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瑩
摘 要:傳統村落中的建筑景觀、社會習俗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具有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開展傳統村落文化建檔工作,能夠將傳統村落文化以檔案的方式記錄保存下來,促進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承。但當前傳統村落文化建檔工作處于起步階段,在檔案建立、管理、保存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了傳統村落文化建檔工作的開展,本文在分析傳統村落建檔工作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動傳統村落文化建檔工作開展的建議。
關鍵詞:傳統村落;建檔工作;文化傳承;紙質檔案;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傳統村落為改善居住條件,拆毀了傳統建筑,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隨之消失。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村落日漸現代化,傳統村落的整體數量在減少。在此形勢下,對于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在眾多專家學者的努力研究之下,發現傳統村落文化建檔是一種有效保護傳統村落文化的方式。
1 傳統村落文化建設與保護現狀
1.1 我國傳統村落文化建設與發展現狀
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相關部門便提出對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政策,并在一些地方特色文化突出的地區開始建檔工作。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傳統村落文化的文化價值日漸顯現,為更好的保護傳統村落,我國政府于2012年正式啟動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至今為止,共公布四批傳統村落名單,計有4153個村落被納入保護范疇。從納入保護范疇的傳統村落名單來看,其具有以下特點:1.從地區分布上看,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要素之一。在經濟欠發達的貴州省和云南省,傳統村落最多,而經濟發展的沿海地帶,如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則傳統村落數量較少。2.傳統村落整體數量較少。在我國數量眾多的村落中,能夠納入保護范疇的傳統村落只有4153個,占比僅為0.3%,相比較申報的2萬多個傳統村落,能夠納入保護名單的傳統村落整體數量較少。
1.2 傳統村落建檔保護現狀
據住建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在未來20年內將會有30%的傳統村落消失,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也隨之消失。為更好的推動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自2012年起,國家住建部提出了“一村一檔”的建檔要求,指導全國范圍內傳統村落的文化建檔工作。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各省份的傳統村落紛紛開展建檔工作,大大推動了傳統村落的文化建檔工作進度,搶救和保護了一批即將消失的傳統村落。陜西省神木市石堡墕村就是在這種形勢之下,開展其傳統文化的建檔工作。石堡墕村地處神木鎮北部,全村人口418人,總面積4300畝,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開展建檔工作以來,有效保存了本村的傳統文化。
2 建檔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研究成果匱乏
在國家的倡導之下,傳統村落的建檔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從整體上來看,傳統村落的研究成果匱乏是當前傳統村落建檔工作中的一個顯著問題。在中國知網上搜索“傳統村落建檔”的信息,只有30篇左右的相關文獻,與我國納入保護范疇的4153個傳統村落相比,研究成果較少,不足以指導傳統村落建檔工作的開展。此外在馮驥才教授的號召之下,我國有關部門于2014年開展了“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項目,目前只有222個傳統村落建立了相關檔案,占比僅5%左右,但與傳統村落的數量相比,其數量仍然較少。傳統村落建檔研究成果較少,導致建檔工作的開展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制約了其發展。
2.2 基礎性概念缺乏統一標
目前我國學者對于傳統村落建檔的相關基礎性問題,尚未達成統一的認識。如對于“傳統村落檔案”這一基礎性概念的厘定上,馮驥才教授和王云慶等人便有較大的差異。基礎性概念缺乏統一標準制約了傳統村落檔案的收集工作,檔案工作者在收集檔案時,往往會產生不知哪種傳統文化可以入檔的困惑,尤其是對于一些概念標準不一的文化景觀、特色建筑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歷史文化,往往無法有效判斷其價值屬性,導致傳統村落的文化收集工作緩慢,不能夠很好的為傳統村落建檔工作提供充足的歷史文化資料。
2.3 建檔工作缺乏規范
為了有效的促進各地傳統村落的建檔工作,國家相關部門鼓勵地方以《中國傳統村落檔案制作要求》為主,結合本地傳統村落的實際情況,允許更改一些制作標準。但是因為各地傳統村落檔案工作人員的能力不同,導致傳統村落的建檔工作缺乏統一的規范,致使各地所收集的傳統村落檔案在內容和標準上差異較大,呈現出“五彩繽紛”的特點,雖然收集的傳統村落文化信息很多,但其價值不大,沒有達到建檔的標準,導致后期的整理、分類工作量劇增。此外,在收集傳統村落的民間傳統文化、宗教文化時,因各地社會習俗差異較大和檔案工作人員自身的工作素質,沒有充分結合當地傳統村落的文化,所收集的傳統文化信息有所遺失,不夠全面。
3 傳統村落檔案文化建設工作改進的改進建議
3.1 建立紙質檔案保護系統
在國家發布的《中國傳統村落檔案制作要求》中,規定了傳統村落文化收集的對象主要為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概況三類。其中基本概況為傳統村落的基本信息,包含有該村的人口、自然風貌、生產結構等信息;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建筑、街道、戲臺、橋梁、水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語言、文字、特色文化、風俗習慣等。在實際的工作中,發現收集以上信息很不容易,主要原因是傳統村落文化具有分散性的特點,為更好的保護傳統村落的文化信息,傳統村落建檔工作要建立紙質檔案保護系統。將傳統村落的基本概況、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收集、整理、分類以后,通過紙質的方式保存下來。紙質檔案保護系統對于金石、風物檔案信息有著良好的保護作用,具有其他類型檔案所無法替代的優勢。此外要做好相關的備份工作,防止檔案信息的遺漏和損壞。
3.2 發揮民間力量的作用
傳統村落的居民是傳統村落文化的直接保護人和繼承人,因此在傳統村落的建檔工作上,要注重專業機構與民眾的協同合作。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配合村委會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使檔案保護的理念滲透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當地居民檔案文化自覺性,使村落居民獨特的文化視角與傳統智慧得以彰顯。傳統村落建檔工作十分繁瑣,僅依靠建檔工作人員的努力是不夠的,提升傳統村落村民的文化保護意識,有助于加快傳統村落的建檔工作,起到保護傳統村落文化的作用。
3.3 檔案數字化建設
借助信息化技術可以實現傳統村落文化的數字化,建立起數字化的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系統,可以大大提高傳統村落文化的建檔水平。國家相關部門要起到牽頭的作用,通過信息化技術,建立傳統村落文化信息共享平臺,將已建檔的傳統村落文化成果上傳到共享平臺上,便于社會各界人士的瀏覽,提升社會各界對傳統村落文化的關注度,拓展傳統村落文化的傳播廣度,從而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到傳統村落文化檔案的建設之中,進一步完善傳統村落文化建檔工作。
4 結語
隨著對于傳統村落建檔工作研究的增多,圍繞如何科學建檔、合理收集、高效分類的問題,眾多學者各抒已見,為傳統村落文化的建檔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主張建立紙質檔案保護系統,引入社會力量的參與,以提升傳統村落檔案的數字化水平,提升傳統村落檔案工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馮驥才.傳統村落的困境與出路—兼談傳統村落是另一種文化遺產[J].傳統村落,2013,(1):7-12
[2]王云慶.傳統村落建檔保護的思考[J].城鄉建設,2014,3(6):67-68
[3]徐麗萍.社會記憶工程檔案文獻資源整合研究[J].浙江檔案,2015,1(1):17-18
[4]滿藝,王萍.傳統村落建檔式保護現狀及策略研究[J].檔案與建設,2017(0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