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珊珊
摘 要: 本文研究青少年足球運動員性別、年齡和地區相關的自我決定動機和目標定向的差異,同時檢驗自我決定理論和成就目標理論之間的關系。787(587名男性和200名女性)名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年齡:11~16歲)填寫運動動機量表和運動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問卷。結果表明性別相關內部動機、外部動機、無動機(t(630)=4.10,p<0.05)和自我定向(t(630)=2.48,p<0.05)有顯著差異。男生具有更高的內部動機、外部動機、無動機和自我定向。發現年齡組相關的任務定向(t(630)=1.94,p<0.05)和地區相關的自我定向(t(630)=1.94,p<0.05)有顯著差異。年長的運動員表現出任務定向顯著增高。農村運動員有更高的自我定向,城市運動員有更高的內部動機。任務定向與內部動機(r=0.55,p<0.01)和外部動機(r=0.55,p<0.01)相關,但與無動機弱相關(r=0.10,p<0.01)。自我定向與內部動機(r=0.30,p<0.01)、外部動機(r=0.36,p<0.01)和無動機(r=0.36,p<0.01)相關。任務定向與自我定向相關(r=0.29,p<0.01)。多元回歸分析顯示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占任務定向30.5%的方差。
關鍵詞: 青少年足球運動員 動機 性別 地區
動機對體育運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運動員為何和如何從事他們選擇的運動項目,影響他們的比賽質量和最終的結果。研究運動訓練和體育教育動機,利用自我決定理論和成就目標理論預測運動員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決定理論[1]是一個現代理論框架,逐漸被用于研究運動訓練和體育教育領域的動機。根據這個理論,不同的動機取向作為行動的刺激。動機取向程度的不同是由自我決定的,或來自于個人的利益和價值觀[2]。自我決定理論包括動機和自主性基礎需要、親緣關系和勝任感。自我決定理論將動機分為三個類型即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以說明個體從事運動的原因[1]。內部動機意味著從事活動是由自我利益,即直接來源于運動參與產生的愉快、興趣和滿足感決定的。真正引起個人動機完全是通過自我調節的,在沒有外界獎勵的幫助或強制下從事興趣以外的活動,經歷意志感[1]。外部動機指那種不是由活動本身引起而是由與活動沒有內部聯系的外部刺激或誘因引發出來的動機。例如運動員參與運動是遵循父母的希望這個外部原因。無動機是一種不能勝任的感覺,缺乏控制和非有意的活動[2]。
在所有自我決定相關的文獻中,無動機被看作一種漸進性破壞,與其低水平需要的滿足與低意識控制相關,而與健康負相關[2]。根據Ryan等[2]的研究,人類有自主性的基礎需要、勝任感和親緣關系。自主性指自由選擇。親緣關系的需要是歸屬感和與其他人的連通性的需要。勝任感需要指某人在某時的能力感,如當受到正性的信息反饋時。當這些需要得到滿足后,個體受到刺激,會產生更多的自我決定。
成就目標理論是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間的典型差異。任務定向與發展性勝任感有關,通過改善個人的技能、勝任感和任務控制。假定任務定向產生積極的和恰當的成就行為[3]。具有任務目標定向的運動員傾向于選擇和堅持挑戰任務,因為他們重視努力作為獲得新技能的手段。相反,自我定向是根據個人對自身能力與其他人進行比較的主觀評定[4]。一般來說,自我定向與適應動機不良模式相關,依賴于個人的感知能力[5]。支持自我定向的運動員傾向于選擇較容易的和他們感覺有較高成功機會的任務[6]。
研究者發現在體育運動中,女性更多地傾向于任務定向,而男性更多地傾向于自我定向[7]。雖然有很多針對動機的研究,但很少研究引起青少年運動員參與運動的年齡相關的動機類型和目標定向的差異。預期年齡會對動機類型有一些形式的影響。對年齡和動機研究顯示,年少的和年長的學生有不同動機類型。少數實驗研究利用自我決定理論和成就目標理論檢驗城市和農村青年參與體育運動動機間的差異。
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以下問題:第一,研究依據性別、年齡和地區的動機類型的差異。第二,研究依據性別、年齡組和地區的成就目標定向的差異。第三,研究自我決定理論和成就目標理論之間的關系。
2.材料和方法
2.1受試者和規程
樣本包括787(587名男性和200名女性)各青少年運動員,參加2011年-2012年度合肥賽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這些運動員代表各自的城市,分為11歲-13歲年齡組和14歲-16歲年齡組。在領隊和教練的幫助下發放問卷。
2.2方法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評價青少年運動員內部動機、外部動機、無動機和成就目標。研究計劃由三個部分構成。首先詢問關于性別、年齡、地區和學校的人口統計信息。第二部分用運動動機量表(SMS)[8]測量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對SMS進行改編,以適應足球運動。第三部分使用體育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問卷(TEOSQ)[9]測量受試者目標定向。
根據自我決定理論編寫28條題目的SMS,為評價情境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運動員回答“為什么參與這樣的運動?”時,回答Likert量表,范圍由1(沒有回答)到7(準確的回答)。SMS由7個子量表構成,每個量表增加4條題目。
SMS在運動和體育教育中顯示出較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8][10]。SMS的內部動機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外部動機為0.84,無動機為0.82[10]。
TEOSQ包括13條題目的問卷,測量任務定向(7條)和自我定向(6條)。要求受試者回想在他們的體育運動中感覺最大成功的時間。為了研究目的,修改了所有題干,“我感到最大的成功是在足球……時候”。例如“……我工作很困難”(任務定向)和“……其他人沒有我做得好”(自我定向)。回答規定在5點Likert量表從1(強烈不同意)到5(強烈同意)。計算任務和自我定向亞量表題目得分的平均值。每個定向的平均值范圍從1(低)到5(高)。
體育領域的任務和自我定向量表表現出很好的可靠性。任務和自我定向亞量表顯示出足夠的內部一致性,α-可靠性系數分別為0.82和0.71。
3.統計分析
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編碼、編輯和分析。獨立T檢驗分析性別、年齡組和地區相關的內部動機、外部動機、無動機、任務和自我目標定向間的差異。計算皮爾遜相關系數確定成就目標定向、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之間的關系。
4.結果
所有量表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全部量表和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亞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91、0.84和0.53。全TEOSQ、任務和自我定向亞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78、0.73和0.78。
4.1受試者社會人口統計學特征
在所有受試者(n=769)中,男性占50.3%,女性占49.7%。運動員平均年齡為15.1±1.2。年齡組分類顯示,66.6%為11-13年齡段,33.4%為14-16年齡段。
表1顯示性別、年齡組和地區相關的內部動機、外部動機、無動機、任務和自我目標定向的獨立T檢驗。男性運動員(5.01±0.87)報告內部動機顯著高于(t(630)=4.10,p<0.05)女性運動員(4.72±0.92)。城市運動員(5.05±0.94)報告內部動機顯著高于(t(630)=2.65,p<0.05)農村運動員(4.83±0.89)。男性運動員(4.82±0.89)報告外部動機顯著高于(t(630)=4.10,p<0.05)女性運動員(4.32±0.95)。男性運動員(4.01±1.06)報告比女性(3.75±1.09)有更高的無動機(t(630)=4.10,p<0.05)。
表1 作為年齡組、性別和地區函數的任務定向、自我定向、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的獨立T檢驗。*p<0.05。
表2 任務定向、自我定向、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間的相關性系數。**p<0.01。
表3 任務定向、自我定向、內部動機、外部動機、無動機的多元回歸分析。*p<0.01。
任務定向的獨立T檢驗顯示,年齡組有顯著差異(t(630)=1.94,p<0.05)。14歲-16歲年齡組(4.13±0.44)的任務定向顯著高于11-13歲年齡組(4.06±0.48)。男性運動員(3.11±0.69)的自我定向(t(630)=2.48,p<0.05)顯著高于女性運動員(2.98±0.67)。另外,農村運動員(3.08±0.69)的自我定向(t(630)=2.48,p<0.05)顯著高于城市運動員(2.96±0.65)。
4.2成就目標定向、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之間的關系
成就目標、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之間的關系見表2。任務定向與自我定向正相關(r=0.29,p<0.01)。任務定向與內部動機(r=0.55,p<0.01)和外部動機(r=0.39,p<0.01)顯著中等正相關,但與無動機弱相關(r=0.10,p<0.01)。自我定向與內部動機(r=0.30,p<0.01),外部動機(r=0.36,p<0.01)和無動機(r=0.36,p<0.01)正相關。
多元回歸使用強迫輸入法。見表3,校正R2表示三種類型動機(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的貢獻,解釋任務定向30.5%的方差。標準化凈斜率表示,研究中三個變量,內部動機最強影響任務定向,值為0.63(p=0.001)。外部動機和無動機的凈斜率表明,兩個變量沒有影響任務定向。3種動機對自我定向的校正R2的貢獻為17.7%的方差。凈斜率顯示模型中的3個變量,外部動機和無動機最強影響自我定向,值分別為2.05和2.43。
5.討論
研究顯示,年長的青少年運動比年少的青少年運動有更高的任務定向。這些發現與先前的研究結論相矛盾[11]。Nicholls[4]的發展觀指出兒童有更多的任務定向,而年長的兒童有更多的自我定向。依據年齡的差異,對于這個研究結果有若干種解釋。一種解釋是任務目標定向與能力相關得到確認。12歲以上的兒童更適合于能力的差異化概念,12歲以下的兒童可能擁有能力的未分化概念[11]。年長年齡組出現任務目標定向是值得鼓勵的,任務定向的個體較少使用能力差異化概念,認為能力可以通過努力發展的,以自我參照的方式判斷[11]。這種情況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年長運動員更成熟,注意長期目標,成功是他們投入運動的努力和事件決定的。為了實現長期的成功,他們必須努力而不論能力,獲得進步的成績,并能堅持一段時間。
另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研究中兩個年齡組的任務目標定向實測的差異可能是任務定向刺激氛圍的出現,能影響個體/運動員相信和增加任務定向目標水平。如果通過強調能力的自我參照感而提升任務定向刺激氛圍,個體通過努力能改善自身的優勢。
男性運動員比女性運動員有更高的自我定向。這和之前的研究一致,指出男性運動員傾向于更高的自我定向,女性運動員趨向于更高的任務定向。研究結果提出男性運動員主要關注在競技體育中是否比其他人完成得更好。已有提出體育領域的社會化鼓勵男性運動員參與競技體育,為了展現他們自我認同的男子氣概。然而女性運動員常常不愿參加競技體育,因為害怕她們體格、姿勢和行為的“男性化”[12]。運動中的性別刻板可能影響運動員的目標定向,過高估計性別合適的任務,是否是男性化或女性化任務。男性運動員傾向于相信運動促進競爭,如果獲得成功將會被同輩作為星級運動員帶來更高的社會認同和歡迎。
另外,城市和農村運動員間的自我定向有顯著差異。先前的研究沒有檢驗根據地區的目標定向的差異。農村運動員比城市運動員有更高的自我定向。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農村運動員沒有與城市運動員相同的競賽機會。由于一些障礙如地理隔絕和財政限制,限制了運動員參與地區競賽[13]。
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運動員的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存在顯著差異。發現男性運動員的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和無動機顯著增高。城市運動員顯現出比農村運動員更高的內部動機。有內部激勵的男運動員能找到運動參與的興趣、愉快和滿足,這引起他們比女性運動員更多的內部動機。其他研究[14][15]發現,男性運動員顯現出更高的內部動機。研究者報道男性運動員發現訓練中的各種身體活動的挑戰,學習新技能和技術中的興趣和回報。通過完成任務的運動價值和樂趣需要轉化成運動中的技能會更有可能引起男性運動員的勝任、能力、掌握和自主感。享受運動的男性運動員有更高的勝任感,更有可能繼續從事足球運動。因此,通過廣泛的適合她們運動能力的運動改善女性運動員的勝任感是必要的,這將會產生更高水平的內部動機[16]。
研究發現,男性運動員比女性運動員參與競技的外部動機水平更高。之前的研究發現男性傾向于表現出較低的自我決定激發性[8]。Valleran等[17]研究發現競賽能降低內部動機,促進外部動機。這可能由于能夠引起男性運動員外部刺激的結果。
此外,男性運動員能被與社會環境相關的外部因素刺激。男性運動員傾向于外部因素的重要性,因為他們的能力將會受到金錢鼓勵、特權、獎牌、認可、物質獲得、旅游機會、社會認同、自我價值和別人的崇拜的回報。這些外部因素能削弱內部動機。
男性運動員比女性運動員有更高的無動機。這可能是由于外部限制的增加和突發事件導致的,這些根據重要的人如教練、父母和老師的表現,他們為運動員準備競賽,獲勝和賽事結果是首要的。Naylor[18]指出比賽結果的成功、競賽機會的涌現和金錢的回報是主要途徑,這就使得運動員證實自己的努力和積極地看待自己。這就在運動員的青少年發展時期形成他們的教練行為和決策。因此,期望男運動員適應受控的和要求的能力相關的環境可能導致他們感覺無動機。男性運動員努力達到自我或其他重要的人的期望,可能降低他們的自我決定。這些導致他們勝任感降低,而這是他們有更多自我決定所必需的。Ryan等[2]指出增加勝任感必須伴隨自主感,以增加勝任感導致內部動機的增加。基于這個前提,采取行動補救當前的狀態,以免無動機的運動員最終退出競賽。
研究結果顯示城市和農村運動員的內部動機有顯著差異,城市運動員有更高的內部刺激。組別之間的外部動機或無動機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與[19]其他研究一致,表明大多數優秀運動員來自于城市。他們的研究表明有機會使用資源如高級設備的城市運動員與農村同輩的運動員相比有更高的內部刺激,農村地區的設備無或裝備較低。因為城市優秀運動員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輔導,所以城市和農村運動員之間存在差距。農村運動員面對眾多障礙,如設備無、財政資源限制和不足、過時和不合規格的訓練設備[20]。另外,無服務,如無交通和交通費用,限制遠距離訓練,導致農村運動員的內部動機較城市運動員低。
研究結果提供一個附加證據即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目標定向和動機類型有性別、年齡組和地區差異。淡化自我定向成就角度的重要性是必需的,以降低男性、低年齡和農村運動員的自我定向。另外,最小化青少年運動員的外部動機和在運動中采取一個自我決定動機,由于活動本身固有的快樂,最大化他們的動機以在運動中超越自身。
參考文獻:
[1]Deci EL, Ryan R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 New York: Plenum,1985.
[2]Teixeira PJ, Carra?觭a EV, Markland D, et al. Exerci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12,22(9):78.
[3]傅海金,祝蓓里.有關目標定向與認知加工過程、愉快感和成就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04):495-496+492.
[4]Nicholls JG. The competitive ethos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5]Xiang P, McBride R, Guan J.. Childrens motivation i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J]. Res Q Exercise Sport, 2004(75): 71-80.
[6]Li F, Harmer P, Acock A.. The Task and Ego Orientation in Sport Questionnaire: Construct equivalence and mean differences across gender[J]. Res Q Exercise Sport, 1996(67):228-39.
[7]Pelletier LG, Fortier MS, Vallerand RJ, Tuson KM,Briere NM, Blais MR. Toward a new measur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and amotivation in sports: The Sport Motivation Scale(SMS)[J]. J Sport Exercise Psy, 1995(17):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