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宇
摘 要: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人口的總量和規模得到有效的控制,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進,我國失獨家庭的總量也在不斷增加,同時伴隨著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本文通過對廣州市部分區域失獨家庭的實地調查,分析他們在心理、養老、醫療等方面的需求,并提供相關的建議和意見,希望能為失獨家庭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護和精神贍養,建設失獨福利體系,更好地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失獨家庭;需求分析;對策
一、廣州市失獨家庭存在的問題與需求分析
(一)心理需求
由于各種天災人禍的因素失去獨生子女后,失獨父母容易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每戶家庭都將子女當做最為重要的培養對象和傳承的唯一對象,是他們情感的寄托、精神的紐帶和后半生的依靠,是家庭生活的全部希望,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一旦失去了獨生子女,這將給獨生子女的父母造成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和心理上的創痛。他們將會陷入對子女深深的思念和面對子女死亡而產生的無力感和愧疚感當中,身心極其敏感與脆弱。
(二)社交需求
失獨之痛難以排解,大部分失獨父母逃避現實,容易造成自我封閉。一方面,失獨家庭由于失去獨生子女而變得極其敏感,不愿意和外人接觸,逃避一切的環境、鄰里朋友,甚至親戚。另一方面,社交生活的缺失又會令失獨者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內心的痛苦得不到有效的傾訴和宣泄,內心壓抑。他們既渴望通過社交排除悲傷和孤獨,卻又害怕社交引起他們內心對孩子的思念,導致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封閉圈,對失獨家庭造成了身心上極大的傷害。
(三)養老需求
“養兒防老”是中國傳統養老方式的基本特征。傳統家庭一般通過生養子女來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父母養育兒女,兒女贍養父母,這是一種環環相扣的反饋模式。一旦失去了獨生子女,這種環環相扣的反饋模式就會被破壞,造成非常嚴重的家庭養老問題。失獨家庭的贍養功能幾乎全部喪失,失獨父母處于無兒無女的贍養狀態下,“老無所養,老無所依”,老年生活質量更急難以保障。養老問題成為失獨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四)醫療需求
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一項專題調研,失獨老人普遍存在經濟狀況不好、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患病率較高和照料資源缺乏等特點。根據筆者的走訪調查,失獨父母擔心各種各樣的疾病,甚至害怕在病情發作的時候,沒有人能及時發現,造成救治不及時而失去生命。70%到80%的失獨父母存在精神創傷或心理障礙,近半數患有抑郁癥,慢性病患者超過六成。而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針對失獨者的醫療保障體系或制度,失獨者的老年生活尚未能得到很好的保證。
二、完善廣州市失獨家庭社會扶助的對策與建議
(一)給予失獨家庭物質幫助與精神慰藉
一方面,街道辦和居委會要為失獨家庭提供物質上的援助和生活上的照顧。對一般經濟生活困難的失獨家庭,除了幫助他們申請低保,使之享受到國家給予的各項福利待遇;對有特殊困難的失獨家庭,還要通過各種對應服務方式滿足他們的多種需要,如對身患重病,需要大量醫藥費的失獨家庭,可以通過募捐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重要作用。利用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知識為不能走出陰霾的失獨家庭給予必要的心理治療和精神慰藉,通過建立失獨者援助小組,定期與失獨家庭聯系,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態,并用團體的力量推動失獨家庭與失獨家庭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傾訴,減輕他們失去兒女的痛苦,盡早地走出陰霾。
(二)推動失獨家庭的社交網絡建設
建立失獨家庭社交網絡,目的是為失獨家庭提供新的渠道接觸更多的失獨群體,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認識到他們身邊周圍還有很多像他們這樣的人群,同樣需要幫助。根據凱文的活動理論,認為活動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動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的滿意和更能適應社會。相對老年人,作為內心受到重大創傷的失獨父母,他們更需要加強與社會的聯系,通過新的參與、新的角色來改善由于社會角色中斷所引發的情緒低落。建立失獨社交網絡,就是在這種互助的過程當中,失獨群體會逐漸意識到他們的重要性,擺脫過去那種“無所謂”的態度和生活觀念,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讓失獨家庭的生活節奏逐步回歸到正常生活狀態上。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街道辦以及社工機構應該整合社會資源,共同推動失獨家庭的社交網絡建設。
(三)建立專門的失獨養老院
目前各地養老院對于失獨老人入住都需要擔保人簽字,由于失獨者沒有子女簽字,或者所在社區或單位不愿承擔簽字責任,導致失獨家庭被養老院拒絕。因此,建立專門的失獨養老院就顯得尤為必要。一方面,失獨家庭入住專門的養老院的手續得到了簡化,同時滿足了他們的養老需求,實現老有所依;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將失獨老人集中起來,減少外界的刺激,達到“抱團取暖”的效果,可以獲得更多心靈上的慰藉。由此可見,廣州市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推動失獨養老院的建立,并充分結合社會各個組織的力量,動員企業、非營利組織以及社會大眾進行捐資,達到資源使用的最大化,以減輕政府獨自建立失獨養老院的壓力與負擔。
(四)加大政府政策的補助力度
失獨家庭是“一胎化”人口計劃生育政策長期推行的產物,失獨者更是為了國家的改革大局和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的社會群體。為此,相關政府主管部門應當有所擔當,明確在失獨家庭問題中所擔負的不可推卸的補償責任,并通過出臺關于失獨家庭的政策,加大對失獨群體的資源傾斜和支持,才能體現出政府對失獨家庭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懷,體現出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因此,一方面政府應根據不同的區域,因地制宜實施相應的經濟扶持政策,提高失獨家庭經濟補貼的標準,保證失獨家庭基本生活的需要。同時,政府應該為失獨家庭設立專項基金,用來支付失獨家庭養老、醫療等生活保障費用,為失獨家庭在遇到重大疾病或重大事故時提供經濟支持。基金由專人負責管理,并設立相關的監督檢查部門,對失獨家庭相關的款項進行監督和管理,防止貪污腐敗,維護失獨群體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應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年輕失獨家庭再生育,對再生育進行政策上的補助,解決再生育經濟、醫療上的顧慮,以重新構建穩定良好的家庭結構。
三、小結
目前,我國對于失獨群體社會支持體系還不完善,失獨群體遭受的心理問題,社交問題以及醫療養老問題亟待解決。這不僅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為失獨群體構建一個穩定的、有保障的精神贍養體系,更需要通過結合社區、社會機構以及社會工作者的力量,通過多種渠道、各個層面來對失獨群體進行關懷和幫助,從而建構起良好的社會保障網絡機制,以保障失獨群體的利益,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促進幸福廣東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周學馨,孫婷.供需協調視角下“五位一體”失獨家庭養老服務政策體系研究[J].探索,2018(01):160-165+2.
[2]馬一.當代中國失獨家庭救濟機制的系統建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42-51.
[3]姜珊,李婉.失獨家庭現狀及社會工作介入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7(08):182-183.
[4]劉雪明,唐封偉.城市失獨家庭養老保障政策實施中的地方政府責任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06):1-8.