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花
摘 要: 李白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詩人余光中曾用“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形容李白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李白的人物形象是文學領域所關注的重要內容。本文主要以《將進酒》一詩為切入點,對詩中所反映出的李白形象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李白 《將進酒》 詩性形象
詩詞歌賦是人們展示自我形象,宣傳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載體。在對我國文學藝術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以后,我們可以發現,詩和酒在我國文學史上表現出了相輔相成的關系。酒是詩人忘卻世間憂愁的工具,也為詩人提供了放飛自我的空間。一些詩人借酒表達自身的真實情感,酒也成就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傳世佳作。例如我國唐代詩人李白就擁有“詩仙”的雅號。《將進酒》一詩是李白長安放還以后,沿用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七言詩。詩中展示了一種失望與自信,悲憤與抗爭并存的情懷,也展示了李白豪縱狂放的個性。
一、心胸開闊的落魄文人
根據《將進酒》一詩的創作背景,唐天寶初年,李白在吳人筠的推薦下,得到唐玄宗賞識,被任命為供奉翰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為權貴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離開長安以后的李白游走于江淮地區,思想極為煩悶。史書典籍中的李白給人們留下的是狂放不羈的印象。例如在《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中發出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感嘆,也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喟嘆[1]。一些野史資料認為李白出生于中亞碎葉的商人之家,受唐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李白并沒有獲取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在筆者看來,這種說法的準確性還有待考證。在對其創作的《將進酒》一詩進行分析以后,筆者認為,盡管李白創作時已經離開長安,但是詩中仍然表現出詩人對功名的眷戀之情。例如詩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一句中就包含著對功名的向往。根據筆者對這句話含義的理解:人生得意的時候就應當縱情享樂,而不是讓金杯無酒空對明月。在古人眼中,人生四大喜包含“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久旱逢甘霖”和“金榜題名時”。可見科考和仕途在古代社會的重要性。在被唐玄宗征召,賜封“翰林學士”以后,李白展現出了春風得意,意氣風發的一面。或許在當時的李白看來,獲得皇帝賜予的“翰林學士”的稱號,意味著自己已經步入仕途,可以在官場上大戰宏圖,但是躊躇滿志的他卻被皇帝看作是詞學之臣。根據筆者的理解,當時唐王朝經歷了開元盛世,正處于全盛時期。“詞學之臣”意味著自己已經成了皇帝的“御用文人”,需要為皇帝的統治歌功頌德。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讓李白在官場上處于不被重用的夾縫之中,在生活之中他會表現出一種郁郁寡歡的態度,酒在這個時候成了他忠實的伴侶。可以說,這一時期李白雖然創作有一些氣勢磅礴的詩,但是其內心深處卻仍然具有建功立業的渴望。唐代詩人杜甫曾經用“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一句形容李白。根據杜甫在詩中所描繪的意象,我們也會認為李白過著一種灑脫、舒適的生活。但是在對當時的政治環境和李白自身的境遇進行分析以后,我們可以發現,李白醉臥長安酒市或命令高力士為其脫靴,楊貴妃為其研墨的行為都是其化解自身落魄的方式[2]。在《將進酒》一詩中,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詩人所塑造的落魄形象。
《將進酒》這一題目與飲酒放歌之事有關,李白借助這一樂府歌曲題目展示了自身的激憤情緒。《將進酒》一詩的開篇部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帶給了人們時光飛速流逝的感覺。在筆者看來,黃河奔騰的景象是李白的幻想。根據一些學者的考證,此時創作于李白游覽潁陽山期間,對黃河水勢不可擋的啟示的描繪和對大河入海以后勢不可回的場面的描繪,構成了一種舒卷往復的詠嘆一味。奔涌的黃河水如同逝去的歲月,一去不復返。《將進酒》的第一句與孔子的“逝者如斯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蘊含著光陰易逝的感慨。詩人在這里采用了夸張的寫作手法。根據前文論述,李白始終懷有著對功名、對仕途的眷戀,然而自進入仕途以后,自己在官場屢屢碰壁,多年以來功業未顯,自己又垂垂老矣,難免會產生一絲傷感與落魄。詩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依據即展現著自己“最初的夢想”,也是對自己的安慰。
二、重情重義的酒仙
李白在中小學歷史課本上留下的是詩人的形象。但是根據唐代歷史還原出來的李白似乎難以用“詩人”這一個稱號來形容。曾經游歷過國內多地的李白更像是一個旅行家。《將進酒》一詩即創作于李白離開長安以后的漫游時期,當時李白應友人岑勛的邀請,前往元丹丘家做客。如前文所言,“他鄉遇故知”為人生的樂事。在有人面前,李白似乎不忍讓自己的傷感與落魄影響到友人的雅興,故而將自己的傷感與落魄藏在心底。“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一句展示出了友人盛情款待自己的場景。在不忍心破壞友人雅興的情況下,酒就成了掩飾自己的落魄與傷感的工具。這句詩的后半句仍然使用的是夸張的描寫方式,在這句詩中,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李白的狂放,但是狂放的背后,反映著友人之間的深情厚誼,也可以讓人看到一個重情重義的李白。
李白所表現出來的重情重義的形象,不僅僅表現在本詩之中。如李白與好友汪倫相見以后,創作了《贈汪倫》這一千古名篇,詩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句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了李白與汪倫之間的深厚情誼,也表明了李白本人注重自己與汪倫之間的情誼。相傳李白曾與好友吳指南共同出游,不料吳指南途中死于洞庭湖畔。為保全友人的尸體,李白甚至單槍匹馬與猛虎展開較量,并在毫發無傷的情況下成功殺死猛虎。在《將進酒》一詩中,讀者仍然可以感受到李白所釋放出來的重情重義的情懷[3]。
三、快意人生的瀟灑酒仙
《將進酒》詩中有云:“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在筆者看來,該詩表明李白試圖借助美酒化解自身的悲憤之情。杜甫詩中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一句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李白對酒的喜愛之情。在對李白的詩歌作品進行探究以后,我們可以發現,酒可以被看作是詩歌中的一大重要在意,也在其生活中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在觥籌交錯的時刻醞釀詩篇的過程,讓人們感受到了快意人生的詩仙形象。根據前文的論述,酒似乎是李白與友人相距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一句展現出了李白對友人的深厚情誼。飲酒時的快樂是李白在享用“鐘鼓饌玉”的過程中所無法感受的。“但愿長醉不復醒”一句表現出了一種逃離現實的渴望,如同山野隱士一樣,做一個逍遙快活的酒仙,似乎也是李白在仕途失意的時刻的一種向往。或許對逍遙快活的酒仙生活的追求與前文中提到的對功名的向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在筆者看來,兩種不同的追求反映出來的是一種隨遇而安的暢達。在行將步入仕途的時刻表現出對功名的向往,表明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化的官場是以心系天下黎民蒼生的官場。在仕途失意的時刻,詩人感受到的是政治的黑暗。自己空有一身抱負,國家在宦官外戚專權的境況下似乎已經呈現出了江河日下的現象,此時詩人展示出的是對國家的憂慮,憂國憂家的情緒的累積,會讓他倍感失意,此時搖搖快活的酒仙生活可以讓其暫時忘卻人間的煩惱,《將進酒》一詩中的李白也可以讓人感受到一種“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灑脫。如前文所言,詩人所表現出來的灑脫實則展示的是一種快意人生的灑脫。如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意蘊。
四、傲岸不屈、敢于鄙視權貴的飲者
酒是李白詩文中的一種常見意象。根據前文的論述,李白在《將進酒》一詩中展示出了一種心胸開闊的落魄文人的形象。在筆者看來,李白身上所帶有的傲然不屈的性格是讓自己成為“落魄文人”的形象。根據筆者的理解,在前往長安的路上,李白懷揣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在《俠客行》一詩中,詩人用“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表現出了自己對俠客的敬仰[4]。并在詩中借助信陵君和侯贏等人的典故對俠客的壯舉進行了進一步的歌頌,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抱負。“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表明俠客在遇到明主以后,明主會借助俠客的勇武謀略成就一番事業,進而讓俠客功成名就。或許李白也將自己看成了如同信陵君等人一樣的俠客,期盼著明主如識馬的伯樂一樣發現自身的才華。根據前文論述,當時唐王朝處于宦官外戚專權的政治環境下,對楊家勢力的不屑,也讓其為當時的權貴所痛恨。《將進酒》中的“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展示了詩人想要脫離現實的苦悶。詩人對現實的憤恨主要集中于以下因素:一是自己對達官顯貴的所作所為的不滿,二是對統治者和權貴的鄙棄的態度。在《將進酒》一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李白對當時的統治階級的憤懣。
李白的狂放也和自身的仕途際遇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在對唐代天寶年間的歷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并不能忽視楊貴妃的存在。楊玉環當時為唐玄宗的寵妃。在楊貴妃的影響下,楊家勢力近乎于遍布官場,如白居易《長恨歌》一詩中的“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彩生門戶。”一句就形象地展示了楊玉環得到皇帝寵幸以后,楊家上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場面。當時的社會環境不允許詩人表現出對朝廷、對皇帝的不滿,儒家思想在唐代仍然是正統思想。忠君孝親的思想在人們的思想領域占據著統治性的地位,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豪情也是當時的官員少有的。在《將進酒》一詩之中,“但愿長醉不復醒”一句寓示著詩人自身的境遇,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異,讓酒成了詩人化解自身愁緒的工具。
五、壯志未酬借酒澆愁的愛國義士
憂國憂民是文人墨客的共性特征。根據前文論述,詩人長期以來都擁有著遠大的理想抱負。年輕時他希望自己平步青云,一舉成為國之棟梁。但是在進入官場以后,或許李白已經對楊玉環一家“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實表現出了不滿。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詩人本人并不會讓當時的社會發生轉變,因而對國家前景的隱憂,又讓他加深了對當朝權貴的不滿。人們只知道他在官場上的豪放,卻不知其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終于,天寶十五年,邊疆安祿山、史思明等人以誅殺楊國忠為借口發動了叛亂(安史之亂)。唐王朝自開元以來繁華景象灰飛煙滅。
《將進酒》一詩是人們了解李白的歷史形象的重要載體。這首詩展示著李白所展現出來的自信樂觀的精神,也讓人們感受到了其不畏權貴的錚錚傲骨。酒可以被看作是詩歌中的一大重要在意,也在其生活中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在觥籌交錯的時刻醞釀詩篇的過程,讓人們感受到了快意人生的詩仙形象。李白所表現出來的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與其自身的生活底氣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狂放不羈、快意人生的瀟灑酒仙的形象和心胸開闊的落魄文人形象共同展現著他的生活風度。傲然不屈的錚錚傲骨展示他的生活氣概。對逍遙快活的酒仙生活的追求與其功名的向往,反映出的是一種隨遇而安的暢達。在行將步入仕途的時刻表現出對功名的向往,表明自己所向往的理想化的官場是以心系天下黎民蒼生的官場。在仕途失意的時刻,詩人感受到的是政治的黑暗。一首《將進酒》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立體化的詩仙形象。詩人所表現出來的灑脫實則展示的是一種快意人生的灑脫。如孟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意蘊。
參考文獻:
[1]馮立華.落魄文人·知音至交·瀟灑酒仙——《將進酒》中李白形象解讀[J].新課程(下),2016(12):249-250.
[2]李曉玲.淺析《將進酒》中李白的人格魅力[J].語文天地,2015(16):22-23.
[3]李新鳳.痛飲杯中物 狂歌意氣雄——《將進酒》中李白形象初探[J].中學語文,2013(15):100-101.
[4]高培存.問君能有幾多愁——《將進酒》李白形象詩性分析[J].語文知識,2012(0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