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一戰略目標對教育的影響與需求將是全方位的。舊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不能適應社會人才培養的需要,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教育 影響與需求
從我國實際經濟生活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目標,以創新為戰略支撐,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構建開放型經濟為動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決定中國中長期的經濟發展,而且將對世界經濟增長和全球經濟治理格局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一、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把經濟建設的主要精力聚焦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新時代的務實選擇。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階段性特點,是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1、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時代性變化決定了國家的發展戰略。
2、進入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進入新時代,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發展要解決的問題發生重大變化,在繼續保持生產力一定發展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更加注重“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3、新時代發展內涵得到提升和拓展。新時代的發展要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需要走向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要以增進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為目標。在以高質量發展為重要目標的新時代,過去40年來行之有效的增長邏輯、增長方式、增長動力、增長結構等都將得到重構和升級,現代化經濟體系最終將體現為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企業效益不斷提升、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等方面。
二、高質量發展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傳統人才培養理念模式方法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
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人才支撐,高質量人才需要高質量的教育支撐,而高質量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支撐,高質量的教師需要與時俱進,需要自我更新,需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
高質量發展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使我國原有教育體系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時代所需要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面臨嚴峻挑戰。學生普遍缺乏創新的能力,難以培養出大師級和大家級的人才,更難以回答“錢學森之問”。
傳統的教學基本是以“教”為中心,以課堂、教材、教師為中心,教學形式、手段單一,傳送課本知識是唯一目的,片面強調知識的灌輸,學生沒有興趣,抬頭率不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沒有得到培養;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尊重;考試以知識的簡單記憶為主,缺乏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總體而言,就是三個方面的缺乏:一是缺乏“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僅注重基本知識和理論的傳授,缺乏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品德的培養,給學生的感覺是假、大、空,不接地氣;二是缺乏師生的互動交流,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無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三是教學方法落后,教師一本教材,一個課件,一套說詞,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這就導致教學效果不好,學生或者逃課,或者拒絕聽課,更談不上入耳、入腦、入心、入行。
革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模式和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成為當務之急。而要調動學生興趣,就必須讀懂學生,教研學情,搞清楚學生所思,所需,所求。著力喚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其獨立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能力。
三、對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和重構
大學教育的重點體現在人格的養成、思維的訓練及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大學教育的目標體現在素養的提升、能力的鍛煉及知識的掌握上。如果教育重點和教學目標沒有實現,那教學就成了無用功。為此,必須革新傳統教學理念,調整傳統教學模式,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
首先是教學理念的革新。我國的傳統教學認為,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從該基本理念看,學生被冷落在被動的狀態中,雖然在不同時代,不同階段,曾各有側重,但均未走出一條由單一性的“知識型”教學轉向關注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從而培養學生適應將來社會的能力上。高質量發展需要學生適應將來社會的能力。因此,必須確立自學能力優于獲取知識,;發展智慧優于知識積累;如何做人和思考優于傳播知識的教學理念。基于此,教育應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師生的互動、平等交流,平等相處。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和構建者,教育需要變革傳統教學理念中不適合現代教育發展中的不合理因素,變單向傳送向師生互動裝變,形成民主、平等、開放的教學氛圍。
其次是教學模式的調整。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建立在豐富的教學經驗基礎上的,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圍繞某一主題形成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其具體可操作的實驗活動方式,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包括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功能目標、實現條件、活動程序、效果評價等方面。教學模式的改革提出教師必須具備現代教育理念,也就是擺脫傳統的說教傳授模式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充分參與課題教學環節,讓學生作為課堂主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出教育的終身化、人格化、信息化、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標志。教育思想的貫徹,需要教師具有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功底。教師不僅具有基本的知識技能,而且要有多學科知識,要研究學習行為和規律,在專業知識以外的各種知識要更加豐富,在組織溝通方面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要求教師具有崇高的品德和敬業精神,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導學者,最重要的是教師要集知識智慧,能力,品德為一體,不光要成為學生知識的領路人,而且要成為生活、生命的領路者,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因此,互動式教學模式同動態的以言語為主的交互,在交互中對參與的學習者雙方起到作用,達到學習的目標。基于此,在教學中應當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的基本理念,高互動的課堂意味著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參與言語交流的機會多,學生較為積極主動;低互動的課堂意味著教師占據主要位置,學生較為消極被動。
最后是教學方法的改進。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學會引導、啟發、給學生留下思考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課外學習、查閱資料得到答案。雖然在傳統教學方法上也提倡啟發式教學,推廣“發現法”或者“探究學習”使用教學機器,重視個別化教學,但基本上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的講授法范疇。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教育高質量發展,而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對大學教育的重點的重視,離不開基本教學目標的落實。為此,應當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與重構。其基本指導思想是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任務為導向,圍繞大學教育的重點即人格的培養、思維的訓練、基礎知識的掌握等,將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素養的提升貫穿其中,首先,將需要學習、探究的內容提煉成適合學生的若干小任務,教師引導學生(小組)獨立思考和實踐操作,在具體任務環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實現知識、能力和素養的有機結合。比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學中,將課程內容分解為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價值、法律素質等或者確定為做好學生、做好公民、做好子女、做好職工等若干任務,各任務下設立若干子任務,分別讓學生(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確定之后,分別指導采用辯論賽、視頻展播、主題演講、模擬法庭等形式進行準備,并讓學生(小組)走向講臺,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角,充分參與課堂教學的環節,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學生通過登臺演講(或者匯報),既能體驗課程的魅力,也能體驗教學的難度,在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同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民主教學,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和質疑,并給予耐心解答,民主交換意見,尊重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智慧的力量,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傳統的單向的教學模式完全不能適應高質量人才的培養和鍛造,學習效果不理想,而且,教師也不太了解學生所喜愛的時代元素。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讓學生走向講臺,既喚醒了學生的主動性,也激發了教師的創新動能,應當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選擇。
參考文獻
[1]王珊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如何創新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2016.11
[2]李春雙.淺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 山西農經 2017.3
[3]王開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的幾點思考 理論研究 2017第6期
作者簡介
宋效文,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思政教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