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
摘 要: 職業名詞是指稱職業的名詞,職業是人從事的工作,但是職業不能等同于人。但從類型劃分上看,職業名詞是指人名詞的一個子類,從語義上看,職業名詞沒有表示職業的義項。職業名詞對職業的指稱是通過指人名詞實現的,一方面與詞語本身的意思相關,另一方面依賴具體的語境,其本質是指人名詞在語境條件下的指稱隱喻。
關鍵詞: 職業名詞 指人名詞 意思 指稱 轉喻
職業名詞是指稱職業的名詞。關于職業,《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為:個人在社會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因此,職業名詞的指稱對象是工作,如:
鐵工:1.制造和修理鐵器的工作①。
電工:1.制造安裝、修理各種電器設備的工作。
鍛工:1.把金屬材料加熱到一定溫度,鍛造工件或毛坯的工作。
目前對于職業名詞的研究,主要是從指人名詞的角度進行的分析,認為職業名詞是指人名詞的一個子類,如王玨(2001)把指人名詞分為九類,其中包括“職業稱謂名詞”;安志偉(2010)把現代漢語指人名詞劃分成三類,其中社會類指人名詞主要就是職業名詞。這主要是基于職業名詞的詞義和指人功能。
從職業名詞本身來說,職業是一種工作,工作的主體固然是人,但工作是一系列動作、行為、工具、對象的集合,所以工作并不等同于人。因此,職業名詞對職業的指稱并不是詞語本身的意思所賦予的。本文首先通過《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常見的職業名詞的意義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分析,探究了職業名詞的指稱特點,并從認知的角度對職業名詞的指稱和意義的關系進行了分析。
一、詞語的意義與指稱
對于詞語的指稱(reference),語言學分別從語義、語法、語用等多個方面對其進行過研究和探討。在指稱和意義(meaning)的關系上,二者并不在一個層面。一般都認為指稱是意義的一個方面。意義分為意思(sense)和指稱兩個方面。李虹(2015)指出,詞語的意思表示的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指稱則表示“語言中的表達式(expression)與語言外部世界(包括現實世界和可能世界)中事物之間的關系”,詞語通常只有進入句子中才能具備指稱性,才具有意義。這并不意味著指稱和意思沒有關系,就詞語的指稱對象而言,有的指稱對象和詞語的意思存在對應的關系,是基于詞語的意思的指稱,有的一方面與詞語的意思相關,另一方面則依賴語境,前者稱為指謂(donation),后者稱為所指(reference)。李虹(2015)對指謂和所指分別做了明確的定義,指謂是“詞語與外部世界的一個或一類事物之間比較固定的聯系,不涉及語言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情況”,而所指則表示“詞語在具體語境中使用時與外界個別事物之間的暫時聯系”。如:
①母親:有子女的女子,是子女的母親。
a.母親望著兒子遠去的身影,久久不愿離去②。
b.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
②頭巾:1.古代男子裹頭的紡織物;明清兩代讀書人裹頭的紡織物。2.現代婦女蒙在頭上的紡織物,多為正方形。
a.就買這條紅頭巾吧,媽媽一定會喜歡的。
b.“紅頭巾”把東西放下就走,一句話都沒說。
從詞語本身的意思看,“母親”和“頭巾”都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并沒有指稱,只有進入句子中,才能指稱對象。同樣在指稱的對象上,都和詞語本身的意思相關,如例1a、例2a中的“母親”和“頭巾”都是詞語本身具有的意思,是基于詞語本身的意思的,因此是一種“指謂”。但例1b、例2b中的“母親”和“頭巾”并不是詞語本身的意思,它們的指稱依賴于具體的語境,但語義上與詞語的意思相關,因此是一種“所指”。
認知語言學把轉喻和隱喻看做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關于隱喻,束定芳(1998)認為“隱喻是一種話語現象。孤立的詞嚴格意義上講不能稱為隱喻。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判斷一個詞是否用作隱喻”。從語義上來說,隱喻涉及兩個不同的語義場,是兩個不同語義場間的互動。關于轉喻,李勇忠(2005)認為轉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認知模型內,出于交際需要,用一個認知域激活另一認知域的操作過程”,并把轉喻分為指稱轉喻、述謂轉喻和言語行為轉喻三種,其中指稱轉喻表示“用一概念代指另一概念”。從認知的角度看,指稱涉及轉喻和隱喻兩個方面。如例1b、例2b中的“母親”和“紅頭巾”,雖然從指稱上看二者都是語用和語境作用下的所指,但從認知的角度看,前者用“母親”表示“黃河”,涉及“黃河”“母親”兩個概念域,凸顯了黃河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壯大過程中的作用,是一種隱喻,后者則用某人戴的“紅頭巾”表示這個人,用部分表示整體,是一種轉喻。
二、職業名詞的意思
現代漢語的職業名詞種類繁多,從結構上看,有并列式,如編輯、文書,有偏正式,如協理、營養師,也有動賓式,如編劇、司儀,我們根據職業名詞是否包含指人的語素,將其簡單分為帶指人語素的職業名詞和不帶指人語素的職業名詞。
帶指人語素的職業名詞中,指人語素是詞語的核心成分,常見的指人語素有“師”“員”“手”等,其中“手”是一種轉喻,通過部分表示人。修飾成分主要是動詞性成分或者名詞性成分,如“服務”“花”“演”“車”等。我們對通過《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職業名詞的內涵進行了考察,發現帶指人語素的職業義項比較單一,如:
教師:擔任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
廚師:長于烹飪并以此為業的人。
服務員:機關的勤雜人員。旅館、飯店等服務行業中招待客人的工作人員。
演員:參加戲劇、影視、歌舞、曲藝雜技等表演的人員。
花農:以種植花木為主的農民。
槍手:1.舊時指持槍的(就是兵器)的兵。2.射擊手。
車手:參加賽車比賽的選手。
不帶指人語素的職業名詞一般有兩個甚至多個義項,如:
文書:1.指公文、書信、契約等。2.機關或部隊中從事公文、書信工作的人員。
公安:1.社會整體(包括社會秩序、公共財產、公民權利等)的治安。2.指公安人員。
在這些職業名詞中,義項1表示事物,其中“文書”是具體的事物,“公安”則是抽象的事物,義項2表示相應的人,它們都是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表示人。同時也有一些職業名詞屬于動名兼類,這樣的詞多為并列式和動賓式,如:
采購:1.選擇購買(多為機關或企業)。2.擔任采購工作的人。
編導:1.編劇和導演。2.做編劇和導演工作的人。
導演:1.排演戲劇或拍攝影視片的時候,組織和指導演出工作。2.擔任導演工作的人。
編舞:1.編創舞蹈。2.編創舞蹈的人。
其中“采購”“編導”是并列式,“導演”“編舞”是動賓式。它們都是動詞,表示具體的動作,并通過具體的動作表示相應的人。
但也存在一些特例,如:
協理:1協助辦理。2.規模較大的銀行、企業中協助經理主持業務的人,地位僅次于經理。
網管:1.網絡管理。2.指網絡管理員。
司機:火車、汽車、電車等交通運輸工具上的駕駛員。
司儀:舉行典禮或召開大會時主持儀式的人。
其中“協理”和“網管”雖然是偏正結構,但是屬于動名兼類詞,“司機”“司儀”中“司”是動詞性成分,表示“主持、操作、經營”,“機”“儀”“庫”都是名詞性成分,它們是典型的動賓結構的詞語,但在實際語用中卻通過事件表示相應的人。
還有“白領”“灰領”“藍領”等通過轉喻,以部分指代整體,表示相應的人。還有“吉他”“燈光”“音響”臨時性的轉喻,如:
③我現在是樂隊的吉他。
④燈光,音響都注意啦,馬上開始!
例句中的“吉他”“貝斯”“燈光”“音響”并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通過工具來轉喻相應的人,如“吉他手”“燈光師”“音響師”等。
三、職業名詞的指稱
從指稱上看,職業名詞可以指稱動作或者事物,也可以指稱人。如:
⑤a.張藝謀導演的新電影下個月就要上映了。
b.張藝謀是一個好導演。
c.導演這行表面風光,背后的艱辛又有誰知道呢。
⑥a.我來幫我們單位采購點兒辦公用品。
b.我是我們單位的采購。
c.采購的油水兒可大著呢。
⑦a.把這些法律文書好好看看。
b.我們連的文書是個大學生,二十出頭。
c.文書沒你想的那么難,不就是發發通知寫寫通告嗎。
⑧a.服務員,請給我來杯啤酒。
b.服務員可是一個很辛苦的工作,你要想好了。
其中例5a、例6a中的“導演”和“采購”都是動詞,指稱具體的動作,例7a中的“文書”是名詞,指稱具體的事物,但例5b、例6b、例7b和例8a中的“導演”“采購”“文書”“服務員”都指稱人。
我們認為這主要和職業的特點有關,職業是一種工作,工作是動作行為和工具對象的集合,同時工作的主體是人,動作行為及工具對象的不同凸顯了人的不同,突顯的特征往往成為事物概念化的主要依據。因此,在這些職業名詞的中,都包含著動作行為和工具對象。在對人的指稱上,有的是直接通過動詞或事物名詞來指稱,如“導演”“采購”“文書”,有的則作為修飾性成分存在于構詞中,如“服務員”中的“服務”。同時,對于例句中“導演”“采購”“文書”在指稱上都存在有動詞或事物名詞到指人名詞的變化。安志偉(2010)曾用轉指(transferred referent)表示指人名詞中通過動詞或形容詞指人的形式,但轉指僅限于詞性發生變化的情形,對于“文書”這樣通過事物名詞來指人的名詞卻并不適用。沈家煊(1999)指出,轉指是轉喻的一種。轉喻更能概括這一現象,“導演”“采購”“文書”都是通過動作或事物轉喻相關的人。
從指稱對象上看,“導演”“采購”“文書”“服務員”本身就帶有表示人的義項,因此例5b、例6b、例7b和例8a中的“導演”“采購”“文書”“服務員”和詞語本身的意思是相對應的,是基于詞語意思的指謂成分。但“導演”“采購”“文書”“服務員”都沒有表示職業的義項,在例5c、例6c、例7c和例8b中對職業的指稱卻與詞語本身的意思并不對應,因此職業名詞對職業的指稱是通過語用實現的。
通過對比能看出,人是一個實體,職業則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職業名詞是通過指人名詞指稱職業的,二者語義上有一定的聯系。借用“人”指稱“工作”,也是一種指稱隱喻。江曉紅(2014)認為“指稱轉喻實際上屬于復雜場合下的指稱,即說話人指稱和語義指稱發成沖突、不一致的情形。由于語境的引發,轉喻詞語在使用中產生新的意向內容,但是詞語指稱的轉移和改變必須為聽話人理解和接受才能成功地實現,而聽話人的理解和接受則依賴于語境”。職業名詞對職業的指稱正是在語境中,由于語義的沖突而產生的新的意義。行為動作和工具對象的不同凸顯了人的不同,人作為職業和工作的行為主體,也是職業的組成部分,人的不同又凸顯了職業的不同。王寅(2005)指出:“從本質上說,人類的認識是基于對自身和空間的理解,沿著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身體和空間到其他語義域的道路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人對職業的指稱也是從人本身開始的,通過不同的行為動作和工具對象對人本身進行分類,在通過不同的人對不同的職業進行分類。因此,職業名詞是在指稱人的前提下的一種指稱轉喻。同時,對職業名詞而言,動作行為和工具對象的不同,也凸顯了職業的不同。我們可以用下圖表示三者的關系:
四、結語
通過上文對職業名詞的詞義和指稱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發現,職業名詞在漢語里主要表現為指人名詞,其指稱作用主要是通過指人名詞得以實現,是指人名詞在語境作用下的一種指稱轉喻。
在實際語用中,有些帶指人語素的職業名詞通常會省略掉指人語素,如:
⑨我是這兒的警衛。
⑩咱們公司的保潔年齡大了,我想再找一個。
{11}他是籃球隊新請的教練。
例9、例10、例11中的“警衛”“保潔”和“教練”分別指的是“警衛員”“保潔員”和“教練員”,但在例句中的“員”都被省略掉了。但這種形式只適用于某些三音節的詞,對于雙音節的詞和其他三音節的詞并不適用,如:
a.記者在第一時間采訪了他。
b.*記在第一時間采訪了他。
c.娛記在第一采訪了他
a.這家餐館的廚師手藝真不錯。
b.*這家餐館的廚手藝真不錯。
c.這家餐館的大廚手藝真不錯。
a.營養師的就業前景非常好。
b.營養的就業前景非常好。
a.長大了,我要當飛行員。
b.長大了,我要當飛行。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雙音節的職業名詞在語用中是不能省去指人的語素的,但是如果是前邊定語,詞語本身的修飾成分就可以與定語組成雙音節的縮略詞。這一方面與漢語詞匯雙音節化的趨勢有關,另一方面省略的成分都是“員”、“者”、“師”等指人的語素,修飾成分卻是不可缺少的,這主要是因為在可省略的職業名詞中,其修飾成分都表示突顯了相關人員或者相關職業的特征。同樣,在其他偏正結構的名詞中也存在,如:
金毛犬:我喜歡那只金毛。
東北虎:*東北是越老越少了。
其中“金毛”本意應為“金色的毛”,但在句中卻用“金毛”來指稱“金毛犬”,這也是因為“金毛”凸顯了“金毛犬”的外形特點,但是東北虎的“東北”在意象上并不能凸顯東北虎的特點,因此不能用“東北”來指稱。這說明在實際指稱時,部分修飾成分由于凸顯了事物本身的特點,因此可以將已知成分省去,從而更加凸顯指稱對象。
注釋:
①本文的詞語釋義均來自《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
②本文的例句均為筆者自擬。
參考文獻:
[1]安志偉.現代漢語指人名詞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2]江曉紅.指稱轉喻的語用動因研究[J].現代外語,2014,35(1):743-751.
[3]李虹.漢語指稱問題的語義語用界面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5.
[4]李勇忠.語言結構的轉喻認知理據[J].外國語,2005(6):40-46.
[5]沈家煊.轉指和轉喻[J].當代語言學,1999,1(1).
[6]束定芳.論隱喻的本質及語義特征[J].外國語,1998(6):10-19.
[7]王寅.語言的體驗性——從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看語言體驗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37(1):37-43.
[8]王玨.現代漢語名詞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