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茜茜
摘 要: 人們的思維通過語言表達,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方式,文字是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習語是人類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明的精髓所在,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通過對國內外習語研究文獻的系統整理與分析,以期對習語學習、習語翻譯及習語仿用提供啟示。
關鍵詞: 習語 英漢 文明
習語是語言的精華,是人類文明的縮影,通常由固定的短語或小句構成。主要來源于文化典故、文學作品、寓言故事等,是廣大人民智慧的結晶,包括俗語、歇后語、諺語、行話等。習語音律協調,言簡意賅,或生動幽默,巧妙形象地表達說話者的意圖,或委婉含蓄,禮貌有效地緩解尷尬的場面。蘊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富有鮮明的文化內涵,在視覺上給人以美的盛宴,心理上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習語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本文根據習語研究視角的不同,對收集到的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整理與歸納。
一、國外習語研究現狀
習語短小精悍,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吸引眾多國外學者對其進行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大方面進行:
1.習語解釋研究。關于習語的解釋研究主要包括對習語的變體、詞匯、使用、理解研究;習語的隱喻、轉喻研究;習語的某種類別的專題性研究;習語詞典編撰、句法特性方面的研究等。Geeraert,Newman和Baayen[1]279-300基于實驗數據和計算模型對習語的變體進行了研究,指出習語的變體決定了習語的具體形式。Holsinger[2]373-394通過實驗方法分別對習語理解過程中語篇、句法、詞匯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在習語理解的初始階段,語篇、句法、詞匯起了重要作用,并為習語的最終形式提供支撐,而習語的字面義在習語理解過程中則無太大作用。Owens[3]49-69以尼日利亞阿拉伯語中的習語為語料,對其詞匯特性進行了研究,認為習語的構成成分都具有一定的非習語性的語法特質,且相對于習語的語篇特性來說,在限制習語性的名詞自指稱性上,習語是與眾不同的。
此外,其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習語進行了研究。如習語理解過程中學習方式與圖畫使用間的關系[4]49-69、俄羅斯習語中動詞的時態問題[5]5-17及習語的語音習得及語音變化[6]69-83等。Seyyed Mahdi Araghi[7]38-47探討了概念隱喻在波斯人對習語理解過程中的作用,研究發現概念隱喻對習語理解的促進作用不僅僅適用于英語,也適用于其他語言。Nevena[8]77-85通過對BNC和COCA語料庫中含手臂和胳膊的習語的研究,探究英語在英國及美國語言社團中的不同用法,并用沃爾夫的假說對該結果進行解釋。Gunel[9]70-77對英語習語的句法特性進行了研究,并解釋了一些習語可以改變而一些習語卻不可以,同時也研究了習語中句法和語義的相互關系。Alexander[10]299-317在語料庫的基礎上通過對日耳曼習語詞典中的詞匯語法形式的研究,指出了語料庫方法在詞典編撰中的作用。
2.習語應用研究。在習語應用研究方面,Kim[11]89-109通過對第二外語學習者關于熟悉詞匯構成的不熟悉習語的研究,發現第二外語學習者認識由熟悉的詞匯構成的不熟悉習語的頻率和接受度遠低于本就不熟悉的習語,并提出第二外語學習者對熟悉詞匯構成的不熟悉習語的持續關注是習得該類習語的關鍵。GholamReza[12]52-66等人通過對伊朗二語學習者關于習語的短時和長時記憶進行對比,發現兩個小組學習者的短時記憶無明顯差別,但有圖像學習的小組長時記憶率遠高于僅有文字小組的記憶率。Chinchira[13]2460-2463就小說翻譯中習語的英譯泰問題進行了研究。?譒ator[14]85-97對格林童話故事中的習語及其在波斯尼亞語中的對應成分進行了分析研究。
3.習語分析研究。Ya iz、Izadpanah[15]953-957指出文化與語言尤其是修辭性習語有緊密聯系,強調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文化的作用。Yakovleva、Kazantseva與Shestakova[16]68-69對英德語中含“黑色”的習語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含“黑色”的習語在英、德語言中都占據重要地位,代表著各自民族的語言觀。K?觟vecses[17]326-355、Keysar[18]1559-1578、Erman[19]25-53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習語的認知語義、概念結構及原則進行了分析,驗證了認知語言學對習語的解釋力。Tetsuya[20]55-84從構式角度對名詞+名詞類的習語構式進行了分析,指出其構成是一種句法語義關系的錯位。
二、國內習語研究現狀
國內對習語的研究成果斐然,且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涌現出許多與習語相關的研究熱點,形成了龐大的研究體系。國內學者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對其進行研究。
1.某個類別習語的研究或兩種語言中某類習語對比研究。方姝嵐[21]通過對英漢語中馬習語的研究,對比分析了兩種語言中馬習語的概念隱喻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認為馬的外形、性格等特點是漢英兩種語言中馬習語具有相同的隱喻意義的主要因素,兩國不同的信仰、習俗、生活環境等是其不同隱喻意義產生的主要原因。王靜[22]397-400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英語動物類習語的認知過程進行探討,動態地把人們的心理認知過程呈現了出來,為以后習語的意義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路徑。
2.習語詞典編纂的研究。陸駿[23]對一般的英語詞典和專門的英語習語詞典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在權威性和時效性方面英語習語詞典遠落后于一般詞典,進而提出了在隱喻習語詞典編撰過程中應采用優化型自然例彌補不足。
3.習語翻譯與文化異同研究。劉澤權、朱虹[24]460-466對《紅樓夢》前80回與后40回中的習語數量進行了研究,再次證明了《紅樓夢》并非一人完成。同時探討了《紅樓夢》三個譯本中的習語再現情況,認為三個譯本譯者風格各異,原著中的習語大部分都譯成了其他表達方式。劉明閣[25]214-215對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進行了詳細的探討,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反映,通過對習語的研究能揭示不同民族深層次的文化差異。
4.習語教學與學習研究。楊永林[26]214-215針對當今英語教學改革面臨的人文性、實效性等四大難題,提出了運用多元教學法、互聯網及百科資源的方法促進英語習語的學習與教學改革。唐玲[27]10-16運用有聲思維實驗的方式對40名中國大學生的英語習語理解策略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英語水平的高低與理解過程中采用的理解策略數量成正比,且習語的類型對學生的理解策略有很大影響。
5.從心理類型或表征的角度研究習語。張雷、俞理明[28]171-177探討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習語理解的特征和他們的心理類型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學習者英語水平直接影響他們對習語的感知距離,心理類型在習語理解和遷移國政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6.習語的認知研究。在習語的分析對比研究方面,原蘇榮[29]7-11在構式語法理論的指導下,對英語和漢語中“四字格”的表達方式進行考察,認為兩種語言的“四字格”都具有韻律性、習語性和能產性的特征,且二者遵循相同的變化過程。王文斌、姚俊[30]36-40、王洪剛[31]51-55及高麗萍[32]34-36則是從認知特征與基礎方面考察習語。
漢語的習語又包含一種特殊類別——成語?!吨腥A現代漢語詞典》[33]對成語的定義為:人們長期以來相沿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語。形式不一,多由四個字組成,可作為句子的成分。一般有出處、來源及引申意義,而非單純使用字面上的意思。成語屬于習語的一部分,并且通過對收集到的文獻進行整理發現國內對習語與成語的研究角度大體相同,概述如下。
對某類別成語的研究。朱曉[34]對漢語女性類成語進行了專題研究。根據女性類成語始源域和目標域的不同,將其分別分為五大類和十二個方面,通過對女性類成語的映射基礎和隱喻特點的探討,得出漢語女性類成語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其源域的選擇主要基于人們日常生活的體驗和傳統文化觀念。
對成語詞典中成語的研究。喬永[35]30-34針對成語詞典收錄過程中的成語界定標準問題,主張成語詞典收錄應采用成語量化分析法,提出可成語的七個基本特性,用實踐證明該方法的可行性。
對成語的翻譯及文化內涵研究。余裕發[36]337-338對羅慕士版《三國演義》中成語的翻譯進行研究,認為羅版《三國演義》成語翻譯多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但與此同時羅慕士能靈活地運用歸化策略減少讀者對文本的陌生感。
對成語的教學研究。劉艷平[37]88-96針對目前對外漢語成語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厚、教學成效不理想的問題,采用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等方法,提出教學內容分級劃,教學與練習方式多樣化,考試靈活化的建議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有學者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漢語成語進行研究。魏在江[38]50-56基于構式語法理論對漢語成語中含“一”的成語的認知屬性進行分析,認為其產生和使用主要是人們的體驗、語義等內在與外在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結語
國外對習語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全面,但更多地側重對習語本體及習語的應用研究。國內學者在對英漢習語進行研究的同時,更多地趨向對漢語成語的研究,且在教學、翻譯、文化異同等方面的研究居多,并不再局限于語言學方面研究,有跨學科的趨勢。雖然目前對習語的研究成果斐然,但由于其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凝結著幾千年的人類智慧,仍需更深入地探索。
參考文獻:
[1]Geeraert, K. et al. Idiom Variation: Experimental Data and a Blueprint of a Computational Model[J]. Top Cogn Sci,2017(26):279-300.
[2]Holsinger, E.. 70 Representing Idioms: Syntactic and Contextual Effects on Idiom Processing[J]. Language and Speech,2013(03):373-394.
[3]Owens, J.. The Lexical Nature of Idioms[J]. Language Sciences,2016(57):49-69.
[4]Nasab, F. G & Akbar. 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tyle and the Use of Picture in Comprehesion of Idioms among Iranian EFL Learners[J]. Language Sciences,2014(57):49-69.
[5]Georgieva, I.. Verbal Tense in Russian Idioms and in Their Bulgarian Correspondences[J]. Bulgarian Speech 2014(02):5-17.
[6]Moskowitz, B.. Idiom in Phonology Acquisition and Phonological Chance[J]. Journal of Phonetics,1980(01):69-83.
[7]Seyyed, M. et al. The Rol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Idioms and Mental Imagery in Persian Speak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sics and Applied Science,2013(01):38-47.
[8]Nevena, T.. Arm and Leg in the BNC and COCA Corpora: Views on the Cultural,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and American Socie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Research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Education,2014(01):77-85.
[9]Gunel, I. Y..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Idio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2013(03):70-77.
[10]Alexander, G.. Lexicogrammatical Patterns and Corpus Evidence in Schemanns Dictionary of Idio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2015(03):299-317.
[11]Kim, C. L2 Learners Recognition of Unfamiliar Idioms Composed of Familiar Words[J]. Language Awareness,2016(01):89-109.
[12]GholamReza R. et al. The Effect of Context on the Iranian EFL Learners Idiom Reten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12(04):52-66.
[13]Chinchira, B.. The Study of Idiom Translation in Fiction from English into Tha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duca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2014(08):2460-2463.
[14]?譒ator, B.. The Analysis of Idioms in the Grimm Fairy Tales and Their Equivalents in the Bosnian Language[J]. Researching,2013(08):85-97.
[15]Ya iz, O. & Siros I.. Language, Culture, Idio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reign Language[J].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13(05):953-957.
[16]Yakovleva,S.L.et al. Idioms Containing the Component Black/ Schwarz in the English and German Languages: Comparative Analysis[J]. Russian Linguistic Bulletin,2016(02):68-69.
[17]K?觟vecses,Z.&Peter; S.. Idioms: 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J]. Applied Linguistics,1996(03):326-355.
[18]Keysar, B. & Bly. M.. Swimming against the current: Do idioms reflect conceptu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12):1559-1578.
[19]Erman,B.. Cognitive processes as evidence of the idiom principl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7(01):25-53.
[20]Tetsuya M.. The N after N 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al Idiom[J]. English Linguistics, 2004(01):55-84.
[21]方姝嵐.漢英“馬”習語的概念隱喻對比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6.
[22]王靜.英語動物習語的概念整合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2(3):397-400.
[23]陸駿.英語習語詞典編撰中例證策略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24]劉澤權,朱虹.《紅樓夢》中的習語及其翻譯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6):460-466.
[25]劉明閣.英語習語與漢語成語差異的跨文化透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6):214-215.
[26]楊永林.短語習語,何以海量?[J].外語研究,2017(1):48-58.
[27]唐玲.中國大學生英語習語理解策略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9(2):10-16.
[28]張雷,俞理明.心理類型在中國學生英語習語理解中的作用[J].現代外語,2011(2):171-177.
[29]原蘇榮.漢語的“四字格”和英語的“四詞格”比較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1):7-11.
[30]王文斌,姚俊.漢英隱喻習語ICM和CB的認知對比考察——以漢語的四字格隱喻習語為基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5):36-40.
[31]王洪剛.體驗性、創造性與關聯性:習語理解和加工的認知基礎[J].外語學刊,2005(6):51-55.
[32]高麗萍.英語習語的認知特征[J].外語學刊,2007(5):34-36.
[33]說詞解字辭書研究中心.中華現代漢語詞典[Z].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1.
[34]朱曉.漢語女性類成語的隱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35]喬永.成語鑒別與成語詞典收詞標準的量化定性研究[J].語文研究,2006(4):30-34.
[36]余裕發.《三國演義》成語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外語研究,2014(1):337-338.
[37]劉艷平.中高級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調查與反思[J].漢語學習,2013(5):88-96.
[38]魏在江.漢語“一”字極性成語的認知構式理據[J].中國外語,2015(3):50-56.
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gxun-chxzs20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