景下如何做到教學與命題有效合一,下面談談我的心得體會。
關鍵詞:教學;質量;命題
一、 精準解讀教材的目標點——明確教什么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閱讀教學中要緊緊圍繞文本內容與語言形式進行教學,要真正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啟迪方法,潛心閱讀。
(一) 關注句段,學習概括
學習概括是學生在閱讀課文中進行語言組織、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之一,是指導學生進行理解性學習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只關注到篇章、大段的概括。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普羅米修斯》一課時,教師都能引導學生關注到課文主要講了四件事:拿取火種,謝絕求情,遭受懲罰,終獲自由。老師們在教學“遭受懲罰”這兩段時,會想很多辦法,比如:創設情境,有感情地朗讀,讀完后讓學生說感受,有什么說什么。導致說的時間太多了,語言運用,理解性的學習太少了。那么怎樣指導學生進行理解性的學習呢?我認為可以讓學生讀完第六自然段后用一個字概括這段話的主要內容,學生說“鎖”;再讓學生用兩個字概括這段話內容,學生可能說“死鎖”;接著讓學生用四個字概括,學生可能說“死死地鎖”,也可能說“死鎖懸崖”。這兩個詞哪個好呢?引導學生比較發現“死死地鎖”只是一個意思,“死鎖懸崖”表達了兩個意思,得出第二個概括得比較好。若用兩個四字詞呢?學生可能會說“死死地鎖,不能動彈”“死鎖懸崖,風吹雨淋”,比較發現第二個更好,因為包含了四個意思,而“死鎖懸崖,遭受痛苦”則概括得更全面……這樣的過程就是語言概括能力訓練,通過引導學生比較鑒別就是語言運用。
(二) 捕捉信息,梳理要點
教學教的是閱讀理解,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自然之道》這課之后,很多學生不理解自然之道是什么?這里的“道”就是規律,法則,我們有沒有見過什么自然之道?有,比如昨天睡覺,今天醒來。教學這課時,要教給學生找到內容,概括信息的能力。這課可以抓住幾個問題:誰的自然之道,課文講的自然之道是怎樣的?找到內容,進行概括。幼龜離巢去大海,有什么自然之道?首先,學生讀課文,畫出相關句子“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幼龜便可能成為肉食鳥的美食。”從這段話概括出,“過沙灘,有危險”。學生繼續讀課文后,得出:過沙灘,有危險,先偵查,遇險——返回,安全——出行。這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的內容分布在課文的不同地方,引導學生找到后朗讀,思考,概括。教材里有些有價值,值得思考的,比如“企圖”。企圖是什么意思呢?你認為能不能拉出去?學生聯系上下文得出不能拉出去。因為做偵察兵的都是比較強壯的,何況若拉出去了,其他的幼龜也會跟著出去,跟人把它抱出去性質是一樣的。這就是有價值,值得思考的東西,應緊緊把握引導,讓學生在思辨中梳理信息。自然之道是如何違背?后果怎樣?學生在讀文中學習概括,得出“救龜:誤導——群出——被食”。學生在學習捕捉信息后,達到融會貫通??疾鞂W生的閱讀能力,要把文本中不同的信息連接起來。
(三) 著眼關鍵,會抓要點
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燕子專列》這課時,講燕子遇到什么麻煩時,大部分老師讓學生讀出來,不管讀得好不好,都會認為讀得挺棒的,這樣的語文教學效率是很低的。如何教呢,可以讓學生找出描寫麻煩的句子,然后找到關鍵的詞語:氣溫驟降、昆蟲凍死、長途跋涉、非常疲憊、饑寒交迫、瀕臨死亡。這樣學生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概括。然后還可以繼續追問,若用一個詞來概括會是——瀕臨死亡;兩個詞——氣溫驟降、瀕臨死亡;三個詞——氣溫驟降、饑寒交迫、瀕臨死亡。通過增加或者減少詞語訓練,就是考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樣的教學就有思考價值。教學中,老師喜歡讓學生說:你想對人們說什么?學生大部分說:謝謝你……學生言不由衷。還有比如“怎么呼吁”?請同學們為政府寫一篇廣播稿。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抓住當時的情況,政府的決定,采取的行動這三方面的要點來說。學生就會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二、 實施教學的探究點——明確怎么教
平時教學的時候,應抓住幾個點來教。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一課第一二自然段,這是篇寫景的文章,應重點引導學生讀出畫面內容。首先,應引導學生分析出第一段話講了瓜架、瓜藤、瓜果。然后,抓住第一段最后一句,指導學生品味出采用的是對比手法,強調的是我對鄉村的喜愛之情。第二段應抓住三點來教學:第一,有三句話,每句話講了一種景物,分別是花、竹、筍。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你會怎么概括?第二,“樸素中帶著華麗”你是怎么理解的?第三,“探”字的巧妙之處。
三、 精心琢磨考試的設題點——明確怎么考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以教材為基本點,把考查知識轉化為檢查學生學習能力為主要目的。通過以上的教學訓練后,我們就可以設置教與考有機相連的發展性閱讀題來考查學生,為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創新靈感的閃現、將來的可持續發展搭建一個舞臺和構建一個平臺。同時,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
《鄉下人家》
1. 課文第一自然段所寫景物最合適的一項是( )
A. 南瓜、青瓜、紅瓜 B. 瓜架、瓜藤、瓜果
C. 瓜架、石獅、旗桿D. 青紅的瓜、石獅、旗桿
(抓住景物、要點)
2. 下面選項符合課文第一自然段意思的是( )
A. 鄉下的風景比城里美
B. 城里的風景比鄉下美
C. 石獅、旗桿比鄉下的風景更貴重
D. 作者心目中鄉下風景比城里的更美
(學習表達)
3. 給第二自然段作概括,最完美的一項是( )
A. 花開,綠竹,春筍
B. 花開,竹,綠筍探頭
C. 鮮花綻放,綠竹成陰,春筍探頭
D. 花幾株,竹幾枝,筍幾根
(語義概括)
4. “樸素中顯出幾分華麗”,下面對樸素理解不合適是一項是( )
A. 沒有精致的花池花盆B. 沒有精巧的造型
C. 長得比較一般D. 沒有刻意的修剪——(含義理解)
5. 最能把春筍生長當作人來寫活的一項是( )
A. 春筍探頭B. 春筍破土
C. 雨后春筍D. 春筍鮮嫩——(概括、修辭)
四、 精確捕捉反饋的改進點——明確怎么評
學生的錯題反饋是教師教學效果的反饋,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折射,有效的講評對促進學生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的提升作用是巨大的。如《鄉下人家》:第1和第2題,錯誤的原因在于對畫面內容把握不準,即實物與聯想沒有正確區分。應重點引導學生比較發現。第3題不僅考查學生概括畫面內容,還訓練學生用恰當的詞語表達,通過讓學生比較分析每組詞的詞性、結構,使學生在實踐、比較、品味中理解和運用語言,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作者簡介:黃梅發,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長汀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