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也為網絡謠言的產生、傳播提供了良好平臺。近年來,網絡謠言呈現激增趨勢,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在充分認識網絡謠言社會危害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治理成為當今社會題中之義。在治理過程中需要個人提高辨別力及抵制能力、媒體行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政府采取各項措施進行網絡管理,多管齊下,多方共治。
關鍵詞:網絡謠言;成因;危害;治理對策
在現今網絡異軍突起,互聯網發展勢頭正好的大環境下,謠言以互聯網為新的媒介依托進行傳播,越來越成為人們不可忽視的新的謠言類型——網絡謠言。它往往借助于微博、博客、網絡論壇等社交平臺,在互聯網上傳播沒有事實依據的消息。因其更為快速、廣泛、便捷的傳播特性,使謠言的危害性也更加嚴重。
1 網絡謠言概述
1.1 網絡謠言的含義
“謠言”一詞自古有之,最早收錄于漢朝,那時的“謠言”可以理解為誹謗、誣陷的言論,含貶義。現代的“謠言”一詞承襲了其貶義色彩,指沒有依據或沒有經過調查就妄加猜測,在群體間流傳開來的消息。
1.2 網絡謠言的特點
(1)擴散性強。網絡以它特有的寬范圍、全覆蓋,實現了將謠言廣而告之。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及網民的增多使得網絡謠言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往往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傳播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2)迷惑性強。網絡謠言往往捕風捉影、似是而非,多借助計算機媒體處理技術,為事實本身蒙上了灰色的外衣,使其更具有迷惑性,群體在面對這些謠言時難辨真假。
(3)破壞性強。網絡謠言就像存在于社會中的一顆毒瘤,對個人、社會、國家乃至世界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網絡謠言不僅危害人的精神世界,也會影響人的物質生活。某些網絡謠言的傳播會形成人人自危的緊張氛圍,誘發危及社會的大事件。
(4)難控性強。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網絡謠言因其隱蔽性、虛擬性等特征很難在第一時間被相關部門發現并加以治理,若在其初始階段未能有效治理,那么網絡謠言便會迅速擴散開去,從而加大網絡謠言的控制難度。
1.3 網絡謠言治理對策的研究價值
網絡謠言的泛濫已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對其進行治理也已經迫在眉睫,那么充分認識網絡謠言泛濫的原因,全面分析網絡謠言造成的社會危害來輔助探索出一條更好的更有效的治理方案就很有必要了。
2 網絡謠言泛濫的原因
2.1 政府部門行為缺位
(1)信息缺位,公示制度有待健全。隨著物質生活的顯著改善,精神追求的極大提升,公民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日益增強,渴望在第一時間得到事件的相關訊息,然而這與某些權威部門不能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相對立,造成公民轉向網絡尋求答案,為謠言的產生及傳播創造了條件。
(2)管理缺位,相關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當下網絡急速發展,網絡法規卻近乎停步不前。網絡治安管理大部分借用社會一般法律,缺乏針對性的法律條文。網絡法律的制定明顯跟不上互聯網的步伐,法律的滯后導致約束力與治理的滯后,使網絡謠言大肆其行。
2.2 社會轉型過程中存在弊端
(1)社會轉型下公民渴求話語權與其素質不高之間的矛盾。社會轉型下,人們更多關注經濟建設,導致經濟條件迅速提升,公民素質卻略顯滯后。網絡大平臺的低門檻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產生發布者,極大地刺激了公民的話語欲望,然而,受知識水平、甄別能力等的局限,由此產生的信息多為網絡謠言。
(2)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地區差距、人際差距激化謠言。社會轉型初期形成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差異,致使社會上的個別人出現了不滿情緒,那些在現實世界不得表達的抱怨情緒便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發泄。
2.3 部分公民的助推作用
(1)公民獵奇心理。由于獵奇心理,人們瀏覽自己感興趣的網頁信息,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和他人獵奇的需要而參與網絡謠言的傳播,這在網絡謠言傳播的問題上起了推動作用。
(2)公眾法律知識欠缺,辨別能力不足。我國公民的網絡法律意識比較欠缺,對公民網絡權利與義務認知不到位,錯誤的認為自己的微博、博客想寫什么是自己的自由。而其他社會成員則對網絡謠言缺乏識別能力,容易受群體影響,輕信并傳播網絡謠言。
2.4 網絡媒體的負面影響
(1)個別媒體受利益驅動產生散布謠言。極具吸引力的網絡謠言能引起社會成員廣泛轉載,個別媒體借此賺取網絡點擊量來謀取利益。更有不少個別媒體充當網絡推手,生產、散布網絡謠言以保證長久的點擊量。
(2)主流媒體披露不到位。主流媒體是公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網絡謠言興起時,他們卻沒有及時辟謠,默許謠言的散布,未能起到主流引導輿論作用,使得公民對其信任度和其在媒體行業的權威力急劇下降。
3 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
3.1 對國家的危害
(1)降低政府公信力,影響國家安定。公民對官方發布的消息持質疑態度,卻對小道無根據的網絡謠言深信不疑,這會降低國家政權機關的公眾認可度,同時給反動分子以可乘之機,借勢網絡謠言惡意詆毀政府,不利于國家安定。國家各部門相關工作缺乏公民配合,將使國家處于被動地位,最終會影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2)沖擊國家法制建設。我國堅持依法治國,憲法規定司法獨立,任何組織、個人不得干涉。然而,在網絡謠言的作用下,司法妥協的案件越來越多。如受網絡謠言的非理性民意的干涉,最終影響判處結果的“藥家鑫案”。司法考慮民意無可厚非,但網絡言論干涉司法的風氣一旦形成,危害將是不可估量的。
3.2 對社會的危害
(1)擾亂正常生產、生活及社會秩序。網絡謠言泛濫,打破社會公眾原有生活狀態,也波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一些有指向性的網絡謠言使企業利益嚴重受損,拉低行業利潤。網絡謠言的大肆盛行將會歪曲公眾的價值觀念,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激化社會矛盾,引發沖突。網絡謠言大多是對熱點話題的大肆渲染,且帶有明顯的惡意色彩,容易激化公眾與政府、公眾與公眾之間的隱性矛盾,誘發公共安全事件。
3.3 對個人的危害
(1)侵犯他人名譽,給他人造成困擾。網絡謠言在社會上的大肆傳播,對謠言當事人構成極大困擾。例如時下不時爆出的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的言論,多是捕風捉影,虛假捏造,在反腐倡廉的風口浪尖,一旦爆出類似謠言,對該政府官員的名譽會造成怎樣的致命打擊,對其正常工作又會造成多大困擾。
(2)非理性行為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過于相信網絡謠言,會因一時的激憤而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藥家鑫案”的受害者代理律師張顯惡意捏造諸多網絡謠言,故意激起眾怒,有些曾受過類似傷害的局外公眾在非理性狀態下采取了極端做法,打、砸、威脅藥家鑫律師及其家人,情節惡劣者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4 網絡謠言的治理對策
4.1 政府采取各項措施進行網絡管理
(1)樹立政府權威。一個在群眾中有威信的政府其行政必然是暢通高效的。政府公布的信息為人民相信,政府行為被人民認可,在泛濫的網絡謠言面前,人民才不會輕易動搖。政府樹立權威的途徑有很多,如切實履行好自身職責,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建設服務型政府,拒絕官場作風,真正站在人民立場上;提高政府預警應急能力等。
(2)加強立法執法和監控。國家應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將網絡謠言納入司法體系,使網絡謠言案件的處理有法可依。同時完善網絡行為規范、權利與義務規范等相關文件,以方便人民群眾明確自身網絡行為。另外,政府要加強管理和監控,依法查處網絡謠言案件。相關執法部門要嚴格執法,對造成嚴重社會危害的網絡謠言案件進行嚴厲懲治。
(3)建立信息發布公告機制。政府必須建立健全信息發布公告機制,尊重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將政府掌握的信息及時、公開、透明地進行公示,減少群眾獵奇心理下無意識的傳播網絡謠言的現象。此外,還應建立應急信息發布機制,用于及時準確地公開緊急信息,引導社會言論。
(4)實行網絡實名制。網絡是一個虛擬世界,但并不是超脫社會,超脫法律的世界。實行網絡實名制,將個人真實信息備錄,不僅會對個人行為構成切實約束,減少網絡謠言事件,還能及時準確地發現造謠者,幕后推手。
4.2 媒體行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1)建立網絡媒體行業監管制度。網絡媒體行業自身要加強自我監管,建立起行業監管制度,要對進入網絡的信息進行多方核實,對行業內違規網站進行及時處理,爭取做到從源頭上抵制。此外,要加強日常監管,對網絡上流傳出來的謠言進行及時辟謠更正,倡導主流文化。
(2)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加強自律。在豐厚的利潤吸引下,很多網絡媒體漸漸變成了網絡謠言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網絡媒體自律性不高為網絡謠言的泛濫提供了溫床。我國互聯網協會在2012年出臺的《互聯網抵制網絡謠言倡議書》中明確指出了“樹立法律意識,遵守國家和行政部門公約...堅持自我約束,加強行業自律。”
(3)媒體從職人員定期考核教育。網絡謠言的泛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網絡媒體人員失職問題,因此對互聯網媒體人員要加強定期考核教育。首先,進行道德教育,讓其深刻認識到自身職業特點,職業道德標準;其次,全面了解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最后,要對屢教不改的從業人員進行嚴肅處理。
4.3 個人提高辨別力及抵制能力
(1)主動接受道德教育,加強自律。公民要主動接受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培養自身道德素質、責任意識、法律意識,從自身做起,加強自律,做到文明上網、合法上網。為建設和諧網絡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2)自覺抵制,監督舉報。對待網絡謠言公民不僅要做到自己不造謠、不傳謠,還要通過國家開設的舉報監督渠道積極監督舉報網絡謠言,積極參與網絡管理,積極承擔凈化網絡環境、維護公共網絡安全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責任。
(3)心理調適。網絡謠言大多是在非理性情緒下產生并傳播的,它的社會根源在于公民對自身境況的不滿、對社會的怨念。對此,公民要做好心理調適,知足常樂。以合法方式提出意見建議,以合理的實際行動改善自身境況。注重自身精神文明素質的提高,堅持主流文化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陳晨. 大學生網絡謠言免疫力狀況研究——基于Z大學的調查[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6:62-64.
[2]樸晶. 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及其防治[J]. 人民論壇,2014,20:142-144.
[3]張云鷺. 輿論學視角下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J]. 才智,2014,17:322.
[4]陶國根. 網絡謠言治理與加強政府網絡輿論引導能力建設——以湖北石首“6.17”事件為例[J]. 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2,02:32-34.
[5]張賀. 認清網絡謠言的社會危害[J]. 新聞愛好者,2012,08:3.
[6]敖煬,張欣堯. 多理論視角下網絡謠言的成因與對策淺析[J]. 品牌(下半月),2012,01:13+15.
作者簡介
趙強(1980—)男,唐山樂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