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體制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難度不斷加大。高中歷史教師以促進學生發展作為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中歷史教師必須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史料實證素養對學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認識到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性,優化傳統的教學課堂。本文將具體探討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史料實證素養;高中歷史;教學
一、 引言
史料實證素養是高中學生歷史學習的必備素養之一,所謂的史料實證,就是對歷史材料進行確認,判斷歷史材料的正確性。學生只有具備史料實證素養,才能對歷史進行檢驗,對史事進行評價。我國的教學體制不斷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關注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而史料實證素養正是歷史教學核心素養之一。為了提高歷史教學效率,更新歷史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注重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
二、 史料實證素養的重要作用
(一) 重現歷史事實
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學生經常會面臨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脫軌的問題。歷史教材中的內容大多發生在過去,具有不可復原的特征。想要對歷史事實進行重現,必須獲取與歷史相關的材料,對歷史事實進行補充。實證方法以各種歷史材料作為基礎,通過對歷史材料進行分析,可以重現歷史事實,讓學生走進歷史、見證歷史、認識歷史。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史料實證方法至為關鍵,如果沒有應用這種方法,歷史學習就會成為無本之木。
(二) 深化歷史認知
由于歷史事實無法恢復,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相對弱化。在閱讀教材內容時,學生只能對歷史進行想象,而無法對歷史事實進行解釋。史料實證為歷史理解提供了新方法,可以對歷史事實進行合理解釋。在史料實證方法的作用下,學生可以把握歷史知識的內涵,對歷史知識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自覺投入到歷史學習之中。
(三) 優化歷史評價
站在不同角度對歷史進行評價,會得出不同的評價結論。在對歷史意義進行評價時,應該閱讀與歷史知識相關的史料,讓歷史事實更加完整。史料實證方法是歷史評價的依托,如果忽視了史料實證方法的重要性,就會使歷史事實失去真實性。因此在學習歷史知識時,必須不斷增強史料實證素養,對歷史做出客觀中肯的評價。
三、 史料實證素養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
(一) 進行學習延伸
僅僅把教學放在課堂上,會阻礙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影響教學空間的拓展。為了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理念,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以課本內容作為主要的學習依據,沒有形成獨立判斷的歷史價值觀,致使理論分析不足,歷史素養難以提升。很多歷史問題都有重復思考的價值,以歷史人物分析為例,教材上關于歷史人物的描述比較少,學生必須挖掘更多的史料內容,對歷史人物進行科學評價。以歷史事實為例,很多歷史事實在當時具有先進性,在當今社會卻有局限性,學生需要提升自己的史料實證素養,對歷史事實重新認識。
比如,教師在對洪秀全這個人物進行評價時,應該綜合應用課本教學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革命,延緩了中國的殖民化進程,抵御了列強的侵略,體現了華夏兒女的不屈精神。洪秀全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者,實現了封建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打擊了國外列強,鼓舞了國人的士氣。但事實上,洪秀全這個人物具有多面性特征,并不能根據太平天國運動的意義對洪秀全進行單一評價。根據歷史材料記載,洪秀全在定都南京后搶占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并將眾多美女納入麾下。他不允許百姓結婚,為了一己私利濫殺無辜,成為一個驕奢淫逸之人。為了對洪秀全做出科學評價,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多元的歷史材料,讓學生自主培養史料實證素養。
(二) 豐富教學內容
與高中階段的其他學科相比,歷史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高中歷史蘊含的知識較多,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也相對較多。另一方面,高中歷史的教材中敘述的歷史事件較多,加大了學生歷史理解的難度。很多學生沒有采用史料實證方法,對歷史知識進行自主調研,致使實證素材分析不足,學生無法得到科學的歷史結論。為了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豐富教學內容,挖掘互聯網中的海量教學資源,補充學生的史料知識庫。
比如,教師在講古代商業發展知識時,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高中歷史教材偏重唐朝、元朝的經濟發展情況,對唐朝經濟和元朝經濟發展進行了細致論述。值得注意的是,高中歷史教材對兩宋和明清時期的商業情況沒有進行過多敘述,只是傳遞了兩宋明清經濟繁榮這一觀念。在歷史材料缺乏的情況下,學生并不能對歷史知識進行全面把握,經常出現知識遺忘和知識混淆的問題。為了幫助學生進行記憶,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不斷豐富,在教學課堂上增加歷史地圖方面的材料、歷史戰爭方面的材料以及人物評價方面的材料,逐步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三) 進行實證剖析
史料實證素養培養需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統一起來。很多教師忽視了實證訓練的重要性,沒有讓學生根據史料自主展開歷史分析,致使理論和實踐相脫節,影響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吸收。為了避免出現上述問題,教師應該傳授給學生基礎的史料實證方法,讓學生開展實證剖析。
比如,教師在講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時,應該從正面和負面角度展開評價。歷史書上主要為學生論述了辛亥革命的積極意義,而沒有論述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歷史事件評價的材料,如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幻想得到帝國主義支持的歷史材料、辛亥革命沒有形成徹底反封建綱領的歷史材料等等,以此讓學生對辛亥革命進行科學評價。
四、 結論
綜上所述,教學體制不斷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高中歷史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了實現教學大綱目標,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參考文獻:
[1] 王世臣.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方略初探[J].新課程·下旬,2017(5):194.
[2] 王建玲.關注史料教學提升學科素養——以“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為例[J].教書育人(校長參考),2018(1):78.
[3] 陳藝虹.從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角度談導學案的編寫與使用[J].教育界,2017(10):26-27.
作者簡介:李玉彬,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廣西柳州市鋼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