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欣
摘 要: 馬克思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是其早期思想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文本,選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進行研究,通過比較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的原子論,闡發自我意識哲學,并通過對伊壁鳩魯原子偏斜理論的闡述說明“個別自我意識”的重要性。正因為如此,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關鍵詞: 馬克思 黑格爾 個別自我意識 原子偏斜
一
馬克思青年時期為自己的博士論文選擇的題目是《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以下簡稱“博士論文”)。那么,青年馬克思為什么選擇這兩位自然哲學家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呢?事實上,每一位哲學家都是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境之中的,都有獨特的看待世界的視角,要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并了解其思想起源必須先從他生活的時代背景談起。
首先,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德國正處于基督教和封建專制主義的雙重統治之下,人民面臨著為自由而斗爭的情況。當時的哲學家們力圖通過以哲學為武器,對現實世界加以批判和斗爭改變外部現實,從而達到獲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的目的。由此,在馬克思那里,“個別自我意識”就成了體現其哲學思想發展的“精神的負荷者”。那么,馬克思為什么唯獨傾向于晚期希臘時期的伊壁鳩魯哲學呢?古希臘晚期,馬其頓統治的嚴酷現實扼殺了一切代表精神個性的東西,使人們陷入悲慘的生活處境之中,這就使得個人如何擺脫痛苦從而得到自由成為當時哲學家們面臨的主要課題。由此可見,馬克思和伊壁鳩魯所處的時代背景的相似性就成了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中特別傾向于伊壁鳩魯的原因之一。
其次,馬克思寫作“博士論文”還有著現實的學術背景,那就是發揮了黑格爾思想中的自我意識因素的“青年黑格爾派”對其的影響。當時作為“青年黑格爾派”一員的馬克思認為,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希臘哲學的發展和黑格爾以后的青年黑格爾運動有著某種歷史的相似性。可以說,亞里士多德以后的這些體系是希臘哲學發展的完成,因而是“理解希臘哲學真正的歷史的鑰匙”①。馬克思認為,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反映了完整的“自我意識”,其后形成的不同流派則從不同角度反映“自我意識”的不同方面。在此,馬克思顯然更加傾向于伊壁鳩魯的“不動心”。馬克思與伊壁鳩魯的個人旨趣的相似性是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中選擇了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進行研究的原因之一。
最后,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獻詞中曾寫道“獻給特里爾的路德維希·馮·維斯特華倫先生”②,作為燕妮的父親,馬克思的岳父,路德維希·馮·維斯特華倫對青年時期馬克思的思想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更是伊壁鳩魯的忠實追隨者,可以說,這也是影響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過程中傾向于伊壁鳩魯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馬克思在1857年12月21日給婓·拉薩爾的信中回憶:“在古代哲學中,較晚的哲學家伊壁鳩魯,尤其是他,斯多亞學派,懷疑論者,我曾經專門研究過,與其說是出于哲學的興趣,不如說是出于政治的興趣。”③通過這句話可以看出,馬克思之所以贊揚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是因為他在這其中看到了每個人偏離強權統治秩序而獲得自由的可能性,事實上原子的相互排斥就是象征著公正的契約和友誼的新秩序。綜而述之,這是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傾向于伊壁鳩魯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二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差別》是通過對伊壁鳩魯“原子偏斜”說的分析展示其獨特的哲學視野,這一點突出地體現在了其對“個別自我意識”的高揚之中。事實上,關于“自我意識”,黑格爾認為其是從直觀性和對象性意識中發展而來的,此種意識的對象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對于意識存在的對象。也就是說,“意識本身就是意識對象,任何一種對象性意識同時是一種反思性意識”④。當時的“青年黑格爾派”將普遍性的絕對精神與個別的自我意識分離開來,由此,“個別的自我意識”成了普遍性精神得以實現自身的歷史性手段,也就具有了歷史性。
青年時期的馬克思選擇了伊壁鳩魯自然哲學和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的關系進行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顯然是要與固有的偏見進行抗爭,在此馬克思曾寫道:“就某一些細節來說,我又不得不做一些看起來好像是咬文嚼字的瑣事。”⑤這正是因為關于伊壁鳩魯自然哲學與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關系的根深蒂固的偏見和這一歷史的古老,只有用“顯微鏡”才能發現二者之間“極其細微”的差別。可以說,馬克思依靠批判精神通過“個別自我意識”哲學的角度對黑格爾哲學進行了深入的挖掘,正如他在1837年寫給父親的信中提到的:“我讀過黑格爾哲學的一些片段,我不喜歡它那離奇古怪的調子。我想再度潛入大海……要把真正的珍珠拿到陽光之下。”⑥此時的馬克思已經接觸了“青年黑格爾派”,作為黑格爾哲學核心內容的“自我意識”在“青年黑格爾派”的充分發揮之后,已經開始使得“個別自我意識”逐漸代替了“普遍絕對精神”的意義。
三
馬克思指出:“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不是特殊的,偶然出現在伊壁鳩魯的物理學中的規定,相反,偏斜所體現的規律貫穿于整個伊壁鳩魯的哲學。”原子不僅通過偏離直線否定同他物的關系,還需要建立肯定性的關系——排斥,在對排斥的理解上,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是有明顯差別的。德謨克利特認為:“在排斥中只注意到物質方面,即分裂,變化,而沒有注意到觀念方面,按觀念方面來說,在排斥中一切同他物的關系都被否定了,而運動被設定為自我規定。”
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是自由的希臘精神的體現,充分肯定世界發展的合理性,懷著對知識的無限渴望,永遠不滿足于已經獲得的知識,把對新知識的不斷追求當成最大的享受和樂趣,德謨克利特曾說過如果自己能夠發現一個新的因果關系,那往往比自己得到波斯王位還要興奮。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是馬其頓統治時期的產物,馬其頓統治的嚴酷現實,使人們開始被迫逃往自己的內心生活,以便從中尋找到安寧與滿足。對于伊壁鳩魯,馬克思充分肯定的是他克服了德謨克利特的機械決定論而闡發了人對現實世界的能動原則,在探討意識對存在的關系問題上建立了哲學的新起點,但是伊壁鳩魯否定了自然界的獨立存在及其發展的合理性,從而把哲學的興趣完全引向主體本身,遁入了內心生活,脫離了外部世界,這是馬克思一再批評的。由此,馬克思探討了原子概念在現實世界的實現問題,指出了伊壁鳩魯把原子的個別主觀形式作為絕對原則,還具有反對天體崇拜等虛假觀念的意義,但是卻不能實現“定在中的自由”。馬克思主張通過哲學實踐改變現實世界,表現出了他對每個人自由的政治的訴求。
馬克思生活的時代,人們受到基督教和封建統治的雙重壓迫,馬克思是要用哲學作為自己的武器的,可以看到馬克思在深刻論述了原子的自由觀念后,將這個論述轉移到了我們人的身上,“直接存在的個別性”。只有當它通過外物發生關系,而這個外物就是它本身時,才按照它的概念得到實現,即使這個它物是以直接存在的形式同它對立的。所以,一個人,只有當他與之發生關系的它物不是一個不同于他的存在,相反,這個它物本身即使還不是精神,也是一個個別的人時,這個人就不再是自然的產物,但是要使作為人的人成為他自己的唯一現實的客體,他就必須在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對定在,即欲望的力量和純粹自然的力量。原子偏斜理論應用到人本身的自由時。對于人類來說,只有擺脫與物質的關系,同時只同自己發生關系,才能實現最終的自由,即實現人類的解放。只有我們擺脫了對于他物的依賴,我們才是我們自己,我們才能是我們自己。馬克思寫作“博士論文”時是青年黑格爾派博士俱樂部的一員,當時的馬克思雖然還是唯心主義者,但在“博士論文”中包含了日后馬克思的很多重要觀點,雖然當時僅僅是萌芽狀態,但是它們代表了馬克思的原初思想淵源。
事實上,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任務主要在于使人及人的“個別自我意識”能夠從宗教中解放出來,不再生活于對神靈的恐懼之中,進而能夠使人具有真正的主體性意識并獲得內心真正的寧靜。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寫道:“行為的目的就是從痛苦和慌亂中抽象出來,脫離出來,即獲得心靈的寧靜,所以善就是逃避惡,而快樂就是脫離痛苦。”⑦原子的偏離就是意味著個人偏離和否定外在的統治秩序,原子的相互排斥則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相互協調的新秩序。事實上,馬克思的真正目的還是“人”,即體現哲學發展的“精神負荷者”——“個別自我意識”。
注釋:
①②⑤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89,187,196,214.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27.
④魯路.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4.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
基金項目:2016年度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馬克思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之‘普羅米修斯情結”(項目號:L16DZX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